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射檢查為患者做防護,這個理念過時了嗎?

作者:急診醫生大劉

“如果防護罩影響圖像,可能導緻孩子受到更高水準的輻射。”

撰文 | 淩駿、燕小六、汪航

近日,浙江舟山一醫院放射科在對2名受檢者進行X射線影像檢查時,因未提醒對方佩戴使用個人防護用品,被岱山縣衛生健康局立案處理,并受到行政處罰。

這則消息上了微網誌熱搜,截至目前累計閱讀量破1億。X光和CT本質都是通過X射線檢查,屬于電離輻射,超過一定劑量會對人體造成損傷。不少醫院、地方衛生部門都曾在官方平台釋出消息,科普防護的重要性。

對此,一位中華醫學會放射學會前主任委員對“醫學界”表示,大陸關于放射檢查防護的規則制度可能是落後了,現在的裝置射線量低,是不是還需要防護或者分情況進行防護,需要制定新的制度。但制度修改之前還是應該遵守,是以罰款沒有問題。

從2019年起,美國和歐洲不少機構相繼呼籲或更新指南表示,不再支援X射線檢查中的屏蔽防護。在英國2020年釋出的相關指南中,多數情況中即便是孕婦、兒童也不推薦屏蔽防護。

在2021年台北市舉行的“亞太醫學影像品質與安全論壇(APQS) ”上,與會的亞洲專家們就“X射線檢查是否還需要防護”展開了激烈讨論,試圖在是否要跟進“西方模式”,取消鉛衣防護上達成共識。

放射檢查為患者做防護,這個理念過時了嗎?

不穿防護服,普遍嗎?

常見的屏蔽防護用品包括鉛帽、鉛圍脖、鉛圍裙、鉛三角巾等,用于覆寫非檢查照射部位,以阻擋X線穿透達到防護的效果。

根據大陸2016年修訂的“放射診療管理規定”,放射診療從業人員對患者和受檢者進行醫療照射時,要對鄰近照射野的敏感器官群組織進行屏蔽防護。而之是以違反規定,此次被處罰的舟山醫療機構解釋稱,由于病人較多,防護服穿脫不友善。

這不是第一次有醫療機構因未嚴格執行防護操作而被處罰。“醫學界”查閱發現,2023年10月14日,河南省周口市衛生健康委執法人員在某醫院DR(數字化X線攝影)室監督檢查,發現室内患者及陪同者均沒有穿防護用具。涉事醫院被處以“警告,罰款4000元”的行政處罰。

更早之前,2018年3月20日,湖北省枝江市某醫院被發現,沒在胸部攝片檢查中保護患者鄰近照射視野的敏感器官(頭部、甲狀腺及性腺部位)。該院所有防護用品還被發現存在不同程度破損、斷裂、污漬,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标準。最終,醫院被處以警告、3000元罰款。

“醫學界”了解到,國内各家醫院在實際操作上确實存在差異。家住深圳的程女士前不久帶孩子就醫,因懷疑肺炎要做CT檢查。她記得孩子戴了鉛帽,眼部被覆上一長條鉛布,腹部以下到腳踝都蓋着鉛毯。而同期,她的朋友帶兒子在北京看病,戴了鉛帽、裆部做了遮擋。

正在進行惡性良性腫瘤治療的王女士則表示,她做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前,拍過X光片,當時沒有做任何防護。“我感覺可能穿鉛衣這個過程比較麻煩。而且醫院人太多了,操作都是流水線。為了加快程序,有些細節就跳過了。”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現場應配備基本種類要求的防護用品,其數量應滿足開展工作需要。在實際操作中,尤其是對青少年,非照射野的甲狀腺等是重點保護區域。”西南地區一名放射科醫生告訴“醫學界”。

放射檢查為患者做防護,這個理念過時了嗎?

一位做了防護的患者正在做檢查/圖源:“古蔺縣中醫醫院”公衆号

放射檢查為患者做防護,這個理念過時了嗎?

歐美不做防護好多年

某三甲醫院放射治療科科主任曾在歐洲留學,參與過放射治療的相關工作,他告訴“醫學界”,在他進修的醫院,做X光之類的放射檢查,除孕婦和幼兒外,确有不穿防護服做檢查的情況存在。

2019年,美國醫學實體學家協會發表聲明,指出應停止在X射線診斷成像過程中對患者的性腺和胎兒進行屏蔽保護。根據這份聲明,通過穿戴鉛衣保護性腺和胎兒,是過去幾十年來的傳統做法,但随着技術進步和不斷累積的暴露輻射證據,這一慣例或許已經過時。

放射檢查為患者做防護,這個理念過時了嗎?

