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2家A股銀行年報收官:2萬億利潤難掩“增利不增收”窘境

作者:Fintech圈子

作為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重頭戲,4月29日,42家A股上市銀行2023年年報集齊。

過去一年,42家銀行共計實作歸母淨利潤超2.09萬億元,其中,有37家銀行歸母淨利潤實作增長,14家銀行增速“上雙”。然而,在光鮮業績的背後,銀行業處于挑戰之中,“增利不增收”情況凸顯、淨息差邊際收窄、個人房貸業務等縮水都對銀行經營形成考驗。

“增利不增收”壓力凸顯

A股上市銀行交出了2023年“成績單”,過去一年,42家銀行共計實作歸母淨利潤超2.09萬億元,37家銀行歸母淨利潤實作增長,14家銀行實作雙增速。

從利潤增速來看,地方性中小銀行頗為亮眼,杭州銀行歸母淨利潤增速排名第一,該行2023年實作歸母淨利潤143.83億元,同比增長23.15%。常熟銀行、齊魯銀行、蘇州銀行、江陰銀行、成都銀行、蘇州農商行亦表現不俗,歸母淨利潤分别同比增長19.6%、18.02%、17.41%、16.83%、16.22%、16.04%。青島銀行、江蘇銀行、瑞豐農商行、青島農商行、甯波銀行、上海農商行2023年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速也均超10%。

42家A股銀行年報收官:2萬億利潤難掩“增利不增收”窘境

圖檔來源:壹圖網

與此同時,也有部分銀行營業收入承壓,導緻“增利不增收”壓力也較為凸顯。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全年,超10家銀行“增利不增收”。

具體來看,國有大行中,2023年,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營業收入分别同比下滑3.73%、1.79%,歸母淨利潤分别同比增長0.79%、2.44%。股份制銀行中,平安銀行、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其中,平安銀行實作營業收入1646.99億元,同比下降8.4%,實作歸母淨利潤464.55億元,同比增長2.1%。

地方性中小銀行中,上海銀行、重慶農商行、紫金農商行、重慶銀行歸母淨利潤均實作了增長,但營收則分别同比下降4.8%、3.57%、1.93%、1.89%。

另有浦發銀行、鄭州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貴陽銀行的營收、歸母淨利潤同比出現“雙降”。

在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看來,2023年,銀行“增利不增收”主要源于撥備調節的穩定器作用。相比前兩年年均10餘個點的增幅,部分銀行在去年有意放慢了撥備計提的腳步。

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部分銀行出現“增利不增收”主要是業務結構持續調整中,以增強風控、開源節流、加強營運提升利潤水準為重點,繼續壓降高風險高收益的業務方向。

42家A股銀行年報收官:2萬億利潤難掩“增利不增收”窘境

今年一季度,A股上市銀行業績壓力依舊顯著,據北京商報記者觀察,有部分銀行的歸母淨利潤雖然較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但營收的下滑幅度更大;也有部分銀行在2023年實作了營收、歸母淨利潤雙增,但在今年一季度卻陷入“增利不增收”的局面,更有多家大中型銀行淨利潤也出現負增長。

超九成銀行淨息差出現收窄

受市場利率下行、持續讓利實體經濟等因素影響,A股上市銀行淨息差(即淨利息收益率)面臨嚴峻挑戰。42家銀行中,僅有青島銀行淨息差出現上漲,41家銀行淨息差均出現下滑。

青島銀行截至2023年末,淨息差1.83%,比上年提高0.07個百分點。該行在财報中提到,主要得益于嚴控存款和應付債券成本率,計息負債成本率下降,進而對沖了資産收益率下行、存款規模增長的影響,實作淨息差的提高。

42家A股銀行年報收官:2萬億利潤難掩“增利不增收”窘境

淨息差下降幅度較大的銀行有瑞豐農商行、平安銀行、江蘇銀行、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蘇州農商行、農業銀行,截至去年年末,上述7家銀行淨息差名額分别較上年下降48個基點、37個基點、34個基點、31個基點、31個基點、30個基點、30個基點。

對淨息差下降幅度較大的原因,平安銀行稱,受持續讓利實體經濟、調整資産結構,同時受貸款重定價效應及市場利率變化的影響,淨息差下降。江蘇銀行提到,市場利率和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疊加去年以來LPR下降後重定價效應和存量房貸利率調整,商業銀行生息資産收益率承壓,淨息差呈收窄趨勢。

常熟農商行、長沙銀行淨息差盡管在上市銀行中處于較高水準,但也未能避免淨息差收窄的趨勢。常熟農商行截至2023年末,淨息差2.86%,較上年下降16個基點。長沙銀行淨息差為2.31%,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該行表示,利息淨收入的增速低于生息資産的日均規模增速,同時受LPR多次下調影響,貸款平均利率呈下降趨勢,生息資産端平均利率承壓,淨息差同比縮窄。

42家A股銀行年報收官:2萬億利潤難掩“增利不增收”窘境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預測,總體而言,2024年銀行仍将繼續下調存款利率,以進一步壓降資金成本,減緩息差縮窄的壓力。除了下調存款利率之外,銀行還應減少對存款的利息補貼以及利息之外的費用,進一步壓降存款的隐性成本。

