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如果把父母那一代人的人生信條視為不懈奮鬥的話,那麼當代年輕人内心深處追求的,則更像是實作一種精神層面的“躺平”狀态。
即使在現實中無法真正做到身體上的放松,他們也在尋求精神上的舒緩和平靜。
每日勞作之餘,都市中的工作者們常常在網絡世界中尋找慰藉和夢想寄托:
#小城生活:躺平也能如此惬意#
#哪些城市更适合年輕人享受“躺平”生活#
#揣着萬元回鄉,能維持多久的“躺平”日子#
我有一位朋友,在面臨巨大壓力時,會選擇反複觀看李子柒的視訊作為心靈療愈的方式。盡管這位部落客已長時間未更新内容,她仍堅定地視其為自己的精神樂土,不容任何輕慢之舉。
還有一位同僚,時不時地會高呼“我要辭職”的口号,并在心中描繪辭去工作的未來場景:
在大理悠然度過數月,無需操勞,隻管漫步街頭,品茶賞景,沐浴陽光。
然而,這樣的理想生活在大多數情況下隻能停留在想象之中。
現實中,多數人的生存狀況卻是:
既無法真正躺平,也無法全情投入激烈競争,更不願徹底擺爛。
他們在現實與理想的夾縫中掙紮,進退維谷。
但早在一千六百多年以前,面對相似困境的一位“打勞工”,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選擇:
告别苦悶的職業生涯,轉而擁抱田園牧歌般的生活。
他,便是衆多現代人心中的精神向導——陶淵明。
也不是一開始就想躺平的
無人自始便願選擇安逸的生活。在青春洋溢的歲月裡,每個人都懷揣壯志雄心,胸懷滿腹熱情。
陶淵明亦是如此。在他二十多歲的年紀,同樣懷抱一份遠大的人生理想。
追溯淵源,陶家先祖曾有過無比輝煌的曆史:曾祖父陶侃作為開國功臣,戰績赫赫,身居晉朝大司馬要職;祖父陶茂也曾擔任太守一職,以其高尚品德與傑出才能備受贊譽。
然而,至陶淵明這一代,家族境況逐漸衰落,加之早年喪父,未能為他在仕途上提供更多的庇護。
陶淵明深受祖上榮光的影響,這位熱血少年自幼便刻苦攻讀,矢志追求卓越。
年紀輕輕,他就揮毫寫下“猛志逸四海,骞翮思遠翥”的宏大抱負。
彼時社會動蕩不安,民生疾苦,然而士大夫階層卻沉溺于享樂,無心救世。官場上盛行的阿谀奉承、虛僞逢迎,令陶淵明深感厭倦。
他不願為這樣一個腐敗的朝廷效力,更不願與那些人同流合污,是以,陶淵明遲遲未踏入仕途。
直至29歲,随着第一個孩子的誕生,僅靠農耕已難以維持生計,家庭生活捉襟見肘,陶淵明才被迫走出家門謀取收入。
初次步入官場,他擔任了江州祭酒一職,負責當地的教育文化和事務,這是一份相對清閑的工作,待遇優厚且離家不遠。
然而,陶淵明卻與直屬上司王凝之關系緊張。盡管王凝之的名字可能并不為大家所熟知,但提及他的父親,相信多數人都會肅然起敬。
著名書法家王羲之,聲名遠播。
然而其家族成員王凝之,并未承襲家族顯著的藝術天賦,反而沉迷于五鬥米教,終日或是蓬頭垢面,或是虔誠祭拜神像,甚至服用丹藥。與這樣的同僚共事,令陶淵明倍感煎熬。
不久後,陶淵明便送出了辭呈,理由為難以适應官場職務。
陶淵明的下一份工作是在桓玄麾下擔任幕僚。
這次,他對桓玄進行了深入的背景調查,了解到桓玄風度翩翩,學識廣博且精通文藝創作,而自己外祖父孟嘉也曾服務于桓溫的幕府,這使得陶淵明對新工作充滿期待。
然而未曾料到,桓玄竟然密謀反叛,幸運的是,此時陶淵明正處于三年丁憂期間,是以意外地避開了“謀逆”之嫌。
他的第二次職業經曆就此被迫中斷。
随後,陶淵明又加入劉裕軍中擔任參軍,卻在陣營中逐漸被邊緣化,最終未能長久任職。
回溯陶淵明的仕途曆程,他并非一開始就選擇了消極避世,而是從最初的滿懷熱忱到最後心冷如冰,揭示了一個小人物在宏大時代洪流中的命運起伏。
當他的才華無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得以施展,同時又不願随波逐流,成為那個時代的普遍現象時,“珍視自身名譽與品格”便成為了陶淵明最終的選擇。
躺平之後,太爽了吧
陶淵明并非家族中首位選擇隐逸生活的人。
