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諾貝爾獲獎者聲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作者:狂人說史

自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與世長辭後,轉眼間已經過去了129個年頭。這位瑞典化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在臨終前一年,為了紀念其兄弟羅伯特·諾貝爾,在巴黎做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決定——将自己94%的遺産用于設立一系列獎項,旨在表彰那些在實體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和平事業上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士。

日本諾貝爾獲獎者聲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就這樣,諾貝爾獎應運而生,成為了全球最負盛名、最具影響力的獎項之一。獲得諾貝爾獎無疑是每個學者、科學家和平運動者的終極夢想,代表着對其一生成就的最高肯定。

日本人的“諾貝爾情結”

對于我們中國人來說,諾貝爾獎并非追捧的終極目标。畢竟,這畢竟是一個由西方國家主導的獎項,評委們難免會帶有一些有色眼鏡和國别偏見。是以,能否獲得諾貝爾獎并不完全等同于學術造詣的高低。

曆史上,中國籍獲得諾貝爾獎的僅有三人——楊振甯、莫言和屠呦呦。再加上外籍華裔,總共也隻有區區11人。這在全球華人的大背景下,确實顯得有些可憐。

日本諾貝爾獲獎者聲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莫言的諾貝爾獲獎證書。2012年10月,他成為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不過,我們并不應對此過于耿耿于懷。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科技創新和文化藝術領域的成就早已根深蒂固,豈是一個諾貝爾獎就能夠完全衡量的?我們應該以自己的标準來評判自己,而不是将西方的獎項奉為圭臬。

相比之下,日本人對諾貝爾獎的重視程度就要高出不少。在他們看來,獲得諾貝爾獎等于被西方世界承認和接納,是證明自己已經成功“脫亞入歐”的最佳憑證。

他們對諾貝爾獎的癡迷程度,可以從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庶佑的一番言論中窺見一斑。本庶佑是一位久負盛名的免疫學家,曾憑借“發現癌症治療的抑制性免疫調節”的研究成果而獲此殊榮。

不過,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盡管他在學術上建樹卓著,但在思想上卻未能跳出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框框。就在獲獎後不久,他便在公開場合直言不諱地宣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日本諾貝爾獲獎者聲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本庶佑

本庶佑的四大“論證”

為了為自己的狂言狡辯,本庶佑還列舉了四個所謂的“論據”。不過,這四點卻暴露了他對當代中國的無知和偏見。讓我們一一拆解:

科技懸殊

本庶佑認為,日本在科技領域遙遙領先于中國,除了美國之外基本沒有對手。

這番言論實在是過于自負了。隻要略有常識,就應該知道當代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力量是不容小觑的。大陸在航天、超算、人工智能、5G通信、新能源等諸多領域均處于世界前沿水準,科技投入更是僅次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國。

日本諾貝爾獲獎者聲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相比之下,日本的科技實力雖然一直名列前茅,但總體上已有些力不從心的迹象。二戰後,它仗着美國的支援暫時超越了中國,但随着時代的推移,其創新動力和活力有所減弱,很難在關鍵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地理位置

本庶佑還認為,中國地處東亞,被日本、南韓、印度等國家包圍,再加上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虎視眈眈,一旦開戰必将遭到這些國家的聯合打擊。

這種言論無疑低估了中國的實力和地緣政治智慧,這些國家之間存在着一定的沖突和利益沖突,很難達成一緻對外。在當今時代,任何理性的國家都不會輕易挑起戰争,因為代價實在太過沉重。

日本諾貝爾獲獎者聲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再者,中國亦擁有衆多可資依仗的友好國家,如果遭到外敵入侵,它們必将紛紛伸出援手。可以說,中國并不比日本更加“孤立無援”。

實戰經驗

本庶佑還炫耀日本在現代化戰争中擁有實戰經驗,而新中國自建立以來則從未經曆過這種洗禮。

這種觀點是多麼的膚淺啊!實戰經驗固然重要,但絕非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以智慧和勇氣著稱,即便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也從未在外敵面前縮手縮腳。舉例來說,在北韓戰争期間,我軍就憑借頑強的戰鬥意志,多次擊潰了裝備精良的美軍。

日本諾貝爾獲獎者聲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如今,中國軍隊的現代化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在各方面都已經具備了應對現代戰争的能力。哪怕是缺乏實戰經驗,以中國軍人的智慧和勇氣,也必将在戰火中迅速成長。

民族分裂

本庶佑還妄加評論,認為中國人民缺乏凝聚力,存在嚴重的民族分裂問題,難以在戰争中團結一緻。

我隻能說他是把中華民族的氣節看扁了。我們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就以愛國主義精神聞名于世,任憑遭受多大磨難,都從未在外族入侵面前屈服。曆史一再證明,每當國家陷入危難之時,中國人民定能暫時放下分歧,用鮮血凝聚團結。

日本諾貝爾獲獎者聲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正所謂“蠶葉同根生,木子同根榮”,中華民族雖來自五湖四海,但骨肉同胞,命運與共。

而本庶佑的狂妄自大,根源于日本民族主義的頑疾。自從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一直試圖模仿西方,努力“脫亞入歐”。在他們看來,隻有徹底擺脫亞洲人的身份,才能被西方世界所接納。可笑的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日本人不僅在思想上開始崇拜西方,就連行為上也開始了瘋狂的擴張。他們癡心妄想能夠憑借武力征服亞洲,成為“亞洲領袖”。

日本諾貝爾獲獎者聲稱:如果中日再次開戰,日本仍有能力戰勝中國

他們的這一瘋狂行徑,最終還是遭到了中國人民的有力回擊。在漫長的抗日戰争中,我們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狠狠扇醒了日本人的癡狂夢想。

直到今天,那場殘酷的戰争仍然深深地印在中國人民的記憶中。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曾經有一個瘋狂的鄰國,嗜血如命,它的鐵蹄曾在祖國大地上肆虐了八年之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