在2023年業績釋出會、業績說明會上,多位銀行管理層人員也透露了下一步穩息差的方向。正如郵儲銀行行長劉建軍所言,在負債端,鞏固付息優勢,進一步通過強化财富管理、通過AUM綜合考核讓客戶留存更多的活期存款,想方設法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同時也對中長期存款進行一定的管控。興業銀行計劃财務部總經理林舒提到,負債端加強對存貸款利率的控制,對于一些高成本負債采取控制的手段保證存款合理地下降,同時提高低成本結算性存款的占比。

房貸“縮水”超5000億元

随着房地産市場的波動、提前還貸等因素的影響,以往作為銀行資産配置支柱的個人房貸業務正面臨“縮量”挑戰,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個人房貸作為銀行優質資産,過去一年增長相對乏力。截至2023年末,A股41家披露相關資料的上市銀行個人住房貸款金額合計34.37萬億元,同比減少5442.58億元,降幅為1.56%。

在41家上市銀行中,超六成房貸規模出現“縮水”。建設銀行雖以6.39萬億元穩居個人住房貸款金額榜首,但相較于2022年末,已減少930.84億元;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個人住房貸款金額則均較上年同期下降超千億元,至6.29萬億元、5.17萬億元、4.79萬億元。

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位居股份制銀行房貸三甲,報告期末規模均超萬億元。但除中信銀行之外,其餘兩家銀行個人住房貸款金額均出現收縮,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分别減少37.22億元、214.09億元至1.39萬億元、1.08萬億元。

42家A股銀行年報收官:2萬億利潤難掩“增利不增收”窘境

城農商行方面,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和上海銀行是房貸規模較高的城商行,分别為3259.15億元、2447.1億元和1605.81億元,均較上年同期有所下滑;上海農商行、重慶農商行在農商行中房貸規模居前,但截至報告期末,也均減超50億元至1019.36億元、914.89億元。

房貸規模“縮水”主要受房地産市場調整、提前還款增加等因素的影響。薛洪言表示,一方面購房需求弱,新增房貸增長緩慢;另一方面,存量房貸曾出現提前還貸潮,導緻銀行的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縮水。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11735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8.5%。與此同時,借款人掀起的提前還款潮也導緻房貸規模收縮。例如,上海農商行在年報中提及,受提前還貸潮影響,該行房産按揭類貸款餘額較上年末略降5.46%。

為應對房地産市場形勢變化,多家銀行加大對剛性及改善型住房需求的支援力度。2023年工商銀行全年累計發放二手房貸款近3000億元,在住房貸款占比中較上年提升9個百分點;農業銀行2023年個人住房貸款投放7810億元,較上年多投放178億元;民生銀行投放個人住房貸款825.01億元,同比多投放124.74億元。

展望2024年,建設銀行副行長李運在2023年業績會上表示,該行将繼續做好住房按揭金融服務,特别是做好優化按揭服務線上化流程、保障性住房個貸服務、發達縣域農民自建房按揭貸款支援三方面的按揭金融服務。

零售轉型“逆風”向前

近年來,零售轉型幾乎已成為銀行業共識,零售業務在多家銀行戰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該項業務也出現波動。

2023年,多家A股上市銀行零售占比出現下滑,對利潤的貢獻率不及預期。工商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稅前利潤為1504.74億元,占稅前利潤的比重由44.1%降至35.7%;建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利潤總額1948.97億元,在利潤總額中的占比由56.65%減至50.05%。

享有“零售之王”美譽的招商銀行2023年零售金融業務的稅前利潤為999.13億元,占稅前利潤總額的56.57%,同比下降0.47個百分點。“零售黑馬”平安銀行也遭遇“滑鐵盧”,報告期内,該行零售金融業務利潤總額占利潤總額的比重降至11.9%,而上年同期,該名額則為43.6%。近年來推行“新零售”戰略的中信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稅前利潤為159.35億元,占比由23.7%降至21.3%。

42家A股銀行年報收官:2萬億利潤難掩“增利不增收”窘境

在零售業務的盈利性和成長性承壓的背景下,多家銀行“刀刃向内”聚焦經營戰略重心,對組織架構進行改革。其中,平安銀行今年2月零售金融子產品發生變動,包括但不限于,撤掉原東區、北區、南區三個區域的零售業務管理部,将綜合金融服務中心整合至綜合金融拓展部。

而在年初,“零售之王”招商銀行在總行零售條線增設零售客群部,主要職責是專門服務除了私人銀行客戶之外其他各種類型的零售客戶,同時也對零售金融總部、财富平台部、私人銀行部的職責進行了适當調整。對于此番調整原因,招商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王良在2023年業績釋出會上表示,目前招商銀行服務的零售客戶規模已達1.97億客戶,零售條線架構調整是為了強化總行服務能力,落實好零售銀行發展戰略。

面對零售轉型的“逆風”期,銀行積極尋求對公補位,以期探索新的盈利增長點。從年報來看,2023年多家銀行加大了對制造業、綠色貸款、普惠小微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對公業務結構優化明顯。

“對公業務的壓力在存款,零售業務的壓力在貸款,目前對公存貸款恢複性增長得很好,資金業務也較好。對公跟零售需要互相幫扶,希望對公業務能頂上去,能為零售争取喘息的機會”,平安銀行行長冀光恒說道。

“近年來,銀行零售業務增速放緩,主要是與宏觀經濟波動,居民和企業相關交易與金融服務需求受抑制導緻。”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随着經濟逐漸恢複,預計零售業有望逐漸改善。

北京商報記者 宋亦桐 李海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