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姓故事·“五一”特别篇|緻閃閃發光的你

作者:華龍網

視訊加載中...

記者手記

向辛勤付出的自己說一聲辛苦了!祝閃閃發光的大家,勞動節快樂。

4月30日,“五一”假期前夕,也是立夏前最後一個工作日。

下過雨的清晨,還帶着一絲晚春的涼意。淩晨六點半,熱氣騰騰的早餐鋪人潮開始攢動,剛交班的計程車司機、提前把城市清理得煥然一新的環衛勞工、睡意惺忪的早班人……在一口一口地滿足中,他們相視一笑,奮鬥的接力棒就此交接。

奮鬥是山城人民的底色,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就在這樣夜以繼日一棒棒的交接中,推動着城市的巨變。

在“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我們采訪了三個不同行業的奮鬥者,或許他們的身上,亦有你我的影子。

01

水警徐遠繼:“我的工作,就像在大山裡尋找一粒沙”

百姓故事·“五一”特别篇|緻閃閃發光的你

無論什麼時候,李子壩觀景平台都湧動着熱鬧的人潮。南來北往的遊客絡繹不絕,千回百轉的嘉陵江在背後訴說着千年的詩篇。

與之隔着一條馬路相望的,除了“打卡點”軌道李子壩站,還有重慶市警察局水警總隊刑事科學技術室。

“五一”勞動節将至,這也意味着水警工作的高峰期即将到來,每年夏季,激流險灘、怪石河岸、泥濘江邊都是案件的高發地。最高溫40多度的時候,一雙皮鞋在江灘走了40多分鐘,鞋底就開裂了。

民警徐遠繼是這裡的一位痕迹技術民警,負責各類刑事案件現場的勘察。這是刑偵工作的重要一環,利用專門的技術,對與犯罪案件有關的人或物留下的各種痕迹進行勘驗、分析和鑒定,為破案提供科學依據和偵查方向。

“像在大山裡尋找一粒沙。” 一旦有現場,徐遠繼必須需要在第一時間到達案發現場進行現場勘察和痕迹物證的提取,因為水域轄區現場受天氣,水位變化和水流沖擊等因素影響,現場的遺留的證據可能會消失。

1997年上半年,由于水警刑事技術人員的緊缺,時任朝天門派出所民警的徐遠繼因其工作責任心強,做事耐心細緻,被推薦到市警察局水警總隊刑事科學技術室,負責重慶中心城區兩江四岸,200餘公裡水域的刑事案件及重大影響事件的現場勘驗和痕迹鑒定。

經過半年的專業教育訓練,徐遠繼正式上崗。加上他和法醫陳希正,整個刑事科學技術室,就兩人。

第一個案件來得很快。1998年1月16日,北碚嘉陵江邊的鷹嘴岩發現一具屍體,帶上工具,徐遠繼即刻出發。

“其實作場的情況不太好,而且不能确定是第一現場。”徐遠繼回憶着當時的緊張和困難,屍體在鷹嘴岩一個20米高,傾斜度達70多度的斜坡下,靠人力難以下去,更别提現場驗證了,“後來我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找個吊車,把我吊下去。”

一個照相機,一個勘察箱,徐遠繼靠着一根繩索,在懸崖峭壁間開啟了由他主導的第一個勘察驗證。

經過勘察,案件被定性為殺人案,随後,死者身份确認為合川一名司機,不排除搶劫殺人的可能。

案件的偵破,需要證據。首先要找到的,是死者生前開的那輛車。案發現場、二手市場、車輛維修店……徐遠繼和其他刑偵民警不想放棄每一個可能,車輛最終在車管所試圖進行過戶時被攔截,案件也由此破獲。

百姓故事·“五一”特别篇|緻閃閃發光的你

如今,27年過去,市警察局水警總隊刑事科學技術室的民警由當初的兩人增至八人,徐遠繼也從當初青澀的“刑技小白”變為“技術骨幹”,是市警察局刑事技術第一批刑偵專家。唯一不變的,是徐遠繼始終如第一次勘察驗證時的嚴謹和認真。

“因為太重要了,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份工作,但是對于案件涉及的一個甚至幾個家庭來說,是他們苦苦尋覓的真相,如果出現差錯,是無法挽回的。”和各類現場打了半輩子交道,徐遠繼深知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中間或許有艱難險阻,但也一定要越過那座山。

