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作者:果殼童學館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上周三晚上,我一個人坐在麥當勞,等大寶下課。

寫了一會兒文章,休息的時候,目光不自覺地飄向了四周——

旁邊那桌圍坐着幾位大媽,她們興高采烈地聊着家常,話題大多圍繞着兒孫。

不遠處,一位可能同樣在等孩子下課的媽媽,一直輕聲地打着電話,雖然我聽不懂她說的方言,但還是能從表情和語氣中看出她的情緒波動,說着說着她就哭了起來……

一個流浪漢模樣的中年人,手裡提着一袋剩飯菜,在座位和洗手間來回穿梭,散發出一陣陣味道。

角落裡還有一個看起來有點邋遢的老人,眼睛直直地盯着正在東西的人,看到有人離開,就馬上湊過去,翻看桌子上有沒有吃剩的東西。

還有捶着腰,靠在柱子旁,盯着地闆愣神的服務員;盯着手機螢幕,守在出餐口,時不時催促一句的外賣小哥……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回家的路上,我把我在麥當勞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大寶。

他聽我講流浪的中年人、撿别人剩飯菜的中年人,表現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說怎麼可能還有人過這樣的生活。

我提出,這周三帶他去麥當勞親眼看看。

他立馬表示拒絕,看得出來,他拒絕的理由裡,除了害怕之外,還有一點點嫌棄。

看到大寶的反應,我突然想起,英國詩人約翰·多恩那句名言:“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很多時候,我們都像生活在真空裡,總在圍着自己最在意的那幾件事轉來轉去,“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可以很輕松地擷取海量資訊,随時知道世界任何角落的事情,但也許正因為虛拟生活的便利性,我們真實的生活反而被進一步架空了。

我們如此,出生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孩子更是如此。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說,現在家庭模式已經從“大家庭”走向了“小家庭”。過去親密的親緣鄰裡關系越來越淡薄,大多數家庭是在微縮的小家環境中教養孩子。

再加上學業繁重、生活單一,很多輔導班都是網課。孩子跟真實世界的聯結,真的越來越少,越來越松散了。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看到真實、多元的世界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感受到一種難以言說的“真空感”。

這種感覺究竟從何而來?

近年來,一個詞彙逐漸進入了我們的視野:“附近的消失”。

這一概念,最早由人類學家項彪在“十三邀”的訪談中提出,指人們越來越不關注生活周邊的事物場景,轉而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公共事件的宏大叙述上。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截自節目《十三邀》

為了解釋得更清晰,項飙教授還舉了很多例子:

如果你問年輕學生,父母的工作是幹什麼?

你居住的這個小區,當時買這個房子的時候是怎麼考慮的?

這個小區在你的城市裡面社會意義上是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周邊的菜市場是什麼關系?

他們描述不清楚,因為他們覺得這些問題有點無聊、有點不重要。

他們覺得更為重要的是“超越”這些,比如他們對要實作考好大學相關的世界排名、托福GRE怎麼考這個系統很清楚。

“附近的消失”,在我們和真正觸手可及的世界之間,樹立起了一個看不見的隔離帶,讓我們産生了“真空感”(網絡的快速發展,更加劇了我們的這種感受)。

孩子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現在的孩子,每天都被各種課本和課外班包圍着,很少有機會能真正走出教室,去感受這個世界的多彩和複雜。

即便通過閱讀、旅行、網絡資源,得以窺見更廣闊的世界,但他們所看到的,往往是經過精心篩選的、美好精緻的一面。

随着我們對教育投入的不斷增加,卻出現了越來越多“高分低能”“有知識、沒思想”“有文憑、無擔當”“懂考試、不懂悲憫”的人。

科普大V萬維鋼就曾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和常春藤的綿羊》中提到:

中美兩國的頂尖大學都在培養同一類知識精英: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都頗為淡薄,也不願為社會活動多付出,自顧不暇,“根本沒時間管自己生活以外的事情”。

我曾經在微網誌看到過一位媽媽分享的真實經曆。

因為英語成績一直很好,她的孩子被選為了英語課代表,挺好的事情,孩子卻愁眉苦臉的。

這個媽媽覺得很奇怪,就問孩子不開心的原因,沒想到孩子的回答讓她心裡一驚:

“當了課代表以後,老師總讓我給同桌講題,太耽誤我自己的學習時間了。而且我把同學教會了,他的成績不就超過我了嘛!”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當孩子的世界僅限于書本和教室時,當孩子的眼光隻往上看時,他們眼中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窄。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美國底層》的書。作者阿納德是一位擁有實體學博士學位的華爾街操盤手。他住着豪宅,孩子就讀于昂貴的私立學校。