有研究指出,以4歲的兒童為例,如今正常接受一次X光檢查的輻射劑量為0.06mGy,而幾十年前曾一度達到2.5mGy。作為對比,造成男性永久性不育的輻射劑量門檻值為3500-6000mGy。

該協會稱,除了極端情況,目前成像技術的單次輻射量遠低于胎兒傷害的暴露量,對性腺保護的受益也沒有明确的證據。同時進行局部屏蔽防護,也無法阻止X射線在體内的散射——這才是非檢查部位髒器受到輻射劑量的主要來源。

而如果還堅持使用屏蔽防護,一方面若醫生屏蔽操作不夠精準,影響到檢查部位,可能會導緻重複檢查或誤診。另一方面,最新的X光裝置配備自動曝光技術,若儀器探測到光束範圍内有屏蔽遮擋,會自動提高射線劑量以增加曝光,反而讓患者受到更多輻射。

美國放射協會、美國牙科協會緊随其後,分别在2021年和2024年初更新指南,前者指出使用性腺鉛屏蔽對減少輻射風險沒有幫助,呼籲美國各州修訂法規和指南。

美國全國兒童醫院(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也在官網的“家長解答”中稱,不再對兒童X射線進行鉛衣保護,“如果防護罩影響圖像,可能導緻孩子受到更高水準的輻射。”

英國則于2020年釋出了長達87頁的《放射性診斷患者使用屏蔽保護指南》,指出隻有少部分情況下可考慮使用防護,比如性腺與檢查照射部位的距離小于5cm,或某類疾病短期内要反複接受多次X射線檢查等。

而對于孕婦,骨盆區域以外的檢查無需使用鉛衣防護,若檢查臨近或覆寫骨盆區域,則建議直接更換方案,采取非電離輻射式的影像檢查。

但《指南》同樣指出,由于公衆對“輻射”根深蒂固的恐懼,醫生在放棄使用屏蔽保護時也要充分權衡患者的心理需求。若患者堅持要穿戴鉛衣,但醫生判斷此時防護的“弊大于利”,則應耐心對患者進行解釋,充分傳遞正确的醫學資訊。

是否應該效仿?

雖然歐美就取消X射線檢查中的屏蔽防護給出了充分理由,但多位國内專家告訴“醫學界”,大陸是否應該效仿有待進一步确證。

“針對這個問題,大陸的标準還基于80年代的研究,站在專業角度确實有必要去及時地更新、修改。”一位不願具名的放射科專家對“醫學界”表示,“但前提是大量的前期證據收集工作,以證明目前裝置的射線可以達到對人體沒有影響的程度。”

這位專家指出,歐美用的裝置是否和我們完全相同還不好說,無法直接進行橫向比較,“雖然DR和CT的輻射劑量已有大幅降低,但到底降了多少?什麼情況下還需要大劑量?需要有循證依據,換言之,什麼情況下不需要防護,什麼情況下還需要,這要基于大陸的資料進一步确證。”

前述西南地區放射科醫生表示,在她所參與的國内放射學相關會議、學術讨論時,關于防護服穿戴問題鮮有人關注。“醫學決策需要權衡利弊。在遵循國際普遍采用的輻射防護原則下,得出精準的診斷結果指導下一步治療,給患者的獲益超過檢查所緻的輻射。在篩查、診斷、随訪等多種應用場景中,也可能需要更多研究來區分和細化。”

“醫學界”從臨床一線了解到,X射線檢查機房準備防護設施是标配,是質控檢查的硬名額,如果沒有,肯定要扣分。有醫生認為,中外醫療要求、标準差異很大,和診療流程、規範等密切相關,不能照搬歐美的情況。

今日,“醫學界醫生站”App對該熱搜話題進行投票,有超過80%的使用者認為患者在做放射科項目時,有必要穿鉛衣防護。

事實上,這并不隻是大陸與歐美間的醫療差異。在2021年的APQS大會上,盡管與會者幾乎一緻同意“遮擋解剖結構、增加輻射量是繼續沿用屏蔽防護的潛在風險”,但就是否停用防護,亞洲各國的專家們并未達成統一立場。

除了醫療體系和技術上的差異,心理因素、文化因素、患者焦慮和法律問題也讓問題變得複雜。“在許多情況下,即使輻射風險可以忽略不計,醫生也可能選擇使用防護罩來緩解患者的恐懼。”根據會議紀要,雖然西方放射科醫生也允許出現此類病例,但特定亞洲國家的某些文化因素,可能會增加這種情況的發生頻率。

雖然會議基本做出了“屏蔽不再是正常放射檢查必要部分”的結論,但同樣指出,這隻是一個參考,關于未來的防護,還需各國根據自身情況來制定政策。

來源:醫學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