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作者:之华说史

之华说史,史说自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

校尉是西汉领兵一方的高级军官通称。在西汉开拓西域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创立了使者校尉和屯田校尉。使者校尉演变为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演变为戊己校尉。汉、晋以来主管西域的二元化军政体制由此形成。这两大军政建置都同西域屯田有关。

1、使者校尉的缘起

西域屯田始于何时?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汉书》卷96《西域传》: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据此,使者校尉似乎始于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李广利大宛返师之后。

但“李广利大宛返师之后”所指乃一广袤的时间概念,并非确指太初四年,难以为据。

考定西汉初设使者校尉的时间必须以首任使者校尉赖丹为突破口。

赖丹本西域扜弥国王子,入质龟兹,“初,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扜弥,扜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扜弥质?’将赖丹入至京师。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议,以扜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

据此可知,赖丹乃太初四年随李广利入汉,昭帝时期重新审议桑弘羊西域屯田奏疏,久居汉朝的赖丹被册拜为首任使者校尉,受命出屯轮台,“轮台与渠犁地皆相连也”。

《册府元龟》卷503《邦计部》屯田条:

“昭帝即位初,用桑弘羊前议,以扜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与渠犁地皆相连。”

昭帝继位于始元元年乙未(前86),赖丹屯田轮台应始于此年。

“使者”乃王命的传达者与执行者,使者校尉乃由文官“使者”和武官“校尉”共同组成的官名。说明这是一个集军事、外交职能为一身的军政建置,使者校尉主持的西域屯田主要目的是为出入西域的汉朝,和西域朝汉使者提供粮食和武装护卫。据此判断,赖丹应即姓名可考的第一位西汉使者校尉。自此揭开了汉军西域屯田的历史新篇章。

2、从使者校尉到都护西域

汉朝初置之轮台使者校尉存在时间不长,其地东邻西域强国龟兹,赖丹降汉前又本扜弥国抵押龟兹的人质,熟悉龟兹国情,对龟兹构成极大威胁,所主持的轮台屯田时间不长,就被毗邻的西域大国龟兹派兵摧毁,屯田汉军全部被杀,赖丹也以身殉汉,使者校尉创而复废。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使者校尉再次建置已进入昭帝、宣帝易代时期。

常惠就是第二位姓名可考的使者校尉。

昭帝末年,匈奴与车师联兵向汉朝的西域大本营乌孙发动反攻,解忧公主与坚持亲汉的乌孙昆弥联名上书汉廷求援,常惠第一次以汉使身份出使乌孙,传送求救信件,因昭帝猝死,宣帝初继位,未能及时驰援。

本始二年(前72)公主、昆弥再次通过常惠告急,宣帝五路发兵进攻匈奴,以减轻乌孙的军事压力。与此同时,又“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战大捷,追随匈奴的车师也同年降汉。

引人注目的是,此役常惠的身份非常特殊,既领“校尉”官名,又是“使者”,所达的王命就是发乌孙兵击匈奴。由此可见,常惠所领官衔全名就是使者校尉,直接代表朝廷处理一切西域军政事务。

此战之后,常惠入朝述职,同年封长罗侯,复返乌孙。临行前“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宣帝不许。大将军霍光风惠以便宜从事。惠与吏士五百人俱至乌孙,还过,发西国兵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

不但尽雪汉屯田校尉赖丹被杀之辱,而且进一步控制了丝路北道重镇龟兹。当时霍光全权辅政,常惠此行得到霍光的批准,实质上也就是上承王命。这足以证实,常惠实即西汉皇朝所任命的首任使者校尉。

西汉第三位姓名可考的使者校尉就是一代名将郑吉。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郑吉,会稽人也,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由是为郎。吉为人强执,习外国事。自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之后,初置校尉,屯田渠黎。至宣帝时,吉以侍郎田渠黎,积谷,因发诸国兵攻破车师,迁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

按“侍郎”乃朝廷散官,常出为使者,也可加入羽林,从事军事活动,郑吉以侍郎而屯田西域,说明具有使者和校尉的双重身份,所领官衔必定是使者校尉。

其屯田地点渠犁,地近轮台,中经龟兹屠戮,本始三年(前71)才为常惠收复,郑吉主军渠犁最早只能追溯至此年。

记:

“神爵三年(前59),日逐王畔单于,将众来降,护鄯善以西使者郑吉迎之,既至汉,封日逐王为归德侯。”

这一新官衔仅为简称,并非全名,其全名应为“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校尉”,郑吉擢升为护鄯善以西南道使者次岁(地节三年,前67),就是冯奉世到达伊循城的时间。是年匈奴发动全面反攻,重新控制了车师,并与郑吉、司马熹所率汉屯兵在丝路北道展开激战。

3、西域都护官职到底有多大?

