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三國曆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三次巅峰

作者:趣說曆史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六出祁山與司馬懿的交鋒被描繪得尤為激烈。然而,當我們深入曆史長河,會發現他們實際上的正面較量僅有兩次,當然,這還不包括諸葛亮逝世後的又一次較量。

【1、第一次對決】

揭秘:三國曆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三次巅峰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領軍攻打魏國,祁山一帶的賈嗣、魏平部成了他的目标,他用木牛作為運輸工具,確定糧草的及時供應。

那時,魏國面臨着雙重壓力,既要防備東吳的侵犯,又要應對鮮卑的威脅。而偏偏此時,主導對蜀漢作戰的大司馬曹真因病無法繼續指揮。于是,魏明帝曹睿将遠在荊州的司馬懿調至長安,命其統率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部,負責抵禦蜀軍。對于此次重任,魏明帝對司馬懿充滿了信任,稱贊他:“西方之事,非你莫屬。”(《晉書·宣帝紀》)司馬懿接受任務後,立刻率主力前往祁山救援。鑒于蜀軍遠道而來、糧草有限的實際情況,他選擇了憑險固守的戰略,避免與蜀軍主力決戰,隻要逼退蜀軍就算成功。

得知司馬懿進軍的消息後,諸葛亮留下一部繼續圍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起初,司馬懿的部将郭淮、費曜試圖偷襲諸葛亮,但均被其擊敗,蜀軍順勢收割了上邽的麥子。随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展開激戰。

面對初戰不利的局面,司馬懿果斷收兵,占據險要之地防守,不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無奈,隻得率軍退回。而司馬懿則緊随其後,來到鹵城。此時,老将張郃建議:“他們遠道而來挑戰我們,卻不得交戰,會認為我們不想與他們作戰,想用持久戰來消耗他們。而且祁山的守軍知道大軍已近,士氣會更加高昂。我們可以在此屯兵,分出奇兵,從其後路出擊,不應隻跟随而不敢追擊。現在諸葛亮孤軍深入,糧食短缺,也會自行撤退。”(《資治通鑒》)他建議分兵包抄諸葛亮的後路,但司馬懿并未采納,依然選擇尾随并堅守不出。司馬懿此舉引起了衆将的不滿,甚至有人嘲諷他“你如此懼怕蜀軍,豈不讓天下人恥笑!”(《資治通鑒》)

到了五月,司馬懿派張郃攻擊圍困祁山的蜀軍,自己則親自率中路軍與諸葛亮對峙。在部将的強烈要求下,司馬懿終于決定與蜀軍交戰,然而結果卻是魏軍大敗,被俘三千人。司馬懿随即退守大營,繼續堅守不出。六月時,蜀軍的後勤補給問題再次凸顯,全軍糧盡,諸葛亮隻得下令退軍。司馬懿指令張郃追擊,但張郃在木門被諸葛亮的伏兵射殺。

回首這場交鋒,司馬懿的戰略目标明确,即利用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足的弱點,逼其退軍。盡管他達到了戰略目的,但在戰術上并未取得優勢。而諸葛亮雖在戰術上取得勝利,卻未能解決後勤補給這一關鍵問題,最終仍未能實作戰略目标,隻得無奈退軍。

【2、第二次對決】

揭秘:三國曆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三次巅峰

諸葛亮退軍後,曹魏的諸多重臣皆推測諸葛亮将于來年麥熟之際再度興兵,是以建議籌備糧草,以備戰端。然而,司馬懿卻持有不同看法。他斷言:“諸葛亮再度出兵祁山,曾攻打陳倉,受挫而退。即使他日後再度出兵,也不會再攻城略地,而是尋求野戰,其戰場必在隴東,而非西邊。諸葛亮每每因糧草不足而懊惱,歸來後定會囤積糧草。依我之見,他至少需三年時間方能再次興兵。”(《晉書·宣帝紀》)