其外祖父孟嘉以其灑脫的名士風範和高貴的文人氣質,深深地熏陶了陶淵明,對他的價值觀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他的堂叔以及外叔祖等親屬亦屬隐士之列,他們遠離塵嚣,閉門謝客,或悠遊四海,過着如閑雲野鶴般超脫的生活。
是以,陶淵明的性格自幼便被賦予了濃厚的隐逸色彩。
回顧其十數載的仕途生涯,陶淵明内心始終徘徊在是否徹底歸隐的選擇困境中。然而,家庭的現實壓力——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家中日益匮乏的糧食,迫使他不得不反複中斷隐居生活,重新踏入職場尋求職位。
鑒于江西彭澤縣距離家鄉較近,且擁有官田可用于釀酒,陶淵明在這次選擇了出任彭澤縣令一職,期望能夠兼顧家庭與個人志趣。
然而,這一職位最終成為了他在官場生涯的最後驿站,任職時間極為短暫,僅在職八十多個日夜。
促使陶淵明決定辭職的原因并不複雜。
在他剛剛赴任不久,朝廷派遣官員前來巡查,要求縣令必須穿戴整齊,畢恭畢敬地迎候上級。面對這種官場繁瑣的禮節規定,陶淵明感到極度不适與反感。
于是,在一次觸及底線的要求面前,他擲地有聲地表達了内心的決絕:“我豈能為了區區五鬥米俸祿,而去卑躬屈膝地侍奉那些鄉間的小吏呢?”
随後,他毅然辭去了彭澤縣令的職務,回歸了他的田園生活。
在41歲的那個春天,陶淵明曆經深思熟慮後豁然開朗。他在《歸園田居》這部作品中抒發了内心深處的志向:
“自幼未能順應流俗之韻律,生性酷愛山水田園。無奈一度陷入塵世之網,恍惚間已流逝三十載春秋。”
他坦誠表白了自己的夙願——自小便無從适應世俗的韻律,骨子裡熱愛的是大自然的山川田野,卻陰差陽錯地在塵世紛擾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擺脫官場的束縛,對他而言就如同掙脫囚籠般的解脫,唯有回歸自然,與花草樹木相伴,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在與舒适。
這次毅然決然的辭官之舉,不僅成為陶淵明仕途生涯中最閃耀的一筆,更是讓他成為後世文人心中的精神楷模。
學術界代表人物費勇曾對此高度評價道:“陶淵明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堪稱真正實踐自我之人,他舍棄了官職,放棄了體制内的安穩保障,選擇回歸鄉村,以躬耕自給的方式生活。”
是以,在我們面臨現實壓力、呼吸艱難之際,不妨回顧一下千百年前那位詩人的抉擇:在面對生存的壓力與内心呼喚之間的抉擇時,陶淵明堅定不移地選擇了聽從内心的聲音。
選擇自己熱愛的方式過一生
選擇“躺平”這一生活方式聽上去頗具吸引力:
無需再被迫去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無需再強裝笑臉去迎合他人的情緒。
然而,生活中的每一種抉擇,都伴随着無可替代的樂趣,同時也伴随着相應的後果與責任。
我們或許無法做到事事完美,但至少要做到問心無愧。
這一點,陶淵明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選擇辭官歸隐,盡管這意味着生活條件艱苦些,身體勞累些,但換來了精神的絕對自由和内心的徹底解脫。
隻要勤勞耕作,基本的生活溫飽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當時的陶淵明,其生活狀态确實灑脫自如,就如同魚兒回到了熟悉的水域,飛鳥重新翺翔于森林之中。
在一個重陽佳節之際,門前的菊花盛開得尤為飽滿豐盈,引得他雅興勃發,想要飲酒賞花。然而囊中羞澀無法購買美酒,他便悠然步入花海之中,手中還握着幾朵綻放的菊花。
正值此時,一位朋友攜帶着一壺醇酒前來拜訪,兩人遂席地而坐于菊花叢中,共享美酒與花香四溢的時光。
一側是菊花香氣彌漫,另一側則是酒香撲鼻,這無疑是他們心中最為理想的美好生活畫面。