至元康四年(前62)匈奴接连“遣左右大将各万余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乌孙西域。后二岁,匈奴遣左右鞬各六千骑,与左大将再击汉之田车师城者,不能下”,说明西域汉军与匈奴的实力对比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车师的分化有利于汉而不利于匈奴,汉朝的势力得以自南而北,次第推进。神爵二年(前60)日逐王降汉,被郑吉护送长安,封归德侯,同年,郑吉领西域都护。神爵三年郑吉返回西域,正式就任西域都护。

汉、唐两代的都护性质迥异,唐代安西与北庭两都护、两大都护都是具有法定品阶的官名,《唐六典》卷30中明确记载:“大都护府:大都护一人,从二品。上都护府:都护一人,正三品。”

遍查汉史官制,主兵一方的军官通称校尉,绝不见“都护”之名,可见“都护”在西汉时期还不是正式的官名,而是正式官名前加之定冠词。

《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记云:

“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马、候、千人各二人。”

说明事实上早在地节二年郑吉加“护鄯善以西使者”时,所享有的实际俸禄,都已相当于西域都护,其区别仅在于前者的职权为“护鄯善以西”的“南道使者校尉”,而“都护”的含义已是由“独护南道”发展为“并护北道”,性质属于加官。

可见,“西域都护”实乃“护都善以西南道使者都尉”职权的扩大和进一步定型化,官名全称实乃“都护西域使者都尉”的简称,“都护”二字不过是这一官名的前置定冠词而已。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可见西域都护仍是使者校尉的历史延续,西域都护府实乃汉朝主管西域全境的使者校尉府。

4、屯田校尉的缘起

屯田校尉之名见于《汉书》卷96《西域传》,传文曰:

至宣帝时…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田于北胥鞬,被莎车之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

屯田校尉与使者校尉性质有别。使者校尉职在保护、迎送使者,屯田校尉职在主管汉军屯田、供应军食。

“始属都护”四字明确表示,屯田校尉起初并不隶属特加“都护”之名的使者校尉,只是此后才改隶其管辖。屯田校尉乃由“屯田”与“校尉”二词合组而成,绝非始置于神爵二年郑吉出任西域都护,兼护南北道之后。

在此之前,主持北道屯者,皆为使者校尉,南道由于楼兰梗阻丝路,素无屯田。最早为汉军开辟的屯田地点就是伊循城,事在楼兰降汉、更名鄯善之后。屯田校尉就发源于此。易言之,这一重大事件就是楼兰改名鄯善与伊循校尉的创置。

汉初的楼兰基本上仍是一个两面政权,分别送质子汉与匈奴,反映匈奴的政治影响仍很强大。

贰师道行军结束之后,一度被俘的楼兰王返国,征和元年(前92)楼兰王死,国人本来打算迎立入质汉朝的王子,而此人在汉犯法,被处宫刑,难于册立,更立他王,再送质子,此王又死。消息先传到匈奴,抢先护送入匈奴质子尝归返国,立为楼兰王,与前王后妻都力主亲匈奴,汉朝召其入朝,借故不行,全力投倚匈奴,多次截杀汉使,其弟尉屠耆乃楼兰亲匈奴首领,逃亡归汉。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昭帝元凤四年(前77)大将军霍光主政,壮士傅介子任平乐监,自荐为使,伺机刺杀楼兰王,得到霍光的准许,顺利完成了预定政治目标,刺杀了匈奴册立的楼兰王,“驰传诣阙,悬首北阙下。封介子为义阳侯。乃立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为刻印章,赐以宫女为夫人……祖而遣之”。

楼兰改名鄯善,是汉与匈奴在争夺丝路南道斗争的胜利里程碑。当年,屠耆在汉军的护送下返国。楼兰臣属匈奴已久,国内存在着强大的亲匈奴势力,屠耆成为楼兰王,全凭汉朝支持,担心一旦汉军撤回,很难维持自身的统治,上书汉廷言“身在汉久,今归,单弱,而前王有子在,恐为所杀。国中有伊循城,其地肥美,愿汉遣一将屯田积谷,令臣得依其威重”。

在霍光的主持下,汉朝很快批准了这一奏请,于是汉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田伊循以填抚之,其后更置都尉。伊循官置始此矣。

汉军在伊循的屯田与楼兰改名鄯善同年,都是昭帝元凤四年屠耆被册立为鄯善王的历史产物。

最初主持伊循屯田的汉军长官本为伊循司马,其后始晋级为校尉。

地节二年,西汉册拜宋将为首任伊循城都尉。神爵二年(前60年)日逐王降汉之前,西汉皇朝在西域的屯田实质上实行二元化管理体制。北道所设使者校尉直隶于中央朝廷,而南道所设之屯田校尉则别属于敦煌郡。

地节二年发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原本屯田渠犁一带的使者校尉郑吉,及其副将司马熹也突然率兵东向,进攻车师。

5、北胥鞬屯田

正是在这一深刻的历史背景下,敦煌郡以其优越的地理条件,派兵进入比胥鞬,设立屯田校尉,主持比胥鞬屯田。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北胥鞬屯田究竟置于何地?

