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作者:圖檔中國

2024-04-30 14:08

來源:中國網

連結已複制

字型:小大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2024年4月29日,在2024年中關村論壇的“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舉行。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當最“保守傳統”的農業,遇上最“跨界創新”的中關村,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來呢?如何用最少的糧食,生産最多的肉蛋奶?如何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管理創新?北京“科技小院”如何助力農業新質生産力培育?城鄉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能否助力“碳達峰”?“農業中關村”在北京推進四年來,取得了哪些驕人成就?這一個又一個緊扣農業命脈與科技創新的火爆話題,都在引發社會深度的思考。2024年4月29日,在2024年中關村論壇的“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中,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新穎的答案。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谯仕彥進行開場報告。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新角度: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國家飼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谯仕彥,在做《飼用蛋白質的生物合成》“開場報告”時,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農業發展的創新做得不好,必然面臨糧食危機、飼料危機;是以,必須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保障糧食安全。

最近一段時間,谯院士多次公開呼籲,為保障糧食安全,不僅要靠做“加法”,同時也要做“減法”。

“加法”方面,谯仕彥院士從飼料用糧是糧食安全的實質展開了推理。他分析了大陸飼料用糧生産和供需現狀、飼料用糧安全面臨的嚴峻形勢,提出了飼料用糧科技創新的發展路徑。他指出,飼糧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重要内容,目前大陸飼糧科技發展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要集中力量對提高畜禽水産養殖效率、研究應用低蛋白日糧、發展精準飼養和飼料精細化加工、推進種養加結合一體化農業和開發新型飼料資源等前沿科技開展攻關,加快建立可持續的飼料供應體系。谯院士介紹說,我們現在可以增加利用糧油果蔬加工的副産品、稭稈資源等,通過生物技術,做成飼料,讓它們替代糧食,減少糧食的消耗。

“減法”方面,就在2024年4月份,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布全球正式啟動“減少對抗微生物的需求,促進可持續農業食品體系轉型”行動,旨在支援各國減少畜牧生産中對抗微生物的需求,内容包括提供政策支援、技術援助、能力建設和知識共享。抗生素使用導緻的藥物殘留環境污染,導緻動物源細菌耐藥性日益突出,嚴重影響食品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畜牧業減抗、限抗、替抗、禁抗已是大勢所趨。2020年7月,大陸畜禽飼料進入全面“禁抗時代”。

2020年,飼料消耗的玉米洋芋等糧食,占全部糧食消費的42%左右,如果再加上生産豆粕所需要的大豆,飼料糧可能超過了糧食消費的一半。為此,飼料也要做“減法”。2005年以前,我們進口的大豆,主要用于榨油,2005年以後,逐漸轉為用于生産豆粕,而豆粕是做飼料的主要原料之一。2018年以來,大陸全面深入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全面推行提效、開源、調結構措施,引導飼料和養殖行業減少豆粕用量。與2017年相比,2023年全國肉蛋奶産量增長了18.1%,豆粕飼用總量下降了6.6%,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需要繼續推廣普及低蛋白飼料應用技術,挖掘地源性飼料資源,提升優質飼草供給能力。谯院士指出,唯有科技創新能支撐豆粕減量,實作蛋白飼料的自主可控。通過全面推廣“低蛋白日糧技術”,畜禽飼料中豆粕占比從17.9%下降到15.6%。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北京農林科學院副院長張峻峰緻辭。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新探索:農業與農村,處處都有“創新”點

有統計資料表明,2018-2022年,大陸農業發明專利申請以57.67萬件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在農業領域的研究熱點前沿總體表現持續領先,且優勢逐漸拉大,前瞻性研究活躍度持續增長。大陸農業熱點前沿研究的成果産出量持續增加,發揮主導力的産出也在增加,影響力持續升溫,大量研究成果正加速轉化成現實生産力。

2020年7月,北京市政府批複《平谷區農業科技創新及産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首次提出打造“農業中關村”,全力發展北京農業。北京農林科學院副院長張峻峰建議,北京市政府提出的“農業中關村”方向,一直在以科技規律、市場規律為導向,全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的有效轉化。中關村政府采購促進中心主任郅斌偉,介紹了“農業中關村”幾年來取得的成果。北京農業要發展,科技創新是唯一出路,必須借鑒中關村科技園區成果轉化經驗,建設“農業中關村”,引領推動農業從科技強向産業強轉化。“農業中關村”聚焦農業科技、聚焦産業項目,連結全球智慧,一頭連着研發創新,另外一方連着成果轉化。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北京平谷“農業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齊立興緻辭。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北京平谷“農業中關村”管委會主任齊立興在題為《攜手共建一流農業中關村》的報告中詳細介紹了“農業中關村”的基本做法。他表示,四年來,“農業中關村”依托北京平谷區國家農業科技創新示範區,整合全市資源,推動中國農科院、中國農大等科研院所作為“核心引擎”,集聚發展;幾年來,創新成果不斷出現,創新資源加速聚集,創新環境不斷優化。面向全北京,建設了一批科研項目轉化示範基地、智慧農業應用場景、數字農業示範項目、有機農業推廣點和農業創新重點實驗室。“農業中關村”一直重視“高度發展”,政策資源“高”內建,科技要素“高”聚集,技術攻關“高”突破,科創服務“高”品質,建設“融政府企業研究機構”于一體,集“科研創新休閑交流”于一身的高品質科技創新園區,成為國際農業科技創新的核心平台。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季作主題報告。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大陸農業廢棄物每年産生55億噸,但使用率很低,不僅導緻了“物質失衡”,還嚴重污染了環境,降低了土壤肥力。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季,長期緻力于農業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方面的研究。2019年,李季教授牽頭建議,加快大陸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并在江蘇建設了全國首個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中心。在他和團隊的推動下,中國農業大學成立了首個産業研究院,就是在江蘇蘇州建設的“有機循環研究院”。依托這個研究院,《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範區建設方案》開始步入實施階段,涉及江蘇省和浙江省的環太湖五市(蘇州、無錫、常州、嘉興、湖州)正式開展了城鄉廢棄物有效利用的探索。李季教授表示,有機物的循環利用有兩大方向,一是肥料方向,一是飼料方向。這兩大方向都有利于循環農業、創新農業向生态有機化發展。農業有機物的循環利用,不能“一燒了之,一排了之”,而要采用綜合效益最好的“生物處理方式”。生物處理方式如果能夠全面推廣,對“碳達峰”與“碳中和”有着重大的價值。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學者魏丹。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研究員、北京學者魏丹,長期關注農村廢棄物的循環利用,用科技手段賦能美麗鄉村建設。她在《科技小院助力農業新質生産力培育》的創新報告中,積極呼籲應當加大農村“科技小院”推廣力度。由魏丹研究員主持的“北京市密雲水庫面源污染控制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項目,采用闆栗殼等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處理人工濕地淨化生活污水;以林下坡地種植中草藥打造固土保水農林複合體,開展“庭院清潔生産”助力農業發展,将黑山寺村打造成為北京首個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示範村。