果不其然,諸葛亮的再次伐魏籌備了整整三年。234年二月,他率領十萬大軍,從斜谷口出發,展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諸葛亮籌備充分,甚至發明了名為“流馬”的運輸工具,并與孫權相約共同出兵伐魏。面對吳、蜀兩國的夾擊,魏明帝一方面親自率軍抵禦東吳,另一方面則繼續任命司馬懿主持西線防務,對抗諸葛亮。從曹魏的軍事部署來看,魏明帝顯然更為關注東吳的軍事行動,并訓示司馬懿沿用上一次的禦敵政策:“隻需堅守陣地,消磨其銳氣,他們進不得志,退則無處交戰,久駐則糧草耗盡,掠奪無所得,必将撤退。待其撤退時追擊,以逸待勞,乃是全勝之道。”(《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的大軍推進至渭河南岸。司馬懿亦率兵渡過渭河,背水紮營,與蜀軍對峙。此時,司馬懿對将領們說:“若諸葛亮出兵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依山而東,那将令人憂慮;但若他西上五丈原,各位将領便可高枕無憂了。”(《資治通鑒》)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果然駐軍五丈原。

五丈原坐落于現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境内,東距西安130公裡,西距寶雞56公裡。此地高四十餘丈,南北長約七裡,東西寬約二裡,南依秦嶺,北傍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刷的深溝,地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紮營并開展屯田,顯然意在持久作戰。

那麼,為何司馬懿會害怕諸葛亮出武功呢?從地圖上可見,武功乃曹魏關中地區的交通要沖,距長安甚近。若諸葛亮沿渭河,取道武功,便可直接威脅長安。屆時,司馬懿将不得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這與他的戰略初衷背道而馳。而諸葛亮之是以未選擇出武功,是因為此路需經過渭河與秦嶺間的一條狹長河谷,且司馬懿大軍近在咫尺,他不敢冒此風險。這與他首次北伐時避開子午谷的政策如出一轍。從純軍事角度來看,不敢冒險,往往意味着已失去戰略先機。

在屯兵五丈原的同時,諸葛亮還派遣部隊進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軍能攻取北原,便可切斷長安與隴西的通道,威脅司馬懿的後方。

然而,曹魏雍州刺史郭淮洞察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向司馬懿建議:“諸葛亮必定會争奪北原,我們應先行占據。”他還進一步指出:“若諸葛亮跨越渭河,登上北原,連結北山,隔絕隴西通道,動搖民心,這對國家極為不利。”盡管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司馬懿卻極為重視這一建議,遂派郭淮駐守北原。郭淮的營壘尚未築成,蜀軍便已到達,然而郭淮成功地擊退了他們。

如此,司馬懿在卡住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後,堅決據險不戰,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這無疑是蜀軍最不願見到的結果。

同年七月,東吳在東線作戰失利,魏軍進一步取得戰略主動。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與諸葛亮在西線正相持不下,建議明帝西巡長安。但魏明帝卻輕松地說:“孫權敗走,諸葛亮膽破,我軍足以制之,我無憂矣。”此時,魏、蜀兩軍在五丈原已相持百餘日,盡管諸葛亮設法激怒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始終不為所動。最終,諸葛亮甚至派人送給司馬懿一套女裝,試圖激怒他。司馬懿為平息衆怒,上表請戰。然而,心知肚明的魏明帝卻派遣大臣辛毗持符節支援司馬懿堅守不戰的政策。得知此事後,諸葛亮無奈地說:“他本無戰意,之是以請求出戰,隻是為在部衆面前顯示其威武罷了。将領在軍中,君主的指令有時可以不受,若他能制我,又何必千裡之外請求出戰呢!”

到了這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一病不起,病逝于軍中。進而結束了與司馬懿的第二次巅峰對決。

【3、死後的對決】

揭秘:三國曆史上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三次巅峰

諸葛亮辭世之後,蜀國軍隊悄無聲息地收斂了哀悼之情,重整旗鼓,悄然撤退。司馬懿得知消息後,迅速派遣兵馬進行追擊。然而,蜀國将領楊儀巧妙地反轉旗幟,擊鼓為号,佯裝反擊之勢。司馬懿見狀,以“勿追窮寇”為理由選擇了撤退,這一舉動後來竟被傳為佳話,笑稱為“死諸葛吓退生仲達”。針對此事,司馬懿曾感慨道:“我善于料定生者,卻不擅長預測死者。”他更對諸葛亮大加贊賞,稱之為“世間之奇才”。(《晉書·宣帝紀》)這一切,是否也透露出兩人之間某種惺惺相惜的情愫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