天天看點

發揮三大優勢 直面三大挑戰 國資央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作者:企業思想家
發揮三大優勢 直面三大挑戰 國資央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發揮三大優勢 直面三大挑戰 國資央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是國資央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産力重要講話精神,推進新型工業化、服務建構新發展格局、實作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國資央企在準确把握新質生産力内涵特征的基礎上,發揮規模實力強、産業配套全、應用場景多等優勢,搶抓機遇、因地制宜,加快科技創新改造傳統産業、武裝新興産業、培育未來産業,使新質生産力對高品質發展形成源源不斷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01

深刻認識新質生産力的内涵特征

新質生産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産力。發展新質生産力既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也是以發展新質生産力支撐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應有之義。面對國際競争新形勢,曆史性戰略機遇不容錯過,國資央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實作傳統生産力向新質生産力的過渡轉型,成為搶占發展制高點、培育競争新優勢、蓄積發展新動能的“先手棋”。

一是以高品質發展為首要任務。在整體上貫徹新發展理念,確定新質生産力錨定服務高品質發展的方向與任務施效,把發展新質生産力和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争力貫通起來推動深化改革,不斷向改革要活力、要動力、要紅利,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

二是以創新為第一動力。科技創新深刻重塑生産力基本要素,催生新産業新業态,推動生産力向更進階、更先進的質态演進。國資央企把握科技創新主導作用,推動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人才鍊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三是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為主要載體。産業是生産力變革的具體表現形式,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效能更高,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的關鍵。國資央企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升對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資源的配置能力,增強産業鍊整體競争力、控制力。

發揮三大優勢 直面三大挑戰 國資央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02

三大潛在優勢助推國資央企

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政策精準發力事半功倍。

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加快推動中央企業高品質發展,大力度推進科技創新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深入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政策的針對性、創新性、實效性明顯提高,為推動中央企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礎。

一是産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産業啟航行動,圍繞新産業新模式新動能,堅持長期主義,加大布局力度,特别是聚焦算力、資料、大模型、應用場景等領域,攻關一批關鍵技術、彙聚一批資料資源、賦能一批行業應用、培養一批優秀人才已初步取得成效。

二是一企一策考核全面實施,分戶設定差異化考核名額,增加反映企業價值創造能力的個性化考核名額更加精确,推動中央企業向價值高地不斷邁進。

三是激勵保障政策落地落細,優化用好中長期激勵工具,推動更大範圍、更大力度規範實施。鞏固拓展企業薪酬制度改革成果,薪酬優先向國有資本三個集中領域和高精尖缺人才、苦髒險累一線傾斜,全面激發中央企業内生動力。

四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政策的保障能力,為支援中央企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積極服務建構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實保障。五是雙百行動、科改行動、區域性綜改實驗等專項工程的大膽試、率先改,營造了比學趕超的濃厚改革氛圍,探索出國資央企專項工作見實見效的成熟機制。

廣闊應用場景促進技術疊代更新。

國資央企需求規模大、産業配套全、應用場景多、市場信譽好的獨特戰略優勢以及人、财、物、治理、管理等方面的豐厚家底,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奠定了堅實基礎。相比美西方率先在自然語言處理、圖像文本生成等領域率先取得成效的新一代資訊技術領域,國資央企在工業領域掌握了更豐富的過程資料、傳感器資料和相關專業知識,提供了海量的資料來源。同時,國資央企持續推進數字化轉型,豐富的應用場景、資料資源和自建的計算中心,提供了堅實的數字底座。

是以,大資料、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國資央企占據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中有更廣闊的應用場景和發展潛力。發揮好央企海量資料、豐富場景優勢,敢于為各種新技術、新業态提供試驗場,多條技術路線競争成長,讓真正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産品脫穎而出,是國資央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的優勢之一。

兩端發力産業布局潛力巨大。

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增強發展新動能,産業都是最重要的關鍵詞。從行業屬性來看,一切利用新技術提升生産力水準的細分領域,都屬于新質生産力的應用範疇,既包括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也包括近年來中央企業實施産業基礎再造工程,大力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的傳統優勢産業。國務院國資委一貫注重國資央企規模品質效益,一直堅持中央企業圍繞主責主業發展實體産業,一直推動中央企業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産業基礎。傳統産業方面,新質生産力和新型工業化為國資央企優化産業布局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和思路,通過科技創新、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可持續發展等理念,國資央企能夠轉變原有發展方式,适應新的經濟結構和市場需求,加快提升産業創新能力,保障産業鍊供應鍊韌性和安全水準。圍繞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資訊等未來産業,國務院國資委實施産業煥新行動和未來産業啟航行動,制定了一攬子政策,已初步取得成效。

