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接單4000+,這位“85後”工科男用一針一線為漢服愛好者“織”造“夢工廠” | 新青年·新職業

作者:大河報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 于鑫

一年接單4000+,這位“85後”工科男用一針一線為漢服愛好者“織”造“夢工廠” | 新青年·新職業

開欄的話

新青年,新活力,新職業。

随着社會的發展,一大批内容多元、模式新穎的新職業不斷湧現,而一大批青年人更是在新職業中嶄露頭角,譜寫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他們是伴随新技術、新消費而湧現出的一批年輕從業者,創新活力無限,光芒四射;他們往往也是認準某一不曾被大多數人關注的門類,持續發光發熱,用行動照亮行業的希望之路;當然他們也總是堅信“興趣抵千金”,期待在漫長歲月中實作職業價值與興趣的雙向奔赴……

職業方向不同,但對夢想的熱誠最動人。

追風趕月莫停留,平蕪盡處是春山。今年五一勞動節暨五四青年節前夕,大河報·豫視訊推出“新青年·新職業”特别策劃,為您呈現一群新時代的逐夢青年。

核心提示

從“讓外國人挑戰漢服”到洛陽古城裡擠滿“貴妃”,近年來,漢服作為中國古代傳統服飾文化的代表,在青年群體中實作了“破圈式”流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穿着漢服走上街頭,沉浸式體驗一場“穿越”之旅。

“半路出家”從事漢服設計,一年接了4000多單的“85後”漢服設計師程祎說:“我不希望漢服僅僅是出現在博物館裡供人參觀,我更希望它回歸衣服的本質,一定要穿在身上,這才是它最基礎的功能。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我們漢民族的服飾呈現出來、發揚起來。”

從工科男轉行漢服設計師,他“抱”着文物“惡補”知識

4月26日,大河報·豫視訊記者見到了素衣詩音漢服工坊的設計師程祎,埋頭于設計漢服款式、花色的他,很難讓人想到他以前是一名從事通訊行業的工科男。

一年接單4000+,這位“85後”工科男用一針一線為漢服愛好者“織”造“夢工廠” | 新青年·新職業

圖檔:程祎設計漢服圖樣

“當時在通訊行業負責加盟連鎖的子產品,基本上需要在各個加盟客戶間來回跑,感覺特别累,沒有自己的時間。”程祎告訴大河報·豫視訊記者,他真正接觸漢服是在2017年,當時休假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群身穿漢服的人正在參加活動,第一次見到漢服的他一下子就迷上了,回來後就開始收集各種資料了解漢服。

在程祎的印象中,2017年,整個漢服行業基本上還處于萌芽狀态,漢服對大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小的概念,他用四五天的時間把漢服的發展脈絡了解清楚後,就果斷地辭去了工作。

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服裝行業的一些專業知識讓程祎犯了難。

一年接單4000+,這位“85後”工科男用一針一線為漢服愛好者“織”造“夢工廠” | 新青年·新職業

圖檔:模特身着程祎團隊設計的漢服參加活動

“我在大學裡有一門叫工程制圖的課學得特别好,工程制圖和服裝制版有一些關聯,是以基礎的一個服裝版型我是可以看懂的。”打破第一個障礙之後,程祎就開始靜下心研究漢服的剪裁和服裝形制。

想要做漢服定制,就要了解清楚漢服的服裝形制,程祎想到的第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鑽研文物,“隻要是跟漢服有關的博物館我都會去看一下,我們對着文物去梳理它的經緯線、梳理它的脈絡、看它的縫紉接縫在哪兒、步幅寬度是什麼樣,通過這些方式來确定漢服的一個基礎版型。”

然後就是确定漢服的穿着效果,按照基礎版型做成衣服之後,程祎會通過壁畫或陶俑這些文物來互相佐證,看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是不是同樣的效果,等全部版型确定後,才開始做定制業務。

年接單4000+,他為漢服愛好者“織”造“夢工廠”

艾媒咨詢釋出的《2022—2023年中國漢服産業現狀及消費行為資料研究報告》顯示,2015—2021年,中國漢服市場規模實作了由1.9億元到101.6億元的激增,短短數年間,漢服市場已暴漲五十倍,可謂指數級飙升。

