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資車用華為智駕後,自主品牌還有優勢嗎?内行人道破,明白了!

作者:烏鴉君的急救職場

4月7日,部落客孫少軍爆料:“日系三大媽其中一家,會上華為智駕”。一時間,引發了無數猜想。

合資車用華為智駕後,自主品牌還有優勢嗎?内行人道破,明白了!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選擇合作的竟是豐田汽車。

要知道,這可不是什麼小車企,放眼全球來看,銷量是“真遙遙領先”,連續4年高居銷量榜的第一位。

結果這樣厲害的跨國巨頭,居然選擇了低頭,将在全球車型的智能駕駛方案上,采用“豐田+華為+Momenta”三位一體的合作模式。

對此,很多人都表示,接下來,自主品牌可能要顫抖了,因為豐田的造車水準+華為的智能駕駛,可以說是絕殺。

然而,真會如此順利嗎?咨詢了一些内行人,他們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要搞懂目前合資車企的現狀。

合資車用華為智駕後,自主品牌還有優勢嗎?内行人道破,明白了!

01 合資車企的現狀

提到合資車的現狀,一言以蔽之,隻能用“岌岌可危”來形容。

畢竟,相較過去的輝煌而言,在如今的電車時代,它們不是一般的凄慘。

以豐田汽車為例,雖然其仍然高居全球銷量之首,但在華的廣汽豐田3月銷量僅為55,387輛,相比去年同期的81,300輛,同比下降了31.87%。

一汽豐豐田不好過,雖然還在增長,但降價幅度之大,簡直令人心酸。

關鍵這兩家,還是表現不錯的存在:其他品牌如現代、福特、馬自達等,其銷量更是悲觀,許多品牌已開始縮減産能,以避免進一步的危機。

雖然有觀點認為,這隻是暫時的波動,一旦這些跨國巨頭全面發力,自主品牌将難以抗衡。

但現在已是2024年,一些品牌的表現,已經瀕臨退市,怎麼還不見發力?

答案或許就是,他們并沒有想象中那麼強!

畢竟,在電車時代,傳統的3大件,已經從發動機、底盤、變速箱,變成了電機、電控和電池。

合資車用華為智駕後,自主品牌還有優勢嗎?内行人道破,明白了!

而從這些技術來講,合資車企根本不占優。

但凡這些内容,他們能給力點,銷量早就會恢複,何必被自主品牌,打的節節敗退呢!

隻能說,相較于自主品牌而言,現在合資車最大的優勢,可能僅剩底盤調校、車輛生産和裝配這些傳統工藝了。

說完合資車的現狀,想清楚自主品牌是否要顫抖,肯定得清楚華為的優勢。

合資車用華為智駕後,自主品牌還有優勢嗎?内行人道破,明白了!

02 華為有哪些優勢

提到華為的優勢,相較其他廠家而言,肯定逃不開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創新能力。

一方面,其他智能駕駛的廠家,人員投入和資金投入肯定比不了華為。

相關資料就證明了這點,譬如2019年5月成立以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累計研發投入超過300億元,研發團隊規模達到7000人。

這是放到目前任何一個車企身上,都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另一方面,華為還在雲端投入自研的大型模型,進行仿真運算,不斷優化智能駕駛算法。

這相當于,結合真實的行駛資料,還模拟出了數十萬輛車汽車的運作狀态,為算法的優化疊代,給予了豐富的支撐。

更無法忽視的是,别人家的晶片、雷射雷達都是買的第三方的,華為的晶片、雷達、算法都是自己的,融合度遠超于其他車企。

在這樣的情況下,目前的智能駕駛表現,自然是“遙遙領先”的狀态了。

然而,華為的智能駕駛+豐田的汽車,就能化腐朽為神奇嗎?其實并不一定!

合資車用華為智駕後,自主品牌還有優勢嗎?内行人道破,明白了!

03 為啥說不一定

其實答案很簡單,單靠智能駕駛帶不動一輛車,或者說就算能帶動,也帶不動合資車企。

畢竟,和自主品牌不同,合資車企既涉及到中國管理團隊,還要受到外資總部的管控。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ota更新了,國内稽核一遍,國外稽核一遍,中間還要調整、修改,黃花菜都涼了。

更不用說,造車的過程中,還要直面,到底如何配合的問題!

華為的想法、中國團隊的思路、外國總部的建議,“三個和尚”達成統一,可不是一般的難。

就這樣的現實情況,可能折騰好幾年,一輛合格的車,才能上市。

但就這幾年的折騰,可能車剛上市,結果就過時了。

這也是為什麼,都到了2024年,合資車還是沒多大變化的原因——不是他們實力不行,而是決策流程和機制,實在是太慢太慢了。

合資車用華為智駕後,自主品牌還有優勢嗎?内行人道破,明白了!

總而言之就是,合資車企的問題,其實不僅僅是智能駕駛的問題,還存在智能互動、智能座倉、三電系統的短闆。

這些短闆不解決,很難說會給自主品牌,帶來巨大的壓力。

在加上決策效率很低了,而且軟硬體很難深度融合,這直接決定了:自主品牌的優勢依舊明顯,還會持續擴大。

不信,讓我們拭目以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