他将美國社會比作一間大教室,認為隻要足夠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績,獲得好工作,跻身社會精英階層,進而坐在前排,成為“前排人”;而那些因為不努力或太笨了,沒取得成功的人,隻能坐在後排,成為“後排人”。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然而,當他真正走進平民窟,去觀察“後排人”的生活時卻發現,“前排人”的生活觀念在“後排人”那裡,完全無效。

在平民窟,無奈與痛苦如影随形,人們仿佛被命運的枷鎖牢牢束縛。很多時候,即使再努力,也無法真正掌控自己的命運。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在這個過程中,阿納德逐漸放下了傲慢與偏見,并開始意識到,貧窮和苦難并不是簡單的個人問題,而是深刻的社會問題。

正是因為看到了世界的不同面,才能打破固有的認知桎梏,進而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态,來面對生活,面對這個世界。

P.S.阿納德對美國底層人群的觀察,很多是在麥當勞進行的,那裡和教會一樣,是底層人士的聚焦地。也正是因為看了他的書,平時在麥當勞幾乎從不擡頭、一直幹自己的事的我,花了蠻長時間觀察周圍。

還有一本叫《寂靜的孩子》的書,我看完後也給大寶翻了一下。

‍‍‍‍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這本書記錄的是城鄉兒童面臨的留守、随遷、失學、單親、孤兒、大病等生存困境。

大寶驚訝于居然有那麼多孩子過着如此困苦的生活,過了好一會兒,他才說,“難怪他們是寂靜的”。

是啊,生活并不總像童話故事一樣簡單而美好,是以我們需要鼓勵孩子們走出教室,去接觸真實的世界,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廣闊和多元。

正如近百年前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在《新大衆教育運動》一文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的教育不局限于校園的形式。任何有人居住或聚集的地方實際上就是一所學校,因為真正的教育來源于生活中的碰撞。

是以,我們的學校可以是庭院、亭子間裡、街道上、商店裡、鄉村廟宇和兵營中。整個社會都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便是我們的課程。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不隻旁觀,建立聯結

怎麼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真實世界的多樣性呢?

可以通過閱讀非虛構書籍,比如剛才提到的《美國底層》《寂靜的孩子》。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通過觀看紀錄片,比如我之前給大家推薦過的《十八歲的流水線》。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或在電影故事中體味人生百态,比如觀看《我不是藥神》《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等作品。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但僅僅通過書籍、紀錄片,孩子看到的仍然是被架空的,被别人解構又重構過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仍有出入),獲得的體驗和感受還是間接的,很難讓孩子感同身受。

我們還是應該多推一把,幫孩子建立與社會的真實聯結,讓他真正地融入其中,真聽、真看、真感受。

比如,多參加實踐活動、多進行社會觀察。

前段時間,大寶參加了闆牙科考營在西雙版納和涠洲島的活動。

涠洲島是他自己單飛去的,回來以後,我問他旅行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我以為他會說當地的特色美食或美景,沒想到他說,是去市場賣香蕉。

原來,他們在涠洲島的活動,有“售賣香蕉”這個環節。

大寶和其他孩子需要自己砍香蕉,并裝箱、運輸到市集,還要自己編寫廣告詞、制作招牌、吆喝售賣。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我問他,印象深是因為你賣得最多,很有成就感嗎?

大寶說,不是,是我終于知道為什麼你們老說賺錢難了。當時不管我們怎麼賣力吆喝,很多人根本就不搭理我們,還有人拿眼瞪我們,真的太難受了。

他發現,原來不是所有人都會像家長和老師那樣熱心地對待自己。這樣的經曆,揭開了我們為他打造的溫室大棚的一小角,讓他感受到了外部世界吹進來的一絲涼風。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這并不是什麼壞事,相反,我覺得這種體驗非常珍貴。

在這個過程裡,我們不用告訴孩子标準答案是什麼,讓他自己去發現、總結就好。

隻有通過不斷的親身參與,他才能不斷思考如何應對,慢慢形成正确有效的處理方式。

當然,帶孩子見世面這件事,也不一定非得行萬裡路。

有時候不用走很遠,也許在附近的菜市場、公園等等就可以。

隻需要讓孩子抽出一些時間,靜靜地看一下周圍的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就能收獲不少感悟。

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食神”的蔡瀾,每年都會在微網誌上回答網友的問題,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答案就是“麥當勞”。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其實并不是蔡瀾有多愛吃麥當勞(甚至他都沒有吃過),他隻是想說,在麥當勞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人。

見識過人間百态後,才能更深刻地了解生活的多元性和複雜性,才能更好地珍惜當下。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有溫度的人,走得更遠

可能會有同學覺得,我前面的這些想法過于感性了。

人要先“獨善其身”,才能“兼濟天下”,孩子平時基本的學習還跟不上,哪有功夫搞這些“花架子”?

