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作者:之華說史

之華說史,史說自話。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

校尉是西漢領兵一方的進階軍官通稱。在西漢開拓西域的曆史程序中,先後創立了使者校尉和屯田校尉。使者校尉演變為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演變為戊己校尉。漢、晉以來主管西域的二進制化軍政體制由此形成。這兩大軍政建置都同西域屯田有關。

1、使者校尉的緣起

西域屯田始于何時?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漢書》卷96《西域傳》:

自貳師将軍伐大宛之後,西域震懼,多遣使來貢獻。漢使西域者益得職。于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

據此,使者校尉似乎始于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李廣利大宛返師之後。

但“李廣利大宛返師之後”所指乃一廣袤的時間概念,并非确指太初四年,難以為據。

考定西漢初設使者校尉的時間必須以首任使者校尉賴丹為突破口。

賴丹本西域扜彌國王子,入質龜茲,“初,貳師将軍李廣利擊大宛,還過扜彌,扜彌遣太子賴丹為質于龜茲。廣利責龜茲曰:‘外國皆臣屬于漢,龜茲何以得受扜彌質?’将賴丹入至京師。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議,以扜彌太子賴丹為校尉,将軍田輪台”。

據此可知,賴丹乃太初四年随李廣利入漢,昭帝時期重新審議桑弘羊西域屯田奏疏,久居漢朝的賴丹被冊拜為首任使者校尉,受命出屯輪台,“輪台與渠犁地皆相連也”。

《冊府元龜》卷503《邦計部》屯田條:

“昭帝即位初,用桑弘羊前議,以扜彌太子賴丹為校尉,将軍田輪台,與渠犁地皆相連。”

昭帝繼位于始元元年乙未(前86),賴丹屯田輪台應始于此年。

“使者”乃王命的傳達者與執行者,使者校尉乃由文官“使者”和武官“校尉”共同組成的官名。說明這是一個集軍事、外交職能為一身的軍政建置,使者校尉主持的西域屯田主要目的是為出入西域的漢朝,和西域朝漢使者提供糧食和武裝護衛。據此判斷,賴丹應即姓名可考的第一位西漢使者校尉。自此揭開了漢軍西域屯田的曆史新篇章。

2、從使者校尉到都護西域

漢朝初置之輪台使者校尉存在時間不長,其地東鄰西域強國龜茲,賴丹降漢前又本扜彌國抵押龜茲的人質,熟悉龜茲國情,對龜茲構成極大威脅,所主持的輪台屯田時間不長,就被毗鄰的西域大國龜茲派兵摧毀,屯田漢軍全部被殺,賴丹也以身殉漢,使者校尉創而複廢。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使者校尉再次建置已進入昭帝、宣帝易代時期。

常惠就是第二位姓名可考的使者校尉。

昭帝末年,匈奴與車師聯兵向漢朝的西域大學營烏孫發動反攻,解憂公主與堅持親漢的烏孫昆彌聯名上書漢廷求援,常惠第一次以漢使身份出使烏孫,傳送求救信件,因昭帝猝死,宣帝初繼位,未能及時馳援。

本始二年(前72)公主、昆彌再次通過常惠告急,宣帝五路發兵進攻匈奴,以減輕烏孫的軍事壓力。與此同時,又“以惠為校尉,持節護烏孫兵。昆彌自将翕侯以下五萬餘騎,從西方入至右谷蠡庭”,戰大捷,追随匈奴的車師也同年降漢。

引人注目的是,此役常惠的身份非常特殊,既領“校尉”官名,又是“使者”,所達的王命就是發烏孫兵擊匈奴。由此可見,常惠所領官銜全名就是使者校尉,直接代表朝廷處理一切西域軍政事務。

