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賽季CBA上半區半決賽遼粵大戰開戰之際,國内權威資料機構“普羅籃球”釋出了關于趙繼偉目前季後賽的資料報告,其中最為耀眼的一項資料是:趙繼偉的目前季後賽真實命中率高達69%,接近7成。
什麼概念呢?
一個小後衛,在個人進攻表現居然比絕大多數内線球員還要高,胡金秋前兩年拿到MVP時的巅峰真實命中率,是破了70.7%,趙繼偉在這方面和大秋相差無幾,而考慮到季後賽和正常賽的對抗強度差距,并且大秋内線吃餅打法的優勢,趙繼偉這個真實命中率無疑是更加恐怖的。
這也能解釋了,為何遼甯能在8強戰中如此輕松的連續3場大勝深圳,場均赢了深圳多達32.7分。
不過問題也就來了,有一些球迷看完這項資料,發出了靈魂拷問:既然趙繼偉在季後賽如此大殺四方,為什麼到了國際比賽就拉胯?
關于這點,可以從兩個大方面來解釋,要從趙繼偉的個人能力和國家隊比賽與CBA比賽的不同之處來看。
趙繼偉在CBA聯賽裡的個人能力沒話說,這幾年遼甯在長期缺少了郭艾倫的情況下,後衛線基本都靠着趙繼偉的輸出才保持了争冠實力,本賽季正常賽,趙繼偉的個人真實命中率也非常出色,甚至比上個賽季還好,是56.4%。
能讓趙繼偉打出近7成季後賽真實命中率,主因還是深圳出了問題,深圳第三階段引援不利,加上球隊長期缺少優質控衛,而為了沖進次輪,首輪和北控的3場大戰消耗不小,沈梓捷、賀希甯都有不同程度的受傷,進一步削弱了深圳的防守品質,加上深圳以單外援為主,全力拼一拼,還能在上半場不落下風,但到了下半場,往往就會出現崩盤。
趙繼偉在面對對手沒有高品質外線防守球員,并且内線隻剩一個半殘的沈梓捷和體能透支的薩林傑,這種情況下,自然是如魚得水,不光他如魚得水,張鎮麟、付豪、韓德君他們也是。
不過,進了半決賽,趙繼偉将要面對的是完全不同于深圳的防守強度,自然,他肯定是保持不了這個命中率的。
從國家隊比賽層面來看。
國家隊的每一次大賽的人員配置都不一樣,并且教練也是幾年一換,每次大賽前集結,往往需要打大量的熱身賽去磨合全新的體系,這和繼偉在遼甯十幾年下來穩定的球隊體系完全不同。
在遼甯,趙繼偉是絕對的支配球核心,地位等同于孫銘徽之于廣廈,同樣,孫銘徽到了國家隊,他也非常不适應,他打得比趙繼偉還臭,因為都是持球大核,在俱樂部,自己投得不好,球隊沒人敢指責,教練也不會随便撤下,是以,趙繼偉和孫銘徽就有了更多的容錯空間,心理壓力不會太大。
上半場打不好沒關系,下半場繼續扔,直到扔進了,手感也就回來了,自然而然,比賽到了關鍵時刻,我們就能看到孫銘徽和趙繼偉上演的神奇時刻,是以有時候真不是孫銘徽有多神,而是廣廈給他的球權實在太多,打鐵次數打夠了,手感怎麼着都能找回來。
并且有時候,當隊友打不好,孫銘徽和趙繼偉還能罵幾句發洩發洩,可到了國家隊,這一套就行不通了,畢竟大家都是各個俱樂部的老大,老二,以前姚明、易建聯可以罵,但趙繼偉就不行了。
是以在俱樂部裡,趙繼偉心态上像是回到家一樣,很放松,得分,硬解有郭艾倫,弗格、哈德森,張鎮麟他們的幫助,内線擋拆有韓德君、莫蘭德、付豪這些默契十足,知根知底的老戰友,趙繼偉隻要把球傳導好,遼甯就能前四無憂,連年打進總決賽。
在國家隊,由于有成績上的壓力,内線隊友變成了擋拆品質一般的王哲林、周琦(其實胡金秋反而和趙繼偉是适配的,隻是喬帥看不到),加上外界億萬球迷的關注,國際比賽時間短,容錯率低,趙繼偉就容易束手束腳,球迷罵他投不準,他就減少出手,變得不敢承擔責任。
國際比賽的對抗程度和CBA也完全不同,雖然CBA也主體采用了FIBA規則,但對抗方式是不同的。
CBA裡,防守可以上手,甚至可以拉拽,搓澡,視乎當值裁判心情,FIBA體系的國際大賽下,這些都不可以,一些在CBA的防守陋習,在國際大賽上往往就會成為裁判重點主抓的對象,郭艾倫、趙睿、趙繼偉這些年可沒少在這方面吃虧。
趙繼偉身高比較一般,聯賽裡他面對的後衛多半身材也和他一樣,并不能在身高臂展上占據優勢,到了國際大賽,趙繼偉要面對的就是外援級别的後衛了,在防守動作被限制,身材上又不占優的情況下,自然就容易打的不好。
以上說的這一點,同樣适用于其他國家隊後衛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