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工”驚豔亮相,人形機器人距離生活還有多遠?

“天工”驚豔亮相,人形機器人距離生活還有多遠?

環球網

2024-04-30 06:41釋出于陝西環球網官方賬号

【環球時報報道記者 冷舒眉 陳子帥】通體灰黑色,身高1.63米,體重隻有43公斤,能以6公裡/小時的速度穩定奔跑……全球首個純電驅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4月27日在北京驚豔亮相。“天工”這樣的人形機器人何時才能走進千家萬戶,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無微不至的服務和陪伴?北京鐵人科技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張銳告訴《環球時報》,“這是每個人形機器人開發者的終極夢想。”

“天工”驚豔亮相,人形機器人距離生活還有多遠?

全尺寸人形機器人“天工”

已經在部分領域得到應用

張銳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人形機器人之是以名之以‘人形’,旨在追求與人類相仿的形态、行為乃至思維模式的模拟。人形機器人無需對現有環境進行大規模改變,就可以無縫地融入各種場景,利用其靈活和動态的執行能力滿足複雜和動态的任務需求。此外,人形特征使它們能夠輕松操作人類工具,進一步擴大了它們的應用領域。”

《環球時報》記者4月29日注意到,與國外機器人産品往往是屈膝行走或“鴕鳥式”行走不同的是,“天工”的步态更加拟人和自然。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自主研發的先進算法等技術優勢,“天工”機器人不僅穩定,而且更節能、負載能力更強。與此同時,“天工”具備開源開放性和相容擴充性,可以實作開放調用通信接口,靈活擴充軟、硬體等功能子產品,充分滿足不同應用場景下需求。

張銳表示,人形機器人已在部分領域得到應用,其中最突出的是航空航天領域。機器人主要用于取代人類執行危險和複雜的操作,確定宇航員的安全,并提高太空任務的效率和成功率。

近年來人工智能技術的持續創新和突破确實為人形機器人提供了更強大的感覺、決策和執行能力。這使得人形機器人能更準确地了解人類語言,識别環境資訊,并做出更合理的決策和行動。未來人工智能(AI)與機器人的結合将使得機器人能夠擁有更高的自主性和智能化水準。在家庭領域,智能機器人可以承擔家務勞動,如打掃、記錄、照顧孩子和老人等,甚至能了解家庭成員的喜好,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在醫療領域,AI機器人可以輔助醫生進行手術操作,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提高手術精度。在工業生産中,人工智能機器人可以實作自動化生産線的高效運轉,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

“中美處在同一水準線上”

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2023年11月釋出的《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計劃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定核心部元件安全有效供給。整機産品達到國際先進水準,并實作批量生産,在特種、制造、民生服務等場景得到示範應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機制和手段;2027年,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準,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今年3月,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宣布将很快釋出第一代通用開放式人形機器人機身,引起了全球對中國人形機器人産業及其支援産業鍊發展的關注。熊友軍表示,“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并不落後于國外,可以說中美處在同一水準線上。”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今年年底國内頭部企業将會批量傳遞人形機器人産品,用于汽車制造等工業場景,5年之内能看到人形機器人廣泛應用到多個領域。至于人形機器人何時能夠走入家庭,熊友軍說要分為兩步走,一是實作情感交流的陪護陪伴功能,二是實作做家務功能,這都需要更長遠的發展時間。“展望未來,中國在人形機器人領域的表現,最後将會和手機、電動汽車一樣‘一統天下’。這次我們依然充滿信心。”

在3月18日舉行的英偉達GPU技術大會(GTC)上,該公司首席執行官黃仁勳介紹了九台人形機器人,其中兩台由中國公司開發,分别是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的H1型機器人和小鵬鵬行的PX5機器人。據《環球時報》了解,H1是一款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移動速度達每秒3.3米,是全尺寸電驅動人形機器人的世界紀錄保持者。該機器人擁有更完善的全身動态協調能力,可以編組跳舞甚至後空翻。

“天工”驚豔亮相,人形機器人距離生活還有多遠?

可以編組跳舞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H1

關鍵技術有待突破

雖然AI和機器人的結合帶來了許多優勢,但開發者們也必須面對随之而來的挑戰和問題。張銳說,“首先,随着機器人的自主性增強,確定其行為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已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其次,AI和機器人的整合可能導緻大量傳統工作的消失,引發社會就業結構的調整。此外,保護個人隐私和防止資料洩露已成為重要議題。”

同時,硬體方面的挑戰是一個重要的難點。盡管在算法層面,我們可以實作各種複雜的功能和性能,但機器人硬體卻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輸出功率和效率,涉及衆多的技術細節和工程挑戰,需要不斷地進行優化和改進。

另一方面,目前AI 技術的進展主要局限于邏輯層面的深化與創新,而在思維與情感層面的突破尚顯不足。要想與人類的情感達到70%的相似度,張銳認為還需要5-10年才可實作。黃仁勳樂觀預測稱,能通過人類測試的通用人工智能很可能在5年内就會出現,但他也承認,其難處就在于科學家對于人類心智運作的方式仍然缺乏統一定義。而北郵人機互動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人機混合智能專家劉偉認為,通用人工智能或許是一個僞命題,并不僅是因為目前的人工智能還遠未達到通用智能的水準,而且其本質是它不能像人類一樣運用智能進行多種任務和學習。

劉偉介紹說,通用智能的發展面臨着技術性、生物性和社會性三大瓶頸。技術性瓶頸表現在人工智能系統需要具備更高的計算能力、更先進的算法和更有效的資料處理方法,以實作更複雜、更智能的功能;生物性瓶頸主要展現在我們對人類大腦認知能力運作機制的了解還非常有限,要實作類似的智能水準需要更深入的神經科學和認知研究;社會性瓶頸則包括了人工智能系統與人類社會的融合問題,例如文化差異、倫理道德、隐私保護等。“克服這些瓶頸需要跨學科的合作和持續的創新努力,隻有在技術、生物和社會方面取得突破,通用智能才能邁向更加成熟和全面的發展,但極難實作。”

問題與挑戰雖多,但張銳堅信随着技術進步和相關管理措施的逐漸完善,人形機器人将在更多領域展示其獨特魅力,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

檢視原圖 2.23M

  • “天工”驚豔亮相,人形機器人距離生活還有多遠?
  • “天工”驚豔亮相,人形機器人距離生活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