岑仲勉则认为其地就在天山北麓的北庭故城,北胥键亦即突厥语别失八里的突厥语音译。

史书中汉军屯田比胥鞬的记载在悬泉出土汉简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简1内容是:

□守府卒人,安远侯遣比胥鞬……者六十四人,献马二匹,橐他二匹,私马。□名藉(籍)畜财财物。

……□□辛酉日出时受遮要御。……□行。

证实比胥鞬屯田士卒确乃出自安远侯郑吉部下,可见神爵二年(前60)之后,屯田校尉已正式纳入西域都护治下。

简 2 内容是:

我儿得毋有如是者,罪误如是,而以为谓充知是,谁类?充曰:类比胥鞬校尉。

该简牍证实主持比胥鞬屯田的最高长官是级别很高的校尉。依制下领校尉丞、校尉史,其下又各领司马、候等属官。作为屯区长官的驻所,必定随之兴建城堡,比胥鞬城应当乃今鄯善境内最初出现的汉军城堡。

可见西汉宣帝时期汉军屯田的中心并非吐鲁番的高昌壁,而是今鄯善的比胥鞬城。自此,随着郑吉升任都护西域使者校尉,兼护南北两道,屯田校尉也改隶其统辖,西域屯田管理的二元化体制解体,“屯田校尉始属都护”的一元化管理体制正式成型。

6、从屯田校尉到戊己校尉

戊己校尉是继西域都护之后,汉朝在西域创立的另一高级军政建置,其全称实即戊己屯田校尉。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虽然形式上,戊己校尉创立之后,屯田校尉随即废止,但其实质上就是戊己校尉的历史继承。不同的是,初置之屯田校尉上隶于敦煌郡,戊己校尉则已直隶朝廷。屯田校尉的主要屯区是在今鄯善县境内的胥键,而戊己校尉的屯区已西移高昌壁。因此,戊己校尉的创立标志着北胥鞬屯田的罢废。

关于戊己校尉的始创时间,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本已明确记载:

“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前48)置,有丞、司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

关于戊己校尉之名的寓意,显然同古代汉人盛行的五行学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应劭《汉官仪》解释为:

“戊己中央,镇覆四方,又开渠播种,以为厌胜,故称戊己焉。”

西汉时期五行学说盛行,且为历代帝王虔信,按照传统理论,五行各有所属,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土为农稼禾黍所出,中央与汉人自称中国的方位暗合,且土能克水,而匈奴位于北方,属壬癸水,兼有压胜作用,故改此名。

元帝时期(前48一前33),由于匈奴的衰落和分化,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汉朝在西域的政治权威进一步巩固,西域都护、戊己校尉双重政治体制进一步加强。

其中由使者校尉演变而来的西域都护,直接经营的屯田逐渐减少,而由屯田校尉演化而来的戊己校尉经营的屯田范围日益扩大,其中车师屯田乃其经营重点,高昌壁本西汉屯田诸壁之一。

至西域都护府创建之后,改隶都护,汉军车师屯田的中心,已非位于今吐鲁番境内的高昌壁,而变为今鄯善县境内的北胥鞬(比胥鞬),直至元帝初元元年戊己校尉取代屯田校尉之后,汉军屯田的中心逐渐西移,悬泉汉简中叙及戊己校尉时还经常在前加“车师”二字,更足以证实戊己校尉的屯田范围主要在车师故境。自此高昌壁才从车师屯田诸壁中脱颖而出,成为戊己校尉的治所。

西域都护、屯田校尉、戊己校尉,谁才是汉朝西域"老大"?一文了解

20世纪吐鲁番学的研究成果证明,除高昌壁之外,还出现了“交河壁”的名称,时间约为西汉成帝时期(前32一前7)。其后又出现了“交河曲仓守丞衡,移居卢訾仓”“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戌朔辛酉,别守居卢訾仓、车师戊校”等记载,说明汉军屯田已深入到车师前王都交河城附近,交河壁之下还有“交河曲”,曲有“仓”,仓有“守丞”。

敦煌汉简中还常见“居卢訾仓”的记载,应即《汉书·乌孙传》中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万五千人至敦煌,遣使通渠转谷的“居庐仓”,地在玉门、楼兰间,是丝路始途重要粮草供应站。说明交河壁也同高昌壁一样,成为车师屯田诸壁之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