此戰之後,常惠入朝述職,同年封長羅侯,複返烏孫。臨行前“惠因奏請龜茲國嘗殺校尉賴丹,未伏誅,請便道擊之,宣帝不許。大将軍霍光風惠以便宜從事。惠與吏士五百人俱至烏孫,還過,發西國兵二萬人,令副使發龜茲東國二萬人,烏孫兵七千人,從三面攻龜茲,兵未合,先遣人責其王以前殺漢使狀……王執姑翼詣惠,惠斬之而還”。

不但盡雪漢屯田校尉賴丹被殺之辱,而且進一步控制了絲路北道重鎮龜茲。當時霍光全權輔政,常惠此行得到霍光的準許,實質上也就是上承王命。這足以證明,常惠實即西漢皇朝所任命的首任使者校尉。

西漢第三位姓名可考的使者校尉就是一代名将鄭吉。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鄭吉,會稽人也,以卒伍從軍,數出西域,由是為郎。吉為人強執,習外國事。自張骞通西域,李廣利征伐之後,初置校尉,屯田渠黎。至宣帝時,吉以侍郎田渠黎,積谷,因發諸國兵攻破車師,遷衛司馬,使護鄯善以西南道”。

按“侍郎”乃朝廷散官,常出為使者,也可加入羽林,從事軍事活動,鄭吉以侍郎而屯田西域,說明具有使者和校尉的雙重身份,所領官銜必定是使者校尉。

其屯田地點渠犁,地近輪台,中經龜茲屠戮,本始三年(前71)才為常惠收複,鄭吉主軍渠犁最早隻能追溯至此年。

記:

“神爵三年(前59),日逐王畔單于,将衆來降,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既至漢,封日逐王為歸德侯。”

這一新官銜僅為簡稱,并非全名,其全名應為“護鄯善以西南道使者校尉”,鄭吉擢升為護鄯善以西南道使者次歲(地節三年,前67),就是馮奉世到達伊循城的時間。是年匈奴發動全面反攻,重新控制了車師,并與鄭吉、司馬熹所率漢屯兵在絲路北道展開激戰。

3、西域都護官職到底有多大?

至元康四年(前62)匈奴接連“遣左右大将各萬餘騎屯田右地,欲以侵迫烏孫西域。後二歲,匈奴遣左右鞬各六千騎,與左大将再擊漢之田車師城者,不能下”,說明西域漢軍與匈奴的實力對比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車師的分化有利于漢而不利于匈奴,漢朝的勢力得以自南而北,次第推進。神爵二年(前60)日逐王降漢,被鄭吉護送長安,封歸德侯,同年,鄭吉領西域都護。神爵三年鄭吉傳回西域,正式就任西域都護。

漢、唐兩代的都護性質迥異,唐代安西與北庭兩都護、兩大都護都是具有法定品階的官名,《唐六典》卷30中明确記載:“大都護府:大都護一人,從二品。上都護府:都護一人,正三品。”

遍查漢史官制,主兵一方的軍官通稱校尉,絕不見“都護”之名,可見“都護”在西漢時期還不是正式的官名,而是正式官名前加之定冠詞。

《漢書》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記雲:

“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谏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

說明事實上早在地節二年鄭吉加“護鄯善以西使者”時,所享有的實際俸祿,都已相當于西域都護,其差別僅在于前者的職權為“護鄯善以西”的“南道使者校尉”,而“都護”的含義已是由“獨護南道”發展為“并護北道”,性質屬于加官。

可見,“西域都護”實乃“護都善以西南道使者都尉”職權的擴大和進一步定型化,官名全稱實乃“都護西域使者都尉”的簡稱,“都護”二字不過是這一官名的前置定冠詞而已。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可見西域都護仍是使者校尉的曆史延續,西域都護府實乃漢朝主管西域全境的使者校尉府。

4、屯田校尉的緣起

屯田校尉之名見于《漢書》卷96《西域傳》,傳文曰:

