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揭秘: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

作者:趣说历史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与司马懿的交锋被描绘得尤为激烈。然而,当我们深入历史长河,会发现他们实际上的正面较量仅有两次,当然,这还不包括诸葛亮逝世后的又一次较量。

【1、第一次对决】

揭秘: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

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领军攻打魏国,祁山一带的贾嗣、魏平部成了他的目标,他用木牛作为运输工具,确保粮草的及时供应。

那时,魏国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防备东吴的侵犯,又要应对鲜卑的威胁。而偏偏此时,主导对蜀汉作战的大司马曹真因病无法继续指挥。于是,魏明帝曹睿将远在荆州的司马懿调至长安,命其统率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部,负责抵御蜀军。对于此次重任,魏明帝对司马懿充满了信任,称赞他:“西方之事,非你莫属。”(《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接受任务后,立刻率主力前往祁山救援。鉴于蜀军远道而来、粮草有限的实际情况,他选择了凭险固守的战略,避免与蜀军主力决战,只要逼退蜀军就算成功。

得知司马懿进军的消息后,诸葛亮留下一部继续围攻祁山,自己则亲自率军迎战。起初,司马懿的部将郭淮、费曜试图偷袭诸葛亮,但均被其击败,蜀军顺势收割了上邽的麦子。随后,魏、蜀两军主力在上邽以东展开激战。

面对初战不利的局面,司马懿果断收兵,占据险要之地防守,不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无奈,只得率军退回。而司马懿则紧随其后,来到卤城。此时,老将张郃建议:“他们远道而来挑战我们,却不得交战,会认为我们不想与他们作战,想用持久战来消耗他们。而且祁山的守军知道大军已近,士气会更加高昂。我们可以在此屯兵,分出奇兵,从其后路出击,不应只跟随而不敢追击。现在诸葛亮孤军深入,粮食短缺,也会自行撤退。”(《资治通鉴》)他建议分兵包抄诸葛亮的后路,但司马懿并未采纳,依然选择尾随并坚守不出。司马懿此举引起了众将的不满,甚至有人嘲讽他“你如此惧怕蜀军,岂不让天下人耻笑!”(《资治通鉴》)

到了五月,司马懿派张郃攻击围困祁山的蜀军,自己则亲自率中路军与诸葛亮对峙。在部将的强烈要求下,司马懿终于决定与蜀军交战,然而结果却是魏军大败,被俘三千人。司马懿随即退守大营,继续坚守不出。六月时,蜀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再次凸显,全军粮尽,诸葛亮只得下令退军。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但张郃在木门被诸葛亮的伏兵射杀。

回首这场交锋,司马懿的战略目标明确,即利用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不足的弱点,逼其退军。尽管他达到了战略目的,但在战术上并未取得优势。而诸葛亮虽在战术上取得胜利,却未能解决后勤补给这一关键问题,最终仍未能实现战略目标,只得无奈退军。

【2、第二次对决】

揭秘: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

诸葛亮退军后,曹魏的诸多重臣皆推测诸葛亮将于来年麦熟之际再度兴兵,因此建议筹备粮草,以备战端。然而,司马懿却持有不同看法。他断言:“诸葛亮再度出兵祁山,曾攻打陈仓,受挫而退。即使他日后再度出兵,也不会再攻城略地,而是寻求野战,其战场必在陇东,而非西边。诸葛亮每每因粮草不足而懊恼,归来后定会囤积粮草。依我之见,他至少需三年时间方能再次兴兵。”(《晋书·宣帝纪》)