前些年,渝中區黃沙溪河邊發現一具屍體,經現場勘察,确定該現場為抛屍現場。經偵查,第一現場在距抛屍現場40多公裡外,死者為巴南區的一位女性。

通過排查社會關系,民警确認了重大嫌疑人,但此人一直矢口否認。由于缺乏關鍵證據,24小時後,警方将不能再拘留嫌疑人。

證據,到底在哪裡?案件一時陷入了僵局,徐遠繼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吓倒,他始終堅信,凡是犯罪,必會留下蛛絲馬迹,而痕迹,會說話。

帶着搜查證,徐遠繼和同僚們一道來到了嫌疑人家中,終于在皮鞋鞋跟上發現了一點血迹,心一下踏實大半,随後,又在廚房腳墊上發現了米粒大小,疑似人體肌肉組織的重要證據。

顧不上激動,時間緊迫,徐遠繼趕緊帶着物證回實驗室比對,确認肌肉組織和血迹與受害者相符。鐵證如山,嫌疑人終于認罪。

在徐遠繼看來,比他剛入行時,如今轄區内的刑事案件已經少了很多。他笑着說,這是好事,證明我們的國家越來越安全,老百姓的法律意識也越來越強,希望有一天能用到我的地方越來越少。

02

康複醫師曾珍:“你喜歡孩子,孩子就會喜歡你”

百姓故事·“五一”特别篇|緻閃閃發光的你

書架上有很多畫冊,12歲的龍龍(化名)坐在愛心莊園感統訓練室的小凳子上,低着頭,不愛搭理人。

直到曾珍打開畫冊,這一本,講的是小朋友如何辨識自己的五官,“我們來看看,鼻子在哪裡呀?”龍龍終于擡起了頭,看看畫冊,大大的眼睛在訓練室裡轉了一圈,最後手指停留在了曾珍的鼻子上。

2011年6月,曾珍來到重慶市愛心莊園,成為了其中的一名康複醫師,負責中重度殘疾孤兒的康複。

康複組的孩子大部分是多重殘疾,同時有運動、智力、語言、社交等方面的障礙。曾珍需要做的,就是和同僚一起,通過系統評估、科學訓練,教會他們走路和開口說話,也會幫助病情較重的孩子緩解疼痛,讓他們有品質地度過餘生最後的時光。

早上7點,是曾珍的鬧鐘時間。從家到愛心莊園,坐公交需要40分鐘,偶爾會遇到背書包上學的國小生,看着他們,曾珍偶爾也會想到愛心莊園裡的孩子們。這十幾年,愛心莊園裡有不少殘疾兒童在她和同僚的幫助下,順利走進特教班,甚至是普通國小學習,逐漸融入社會。

“以後會越來越多的。”想到這一幕,曾珍笑得很開心。

剛開始從事特殊兒童康複醫師工作的時候,曾珍并沒有現在這樣遊刃有餘。孩子們很敏感,有的孩子不會表達,脾氣急的時候會發出尖銳的嚎叫;也有的孩子無法了解指令,拒絕溝通。

曾珍預想過這個困境,她想到了做遊戲。遊戲是孩子的語言,曾珍通過遊戲化的治療環境和訓練方式與孩子慢慢建立聯系。

這樣做的效果很顯著,比如語言障礙的孩子,經過耐心引導,從什麼都不敢說,到慢慢會表達自己的訴求,“我不喜歡這個”“幫我打開蓋子”等等。

日複一日,愛心莊園的孩子開始依賴這個說話親和的老師。

百姓故事·“五一”特别篇|緻閃閃發光的你

龍龍一歲多就來到了愛心莊園,那時他蜷縮着身子,像小蝦一樣無法伸展,還伴随着認知障礙。去年開始,曾珍所在的康複組開始對龍龍做康複訓練。

訓練很辛苦,龍龍有時候會拒絕配合,這種時候,曾珍會上前,輕輕抱抱他,或者握握他的手,等龍龍平複下來,再繼續接下來的訓練。

“你知道曾老師是誰嗎?”龍龍不愛搭理陌生人,但還是點了點頭。“那你喜歡曾老師嗎?”龍龍挪了挪身體,小聲地說:“喜歡。”“為什麼喜歡呢?”連着三個問題,龍龍有點不耐煩了,他擡起頭,說:“沒有為什麼,因為曾老師喜歡我,是以我就喜歡她。”