魏丹建議,全國各地類似的村莊,都可以充分發揮科技小院作用,“以水為景,以土為本”,帶動科技創新、産業創新、文化創新。科技小院探索“涉水社群”面源污染控制“四位一體”的密雲模式,有效解決了村内污水淨化、廢棄物處理難題。同時,通過支援“鄉村振興”,打造“林藥複合”的林下經濟,開發特色農産品,加快産業興旺步伐,切實促進農民增收。科技小院還可促進文化創新,信托優美的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美化村莊人居環境,實作農旅融合,科普與創新融合,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農民;将生态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推動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讓農村成為新型“網紅打卡地”。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北京首科集團董事長郭鳳鳴緻辭。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新機制:打破“數字孤島”,強化“學科會聚”,改變女性在農業中的地位

2024年“中關村論壇”年會的“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由北京首科集團、北京畜牧獸醫學會、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環境研究所主辦。北京首科集團董事長郭鳳鳴表示,農業需要中關村、中關村助力農業創新。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民生的基礎、社會穩定的基石。中關村代表科技創新,唯有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科技賦能、農業發展才能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和生機活力。

人工智能時代,農村亟需“數字創新”。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二級巡視員張玉山,介紹了北京科協組織科技工作者,配合社會組織,服務農業創新的最新動态,尤其是在“數字鄉村”建設上取得的科技創新成果。通過科技下鄉、科技富農等方式,助力農業創新,打破“鄉村資料孤島”,推動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加快農業産業數智更新,對農村現代化建設和農業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北京市農業農村局一級巡視員馬榮才在《關于農業科技管理創新的一些思考》的主旨報告中,強烈建議,農業科技的發展,需要在“管理創新”上有重大突破。目前,生物農業技術正向智慧農業技術方向邁進,整個農業科技進入“學科會聚”新時代,農業科研範式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智能化科研正在成為主流,大資料驅動創新成為常态。是以,我們必須加快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加快農業科技管理向“數字化”轉型。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斐濟國立大學通路學者妮薇昌德。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除了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社會創新也很值得重視。斐濟國立大學通路學者妮薇昌德女士,專門介紹了“農業發展中的性别問題”。她建議,應當重視女性在農業發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女性在農業發展中的地位;利用人工智能時代的數字化優勢,為女性提供更多的技能教育訓練機會。2023年4月份,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釋出報告顯示,解決農業糧食體系中的性别不平等問題并為女性賦權,可以減少饑餓,提振經濟發展,增強抵禦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等沖擊的韌性。從全球來看,在農業糧食體系中就業體系中,女性的作用往往趨于邊緣化,更多從事非正規、非正式、兼職、低技能、勞動密集型工作,其工作條件可能不及男性。

女性土地的權屬保障不足,獲得信貸和教育訓練的機會較少,并且必須适應為男性設計的技術。如果我們能夠解決農業糧食體系中普遍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問題并為女性賦權,全世界将在落實“消除貧困”和“建設無饑餓世界”這兩個目标方面取得飛躍。

探讨農業創新機遇 2024年中關村論壇“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在京舉行

内蒙古峥創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曲越進行黃土溝壑區采動損傷智能監測及土壤修複技術方面的主題演講。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創新與發展”是中關村論壇的永久主題,也是全社會的永久主題。以創新謀發展,以發展促創新,唯有創新才能“建設更美好的世界”。2024年中關村論壇的“農業中關村”專場活動,由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原首席記者張自力主持。在專場活動現場,一些研究院所和農業創新企業,釋出了一批農業創新技術,包括生物強化型白細胞提取物精提原料技術、黃土溝壑區采動損傷智能監測及土壤修複技術、谷物加工副産物綜合利用技術、單質硫肥提升土壤健康技術等。這些“新生”技術,很有希望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為全面提升“新質生産力”,貢獻特殊的新力量。

2024年的“中關村論壇”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國家科學技術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共同舉辦。在4月25日至4月29日五天的時間内,主辦方共設定了論壇會議、技術交易、成果釋出、前沿大賽、配套活動5大闆塊内容,舉辦近120場活動。上百位頂尖專家、上千名演講嘉賓,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引領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可持續發展等議題,共話開放創新,共謀發展機遇,為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富有創新精神的智慧和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