果不其然,诸葛亮的再次伐魏筹备了整整三年。234年二月,他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口出发,展开了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筹备充分,甚至发明了名为“流马”的运输工具,并与孙权相约共同出兵伐魏。面对吴、蜀两国的夹击,魏明帝一方面亲自率军抵御东吴,另一方面则继续任命司马懿主持西线防务,对抗诸葛亮。从曹魏的军事部署来看,魏明帝显然更为关注东吴的军事行动,并指示司马懿沿用上一次的御敌策略:“只需坚守阵地,消磨其锐气,他们进不得志,退则无处交战,久驻则粮草耗尽,掠夺无所得,必将撤退。待其撤退时追击,以逸待劳,乃是全胜之道。”(《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公元234年四月,诸葛亮的大军推进至渭河南岸。司马懿亦率兵渡过渭河,背水扎营,与蜀军对峙。此时,司马懿对将领们说:“若诸葛亮出兵武功(今陕西武功县),依山而东,那将令人忧虑;但若他西上五丈原,各位将领便可高枕无忧了。”(《资治通鉴》)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果然驻军五丈原。

五丈原坐落于现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此地高四十余丈,南北长约七里,东西宽约二里,南依秦岭,北傍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刷的深沟,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扎营并开展屯田,显然意在持久作战。

那么,为何司马懿会害怕诸葛亮出武功呢?从地图上可见,武功乃曹魏关中地区的交通要冲,距长安甚近。若诸葛亮沿渭河,取道武功,便可直接威胁长安。届时,司马懿将不得不与蜀军主力决战,这与他的战略初衷背道而驰。而诸葛亮之所以未选择出武功,是因为此路需经过渭河与秦岭间的一条狭长河谷,且司马懿大军近在咫尺,他不敢冒此风险。这与他首次北伐时避开子午谷的策略如出一辙。从纯军事角度来看,不敢冒险,往往意味着已失去战略先机。

在屯兵五丈原的同时,诸葛亮还派遣部队进攻北原。北原位于渭河北岸,若蜀军能攻取北原,便可切断长安与陇西的通道,威胁司马懿的后方。

然而,曹魏雍州刺史郭淮洞察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向司马懿建议:“诸葛亮必定会争夺北原,我们应先行占据。”他还进一步指出:“若诸葛亮跨越渭河,登上北原,连结北山,隔绝陇西通道,动摇民心,这对国家极为不利。”尽管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但司马懿却极为重视这一建议,遂派郭淮驻守北原。郭淮的营垒尚未筑成,蜀军便已到达,然而郭淮成功地击退了他们。

如此,司马懿在卡住诸葛亮的进军路线后,坚决据险不战,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与魏军对峙。这无疑是蜀军最不愿见到的结果。

同年七月,东吴在东线作战失利,魏军进一步取得战略主动。曹魏群臣认为司马懿与诸葛亮在西线正相持不下,建议明帝西巡长安。但魏明帝却轻松地说:“孙权败走,诸葛亮胆破,我军足以制之,我无忧矣。”此时,魏、蜀两军在五丈原已相持百余日,尽管诸葛亮设法激怒司马懿出战,但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最终,诸葛亮甚至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套女装,试图激怒他。司马懿为平息众怒,上表请战。然而,心知肚明的魏明帝却派遣大臣辛毗持符节支持司马懿坚守不战的策略。得知此事后,诸葛亮无奈地说:“他本无战意,之所以请求出战,只是为在部众面前显示其威武罢了。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有时可以不受,若他能制我,又何必千里之外请求出战呢!”

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一病不起,病逝于军中。从而结束了与司马懿的第二次巅峰对决。

【3、死后的对决】

揭秘: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三次巅峰

诸葛亮辞世之后,蜀国军队悄无声息地收敛了哀悼之情,重整旗鼓,悄然撤退。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迅速派遣兵马进行追击。然而,蜀国将领杨仪巧妙地反转旗帜,击鼓为号,佯装反击之势。司马懿见状,以“勿追穷寇”为理由选择了撤退,这一举动后来竟被传为佳话,笑称为“死诸葛吓退生仲达”。针对此事,司马懿曾感慨道:“我善于料定生者,却不擅长预测死者。”他更对诸葛亮大加赞赏,称之为“世间之奇才”。(《晋书·宣帝纪》)这一切,是否也透露出两人之间某种惺惺相惜的情愫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