愛心莊園裡很多孩子都是這樣,他們或許并不懂曾老師為什麼要一天天帶領他們做訓練,但卻能直覺感受到愛和善意。誰喜歡他們,他們就喜歡誰,是小孩子不變的待人法則,特殊兒童亦是如此。

如今,龍龍經過康複訓練,不僅可以正常行走,言語清晰度也從30%達到70%。

馬上就是“五一”勞動節了,說起工作的意義,曾珍想了想,說,是在她們的努力下,能讓部分特殊兒童回歸社會。

而這,也是愛心莊園所有康複醫師和治療師的心願。曾珍堅信,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兒童尋回自己的“翅膀”,自由地奔跑,和世界對話。

03

護林員劉春濤:“66年,我們一家三代人守護着這一片青山”

百姓故事·“五一”特别篇|緻閃閃發光的你

4月25日,武隆白馬山自然保護區,連日的雨水剛過,山間的泥濘小徑依舊濕滑,護林員劉春濤和同僚們杵着木棍走進林中,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三十二年來,他每天沿着這條小道巡視森林,檢查是否有非法砍伐、火災隐患或是野生動物的異常活動。

“這裡很滑,小心點。”注意到記者行走時略顯困難,劉春濤停下來,伸出手臂提供幫助。

“我們的日常職責就是巡視山林,現在可比以前輕松多了,以前每年走爛的膠鞋都有十幾雙。”劉春濤回想當年,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剛到林場工作時,巡山完全依賴徒步,每天需要行走二三十公裡。路程最長的,外出一次要2至3天才能夠回來。

現在,白馬山林場則采用了機車和皮卡車相結合的方式,實作了車巡和步巡的有機結合。

“這還不算撒子噢,我們現在還有攝像頭、有無人機,在監控室就可以把整片森林看完。”與劉春濤一同巡山的同僚左小龍補充道,這為他們護林員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随着五一勞動節的臨近,春季的森林防火工作進入關鍵時期。劉春濤和同僚們更加警覺,仔細地掃過每一棵樹木和各個角落,尋找任何可能的火災隐患。

在節假日期間,不少市民會上山遊玩,火災發生的可能性也随之上升。護林員的工作并不因為節日而減輕,反而要在這個關鍵期加倍努力,以保護森林資源和公共安全。

“一點也不苦,都習慣了。”劉春濤樂呵呵地說,“咱們的本職工作,便是守護好這裡的綠樹鳥鳴。”

白馬山林區位于重慶市東部邊緣,南與貴州省道真縣毗鄰,西與重慶市南川區接壤。這裡崗巒起伏,山勢險要,一片片山覆着一片片林,裡面藏有多種珍貴動植物。

“這是柳杉、那是杜鵑,而那邊的是銀杉,是我們白馬山的寶貝……”行進在林間小道上,劉春濤并不多言,但當記者一旦問起森林中的各種植物,他便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來。

三十二年來,劉春濤踏遍了白馬山林區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各種樹種、林地面積還是林齡分布情況,他都了然于心。

劉春濤是名副其實的“林三代”,也是土生土長的白馬人。

1958年白馬山林場建場之初,劉春濤的奶奶便成了這裡的第一代護林員。劉春濤的父親和姑姑也在15歲加入了護林員的序列。

百姓故事·“五一”特别篇|緻閃閃發光的你

在林場出生并長大的劉春濤,自18歲起便追随奶奶和父親的腳步,踏入了守護白馬山林場的征途。

轉眼間,三十二個春秋輪回,那個曾經的年輕小夥在白馬山四季更替中逐漸成熟,歲月在他的臉上刻下了痕迹,他已成長為家庭的丈夫和父親。

盡管他的大部分時光都在深山中度過,劉春濤卻從未抱怨,因為這片林場不僅僅是家鄉的山和林,更是他的長輩們多年來守護的故土。

“我對這片林子有感情,每天不在山裡走走,就感覺渾身不自在。”劉春濤經常這樣說。

站在茂密的森林中,劉春濤目光柔和地掃過四周高聳的樹木,感慨道:“我奶奶當年種下的樹,現在都已經長成參天大樹了。”劉春濤的聲音中充滿了自豪,而他自己18歲參加工作那年種下的樹苗,也已經在風霜雨雪的曆練以及他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華龍網記者 唐雨 王旭睿 林紅/文

華龍網記者陳洋 羅傑 劉潤/圖 視訊

魏薇/美編

曾靜 劉昭辰/後期

林楠/主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