然而,生活并非總是充滿詩意與畫意,亦有無數的艱難困苦等待着他們。一次,陶淵明家中不幸遭遇火災,使得原本就不寬裕的家庭更是陷入困境。
這場大火吞噬了家中的一切财物,全家人不得不栖身于門口的小船中,生活窘迫至極,甚至到了饑腸辘辘的地步。無奈之下,陶淵明隻得采摘蓮子以充饑。
這般艱苦的生活,連一位樸實的老農都看在眼裡,痛在心上。
他對陶淵明直言道:“你身為讀書人,且聲名在外,本應有更廣闊的人生道路可以選擇,為何要固守這份清貧,隻要像其他人那樣順應世事,你的生活定會有所改善。我看你是過于執着了。”
陶淵明聽後連連搖頭,堅稱:“我本性使然,實在無法改變。”
在旁人眼中,放棄仕途,舍棄财富,這無疑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然而在這個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人不願随波逐流,甯願在衆人沉睡之時,獨自保持清醒。
真正的勇士正是如此,他們勇于掙脫世俗的束縛,在鮮有人走的路上,堅定地向前邁進。
近期,網絡上熱議一話題引人關注:
究竟擁有多少财富才能實作“躺平人生”呢?
對于這個問題,各界人士給出了不同的見解。在哔哩哔哩(B站)上,一位名為“三十歲退休了”的UP主分享了他的獨特答案。
在三十歲的節點上,汪景提前遞交了精心準備的辭職信,即便面臨上司的多次挽留,他仍堅決表态:“我決定退休,去追尋我向往的生活方式。”
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汪景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奮鬥與積累,成功儲備了100萬元資金。辭職後,他選擇了雲南的西雙版納作為退休生活的落腳點,因為相較于北方冬季需供暖、南方冬季濕冷的情況,西雙版納四季如春,适宜居住。
他在市中心租賃了一套面積為80平方米的住宅,靠近市場,周邊生活配套設施完善。安頓好一切後,汪景開始了他的“躺平”生活:
不再依賴鬧鐘,每日随心所欲自然醒來;
每周規律健身4至5次,以恢複身體活力;
其餘時間或漫步林間,沉浸于大自然之中,觀察花鳥蟲魚;
或宅在家中專注于自己熱愛的事物;
亦或是無所事事,卻能坦然自若,無任何心理壓力。
這樣的退休生活方式無疑令衆多網友心生向往。
然而,現實中大部分人的境況卻是:雖然日日渴望擺脫工作,實作“躺平”,但每月仍舊全勤打卡,無法抽身。究其原因,或是缺乏足夠的經濟基礎去支撐“躺平”,或是受到諸多現實因素的牽絆和束縛。
各類貸款如車貸、房貸,加上教育儲備金和養老規劃等支出,每一項賬單都像一把無形的刀,不斷削減着我們本已不寬裕的資金儲備。
堅守理想固然珍貴,但有時人們内心深處更向往的是一種“躺平”的境界,盡管這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如同遠方的烏托邦,或是僅存于夢想中的世外桃源。
是以,在本文的尾聲,我想真誠地提出這樣的倡議:
既然暫時無法從現實壓力中完全解脫,何不全身心地投入到這熱烈而充滿挑戰的生活中去?
選擇“躺平”,意味着擁抱一片廣闊的天地與無拘無束的自由,而直面生活、勇往直前同樣蘊含着獨特的價值追求與人生意義。
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世上唯一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徹底認識了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對生活飽含熱愛。”
請點贊支援,願你在懷揣“躺平”意願的同時,也能具備實作這份心境的物質基礎。
你是否欣賞陶淵明的生活态度呢?你認為擁有多少财富才能實作“躺平”生活?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