但如果這些“花架子”,可以更好地讓孩子“獨善其身”,更好地學習、成長呢?

我們都知道,美國的基礎教育比中國起步晚、學習的知識也更淺一些,國内的基礎教育更占優勢。

但到了高中、大學階段,無論是孩子學習的自主性、專注性,還是學習效果,國内似乎都要稍遜一籌。

為什麼會這樣?

在和朋友的一次交談中,她說這和國外學校看重社會實踐、要求孩子一定要對外界保持關心有一定的關系。

翻文獻時,也看到有國内學者研究認為,産生這種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美國早期教育特别重視對兒童“社會情緒能力(social emotion competence)”的培養。

社會情緒能力,是指一個人成功适應社會所需具備的社會交往、情緒調節以及認知發展技能和行為,主要包括個人的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知、社交技能和負責任的決策等五個内容。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擁有了這種能力,孩子在面對世界時,就不再是評判和審視,而是能更能更充分地感受更真實的社會。

擁有了這種能力,孩子才能真正把眼界、心胸打開,對社會的認知也會更加全面,不會成為“二極管”,而是會初步形成複雜思維的能力,開始探究現象背後的真正問題。

這種探究會激發他們想要為社會做出貢獻、改變問題的内在動力,驅使他們更投入地進行長期、有目的的學習。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這其實和我們現在廣泛推行的基于問題的學習 (PBL) 是一個道理,隻不過“發現社會問題-學習-解決社會問題”,将是一個更為漫長、宏觀的過程。

百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過,“不能解決問題的,不是真教育”“逃避現實的不是真教育”。

是以,孩子們必須具有能夠直面真實社會、用行動解決問題的能力。

等他們長大以後,“能解決什麼問題”決定了他們能否在社會裡站住腳,擁有一席之地。

如果一直以來他們連問題都看不到,那他們肯定也想不到去發現和解決問題。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在《中國的道德和宗教教育》一文中,陶行知先生還說過:

“在所有情況下,必須承認兒童的心理特征,必須重視社會意義,必須提供實際參與的機會。必須根據兒童發展各個階段的特點,引導他們接觸社會,了解各種社會需要——貧窮、疾患以及磨難……

一言以蔽之,必須将他們置于博愛、服務、犧牲的社會溫床中,教育他們自發地去獻出愛心、參與社會服務、自我犧牲。”

“自發獻出愛心”“參與社會服務”“自我犧牲”,看起來是非常吃虧的行為,但實際上,這些行為帶給孩子的收獲要遠超付出。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沃頓商學院的教授曾提出過一個“成功金字塔”理論,認為世界上的人分為三種:giver、taker 和 matcher。

Giver奉獻大于索取,樂善好施,被稱為“奉獻者”;Taker是隻知索取而不知付出,被稱為“精神窮人”;Matcher見風使舵,無利不起早,被稱為“精緻利己者”。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短期内,taker 和 matcher,可能會憑借着小心思,暫時上位;而 giver 總會吃虧,在成功金字塔裡處于最底層。

但研究發現,從長遠來看,這三種人中,心懷大愛的 giver ,會達成更高的成就,獲得更多幸福感,更受人尊敬和愛戴,最終會屹立于金字塔頂端。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最後,我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成為一個有溫度的 giver。

而第一步,就從帶他們感受真實的世界開始吧。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大寶每周三晚上上課,趕時間他幾乎都吃麥當勞,但每次都是提前點餐、到了地方拿了就走。這周三上完課,我們沒有着急趕回家,我帶着他去麥當勞店裡坐了一會。馬上9點,麥當勞的人還是不少,但已經沒有了白天的熱鬧,安靜了不少。我們又看到了那個流浪漢模樣的中年人、那個撿剩飯剩菜的老人。

我不知道大寶心裡在想什麼,一向話痨的他,竟然沉默了。

我也沒有跟他唠叨“珍惜現在幸福生活”類似的大道理,這也不是我帶他來的主要目的,我想的隻是讓他睜開眼睛、看看這個真實的世界。

孩子要上的課、要做的功課,遠不止在學校。

‍‍‍‍‍‍‍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文章來源丨本文轉自「mom看世界」,ID:xyzmom,科學教育,自然養育。在這兒,養娃既是科學,更是自然而然的藝術。

晚上9點麥當勞目睹心酸一幕,孩子和我都被狠狠上了一課!
  • 為什麼我強調“好的家庭關系”,遠比雞娃更重要?
  • 女兒學齡前的時光,我最慶幸的就是帶她一起玩了PBL!
  • 逛什麼水族館,家門口的海鮮超市才更有趣!
  • 在小區樓下,我竟然帶孩子找到100多種小動物!

|作 者 招 募 & 投稿|背景回複“投稿”,檢視詳情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