2023年,中央企業在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完成投資2.18萬億元,同比增長32.1%,在光伏制氫、碳纖維制造、汽車晶片等領域落地了一批重點項目,在雷射制造、量子通信、衛星網際網路等領域組建了一批新企業,在電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環保、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推動了一批重組整合,新産業新業态正在成為重要增長點。

下一步,國資央企以産業煥新行動、未來産業啟航行動為抓手,加快提高戰略性新興産業收入和增加值占比,在中央企業布局結構上實作戰略轉型,到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收入的占比預期達到35%。兩端發力的戰略布局和産業結構不斷更新優化,展現出國資央企加快實作新質生産力的決心和行動。

發揮三大優勢 直面三大挑戰 國資央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

03

直面三大挑戰發展新質生産力

增強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發展新質生産力,“創新”和“質優”是重中之重。對于國資央企而言,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要緊緊圍繞實作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要求,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布局建設未來産業,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實作科技創新從理論走向實踐、從實驗室邁向市場的關鍵一躍。目前,大陸科技體制和企業創新仍存在一些短闆弱項,一些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還沒有破除,難以适應新質生産力發展的要求。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堅持科技創新、産業更新、人才培養一體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堅持創新鍊、産業鍊、人才鍊一體部署,推動深度融合。

深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優化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方式和科技評價制度,充分發揮科研人員創新潛力。健全要素參與收入配置設定機制,激發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和資料等生産要素活力,更好展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建構形成從基礎研究、技術應用、産品研發到工程化、産業化的創新鍊,推進産學研用深度融合,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

培育适應新質生産力的新型勞動關系和勞動者。

新質生産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産要素創新性配置、産業深度轉型更新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産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标志,差別于傳統生産力的主要方面,就在于其擺脫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等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通過不斷創新科學技術、資源配置方式、生産組織形式等,創造出更高效率的生産力水準。

是以,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要從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方面進行創新變革。

一是人是新質生産力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是生産力演進過程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要打造新型勞動者隊伍,包括能夠創造新質生産力的戰略人才和能夠熟練掌握新質生産資料的應用型人才。

二是用好新型生産工具,特别是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具備以資訊技術為主體的多元知識結構,熟練掌握各種新質生産工具,建構資訊化數智化條件下的新質生産體系。

三是塑造适應新質生産力的生産關系,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産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完善與發展新質生産力相适配的國資監管體系。

新質生産力帶來生産力躍遷,進一步放大規模效益,一定程度上推動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也對形成與發展新質生産力相适配的國資監管體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更好發揮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作用。新質生産力尚處發展階段,形态和運作模式不存在定式,國資監管機構在梳理廢止舊政策檔案打通堵點,研究制定适應和促進生産力發展的新的政策檔案和考核目标的同時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企業在市場競争、産業衍變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新質生産關系和新質生産力。

二是樹立正确價值導向,堅持漸進原則。新質生産力的産生、發展是漸變到量變,在量變中實作質變的過程。國資監管機構要正确引導企業摒棄過去短期投資、短期收益、追求規模、追求脫實向虛、“掙快錢”等落後理念,樹立正确的價值導向,在“創新”和“質優”上有所作為。

三是做好“管好”和“放活”兩篇文章。創新創造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驅動力,國資監管機構要提高監管針對性精準性,推動分類考核與企業功能使命更加精準适應,國資監管與公司治理更好銜接,動态适配企業發展新局面,實作“放活”和“管好”的統一。

目前大陸正處于經濟換擋和産業更新的關鍵階段,國資央企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任務重大、使命光榮,應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後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注重發揮存量産業的接續性和競争優勢,減少無序競争,切實提升效率效益,在新舊産業互相滲透、協同演進中實作“煥新”與“啟航”,為持續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作出新貢獻。

來源: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黨建與治理研究處現代國企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