至宣帝時…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被莎車之地,屯田校尉始屬都護。

屯田校尉與使者校尉性質有别。使者校尉職在保護、迎送使者,屯田校尉職在主管漢軍屯田、供應軍食。

“始屬都護”四字明确表示,屯田校尉起初并不隸屬特加“都護”之名的使者校尉,隻是此後才改隸其管轄。屯田校尉乃由“屯田”與“校尉”二詞合組而成,絕非始置于神爵二年鄭吉出任西域都護,兼護南北道之後。

在此之前,主持北道屯者,皆為使者校尉,南道由于樓蘭梗阻絲路,素無屯田。最早為漢軍開辟的屯田地點就是伊循城,事在樓蘭降漢、更名鄯善之後。屯田校尉就發源于此。易言之,這一重大事件就是樓蘭改名鄯善與伊循校尉的創置。

漢初的樓蘭基本上仍是一個兩面政權,分别送質子漢與匈奴,反映匈奴的政治影響仍很強大。

貳師道行軍結束之後,一度被俘的樓蘭王返國,征和元年(前92)樓蘭王死,國人本來打算迎立入質漢朝的王子,而此人在漢犯法,被處宮刑,難于冊立,更立他王,再送質子,此王又死。消息先傳到匈奴,搶先護送入匈奴質子嘗歸返國,立為樓蘭王,與前王後妻都力主親匈奴,漢朝召其入朝,借故不行,全力投倚匈奴,多次截殺漢使,其弟尉屠耆乃樓蘭親匈奴首領,逃亡歸漢。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昭帝元鳳四年(前77)大将軍霍光主政,壯士傅介子任平樂監,自薦為使,伺機刺殺樓蘭王,得到霍光的準許,順利完成了預定政治目标,刺殺了匈奴冊立的樓蘭王,“馳傳詣阙,懸首北阙下。封介子為義陽侯。乃立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為刻印章,賜以宮女為夫人……祖而遣之”。

樓蘭改名鄯善,是漢與匈奴在争奪絲路南道鬥争的勝利裡程碑。當年,屠耆在漢軍的護送下返國。樓蘭臣屬匈奴已久,國記憶體在着強大的親匈奴勢力,屠耆成為樓蘭王,全憑漢朝支援,擔心一旦漢軍撤回,很難維持自身的統治,上書漢廷言“身在漢久,今歸,單弱,而前王有子在,恐為所殺。國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願漢遣一将屯田積谷,令臣得依其威重”。

在霍光的主持下,漢朝很快準許了這一奏請,于是漢遣司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撫之,其後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

漢軍在伊循的屯田與樓蘭改名鄯善同年,都是昭帝元鳳四年屠耆被冊立為鄯善王的曆史産物。

最初主持伊循屯田的漢軍長官本為伊循司馬,其後始晉級為校尉。

地節二年,西漢冊拜宋将為首任伊循城都尉。神爵二年(前60年)日逐王降漢之前,西漢皇朝在西域的屯田實質上實行二進制化管理體制。北道所設使者校尉直隸于中央朝廷,而南道所設之屯田校尉則别屬于敦煌郡。

地節二年發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原本屯田渠犁一帶的使者校尉鄭吉,及其副将司馬熹也突然率兵東向,進攻車師。

5、北胥鞬屯田

正是在這一深刻的曆史背景下,敦煌郡以其優越的地理條件,派兵進入比胥鞬,設立屯田校尉,主持比胥鞬屯田。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北胥鞬屯田究竟置于何地?

岑仲勉則認為其地就在天山北麓的北庭故城,北胥鍵亦即突厥語别失八裡的突厥語音譯。

史書中漢軍屯田比胥鞬的記載在懸泉出土漢簡中得到進一步的證明。

簡1内容是:

□守府卒人,安遠侯遣比胥鞬……者六十四人,獻馬二匹,橐他二匹,私馬。□名藉(籍)畜财财物。

……□□辛酉日出時受遮要禦。……□行。

證明比胥鞬屯田士卒确乃出自安遠侯鄭吉部下,可見神爵二年(前60)之後,屯田校尉已正式納入西域都護治下。

簡 2 内容是:

我兒得毋有如是者,罪誤如是,而以為謂充知是,誰類?充曰:類比胥鞬校尉。

該簡牍證明主持比胥鞬屯田的最高長官是級别很高的校尉。依制下領校尉丞、校尉史,其下又各領司馬、候等屬官。作為屯區長官的駐所,必定随之興建城堡,比胥鞬城應當乃今鄯善境内最初出現的漢軍城堡。

可見西漢宣帝時期漢軍屯田的中心并非吐魯番的高昌壁,而是今鄯善的比胥鞬城。自此,随着鄭吉升任都護西域使者校尉,兼護南北兩道,屯田校尉也改隸其統轄,西域屯田管理的二進制化體制解體,“屯田校尉始屬都護”的一進制化管理體制正式成型。

6、從屯田校尉到戊己校尉

戊己校尉是繼西域都護之後,漢朝在西域創立的另一進階軍政建置,其全稱實即戊己屯田校尉。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雖然形式上,戊己校尉創立之後,屯田校尉随即廢止,但其實質上就是戊己校尉的曆史繼承。不同的是,初置之屯田校尉上隸于敦煌郡,戊己校尉則已直隸朝廷。屯田校尉的主要屯區是在今鄯善縣境内的胥鍵,而戊己校尉的屯區已西移高昌壁。是以,戊己校尉的創立标志着北胥鞬屯田的罷廢。

關于戊己校尉的始創時間,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本已明确記載: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前48)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關于戊己校尉之名的寓意,顯然同古代漢人盛行的五行學說具有緊密的内在聯系,應劭《漢官儀》解釋為:

“戊己中央,鎮覆四方,又開渠播種,以為厭勝,故稱戊己焉。”

西漢時期五行學說盛行,且為曆代帝王虔信,按照傳統理論,五行各有所屬,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土為農稼禾黍所出,中央與漢人自稱中國的方位暗合,且土能克水,而匈奴位于北方,屬壬癸水,兼有壓勝作用,故改此名。

元帝時期(前48一前33),由于匈奴的衰落和分化,南匈奴降漢,北匈奴西遷,漢朝在西域的政治權威進一步鞏固,西域都護、戊己校尉雙重政治體制進一步加強。

其中由使者校尉演變而來的西域都護,直接經營的屯田逐漸減少,而由屯田校尉演化而來的戊己校尉經營的屯田範圍日益擴大,其中車師屯田乃其經營重點,高昌壁本西漢屯田諸壁之一。

至西域都護府建立之後,改隸都護,漢軍車師屯田的中心,已非位于今吐魯番境内的高昌壁,而變為今鄯善縣境内的北胥鞬(比胥鞬),直至元帝初元元年戊己校尉取代屯田校尉之後,漢軍屯田的中心逐漸西移,懸泉漢簡中叙及戊己校尉時還經常在前加“車師”二字,更足以證明戊己校尉的屯田範圍主要在車師故境。自此高昌壁才從車師屯田諸壁中脫穎而出,成為戊己校尉的治所。

西域都護、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誰才是漢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20世紀吐魯番學的研究成果證明,除高昌壁之外,還出現了“交河壁”的名稱,時間約為西漢成帝時期(前32一前7)。其後又出現了“交河曲倉守丞衡,移居盧訾倉”“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戌朔辛酉,别守居盧訾倉、車師戊校”等記載,說明漢軍屯田已深入到車師前王都交河城附近,交河壁之下還有“交河曲”,曲有“倉”,倉有“守丞”。

敦煌漢簡中還常見“居盧訾倉”的記載,應即《漢書·烏孫傳》中破羌将軍辛武賢,将兵萬五千人至敦煌,遣使通渠轉谷的“居廬倉”,地在玉門、樓蘭間,是絲路始途重要糧草供應站。說明交河壁也同高昌壁一樣,成為車師屯田諸壁之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于曆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