在巨大的市場面前,能夠堅守初心更加難能可貴。

“成品店是‘衣服挑人’,我們這裡是‘人挑衣服’。”程祎告訴大河報·豫視訊記者,來到我們這裡定制漢服的顧客,不管高低胖瘦,我們都能為其打造出一身合适的服裝。

程祎介紹,一件漢服的制作流程要經曆設計→選料→打版→(刺繡/印花)→縫合→修改→樣衣成型→制作工藝單→發貨這幾個階段。其中選料參考顔色、材質、織造工藝、花型這幾個方面,每個朝代對應的織造技術不同,選料時候也需要注意,比如棉花的大規模種植是在宋朝以後,那麼在做秦漢,魏晉,唐朝衣服的時候應該選擇接近麻或桑蠶絲質感的面料,而宋朝及以後可選性就會更多一點。

一年接單4000+,這位“85後”工科男用一針一線為漢服愛好者“織”造“夢工廠” | 新青年·新職業

圖檔:程祎在縫制漢服

打版需要找文物依據,博物館、考古記錄文獻等都是資料來源,有些版型在文獻記載中有明确的展現,比如《二十四史》中的《與服志》,《三才圖繪》《天工開物》等。

根據面料材質不同,成衣時間也有很大差别,時間一般十五天到三個月不等。最長的可能要半年以上,比如蟒袍等妝花面料,繪制、打版、修改、到最終定稿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正是由于程祎這種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他的工作室赢得了不少漢服愛好者的信賴。十多人的團隊,每月能接到150—200份訂單,整個2023年接了4000多單。

長期鑽研漢服設計中,程祎發現了更多的樂趣和價值感,“對着文物鑽研時,我就想着能夠複原一件古代的傳統服飾,讓我們今天的年輕人能夠穿起我們古人的服飾,來體會、來再現我們古人的這種審美,這樣特别有意義。”

如今,程祎的素衣詩音漢服工坊,正成為許多漢服同袍們的“夢工廠”。

漢服當年在鄭州重制街頭,曾引領潮流

2003年11月22日,一個叫王樂天的電力勞工身穿漢服走在鄭州的街頭,引起不少關注。

一年接單4000+,這位“85後”工科男用一針一線為漢服愛好者“織”造“夢工廠” | 新青年·新職業

圖檔:媒體報道王樂天身穿漢服走上鄭州街頭

據了解,王樂天穿的這件漢服是由薄絨深衣和繭綢外衣兩部分組成,不同于長袍馬褂的是,漢服沒有盤扣,沒有金屬扣,以系帶固定。這件漢服雖然簡陋,甚至有點不合身,卻是由王樂天和他的朋友們一針一線縫制的,這幫志同道合的大男人甚至組建了一個工作室,他們查文獻,找規制,甚至手腳笨拙地拿起了縫衣針,有人是以刺破了手指,卻樂在其中。

提到王樂天,程祎感慨:“當年他的事件被媒體報道之後,更多人開始知道漢服、了解漢服。曾經推廣漢服這股潮流中,咱鄭州在國内還是有引領地位的。”

去年以來,洛陽在網際網路上還有“漢服之城”的稱号。在洛陽不少景區和街頭,如今穿着漢服的“小姐姐”“公主”更是成為一道風景,大河報·豫視訊記者了解到,“漢服熱”背景下,僅近兩年,洛陽漢服從業人員已達1萬餘人,平均年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對于漢服的支援,還有很多。

大河報·豫視訊記者注意到,2020年10月31日,第八屆西塘漢服文化周活動首日,正式釋出了由北京華文版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聯合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浙江西塘旅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制定的漢服标準(專利)——《漢服分類》與《漢服》兩大團體标準。漢服标準編撰小組從行業角度,既規範了漢服服飾的标準,可以供行業參考,同時也為大衆認識漢服、了解漢服、體驗漢服提供了正确、正規、規範的文化内容。

一年接單4000+,這位“85後”工科男用一針一線為漢服愛好者“織”造“夢工廠” | 新青年·新職業

圖檔:程祎團隊從業人員參加第四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

4月13日至18日,程祎帶隊參加了在海南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提及參會感受,程祎坦言:“其實我們的規模和體量并沒有跟展會的标準十分适配,但政府願意把我們放在這樣的平台裡,去推廣我們的文化,雖然在整個展會裡做漢服這個行業的很少,但至少它是一個信号,相關部門願意把我們的漢服作為一個視窗,向國際展示我們文化的魅力,我們華夏衣冠的美。”

采訪中程祎多次提到“文化自信”,“穿着漢服上街,就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保護形式,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傳統服飾,穿上傳統服飾,成為中國文化自信的時代表達。”

征集

如果您身邊有類似的“新青年·新職業”,歡迎您微信搜尋“大河報”微信公衆号,并在背景留言,分享他們的職業和故事。

來源:大河報·豫視訊 編輯:孫凱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