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華熾:古村落裡有個中西合璧的“加拿大村”

作者:古籍
張華熾:古村落裡有個中西合璧的“加拿大村”

關國暖故居春如樓。

張華熾:古村落裡有個中西合璧的“加拿大村”

蝦村新村建築中西文化交融,别有一番滋味。

赤坎從潭江水系裡發育,植根這方飽經滄桑的土地,汲取着腳下紅色黏土的營養,孕育了一段段不平凡的傳奇,也煉就了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艱苦奮鬥、愛國愛鄉的優秀品質。在開平市赤坎鎮東北,有着這麼一個傳奇的古村落,建村400餘年,因其村域形似蝦故名蝦村,又名蝦溪。現隸屬赤坎鎮靈源村。

走進這個古村落,卻很難見到曆史的痕迹。因為随着村民生活水準的提高,許多人已經把原來的舊房改建成如今常見的民房。不過,蝦村内東邊約200米處,卻有着一個在民國時期“出生”的蝦村新村。那裡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融合了中國傳統灰塑、羅馬柱、圓拱、花雕等建築藝術,仿佛訴說着曆史中不可磨滅的故事。

起源

駝伏關氏十四世祖南壽建村

據關族圖書館2005年纂修的《駝伏關氏族譜》記載,北宋開寶七年,關氏族人從福建邵武府建甯縣遷移至廣東岡州,南宋淳熙七年從岡州淡雅裡遷移至駝伏。明嘉靖年間,駝伏關氏十四世祖南壽建村,因其村域形似蝦故名蝦村,又名蝦溪。

蝦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約90座,建于清代至民國時期,民居建築基本儲存完整,部分仍有人居住。1923年至1936年間,蝦村加拿大歸僑陸續在村東約200米的空地上建新屋,取名耀華坊,俗稱“加拿大村”,成為蝦村新村,仍屬于蝦村的一部分。“加拿大村”由13座建築構成,建築風格中西合璧,融合了中國傳統灰塑、羅馬柱、圓拱、花雕等建築藝術。鳥瞰蝦村,就發現蝦村新村如同長在蝦村東邊,一衣帶水。

據赤坎鎮政務講解員餘泳恩介紹,蝦村新村的建築包含了中西建築的美學與智慧。“從灰塑的造型、建築的設計上,都能看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餘泳恩說。作為一名灰塑愛好者,餘泳恩喜歡在這裡尋找前人遺留下來的文化瑰寶。“看!那個球狀代表的世界,有國際化的味道;而這圖案和花紋,又有着中國傳統文化裡的吉祥寓意。”餘泳恩在帶領記者遊覽蝦村新村時,總是能發現一些小驚喜,并且迫不及待地一邊與記者分享,一邊記錄。

蝦村建有碉樓兩座,分别為是四豪樓和燦廬。四豪樓始建于1923年,坐北向南,高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32.98平方米。燦廬建于1926年,由碉樓和庭院組成,坐北向南,高3層,鋼筋混凝土結構,總占地169.81平方米。這兩座碉樓均被列入開平市不可移動文物。

讓人奇怪的是,不遠處的蝦村舊村仍然有着100多人的實際在村人口。而新村卻除了在此管理的從業人員,以及偶爾慕名而來的閑散遊客外,已不見村民。

往事

新村逐漸被叫成“加拿大村”

2017年1月4日,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攝制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之《赤坎古鎮——崇文尚義》,攝制組在蝦村新村關氏後人關邦仲的帶領下,拍攝了“加拿大村”的春如樓、四豪樓、國濤樓等著名建築。

“加拿大村”其實就是蝦村新村,曾取名“耀華坊”。餘泳恩介紹,民國初年,蝦村迎來了一位海外遊子歸鄉,名叫關國暖,他多年前獨自一人跑到加拿大闖蕩,如今衣錦還鄉。回鄉之後,他在村東建起了第一幢洋樓,然後帶領着有志村民一起到加拿大拼搏,典型的一人帶動一村、先富帶動後富。“耀華坊”的名字,正是這群在海外拼搏的人取得成績後光耀中華的寫照。

在關國暖的帶領下,在加拿大拼搏的村民掙到了錢,紛紛回鄉買地建房,蝦村新村正式建成,因為這裡的村民都成了加拿大華僑,是以外人都不再管這裡叫耀華坊或蝦村了,而是改叫“加拿大村”。不過,如果你想來這裡,在手機導航上輸入“加拿大村”或有錯誤,但輸入“蝦村”,卻總能找到。

未來

有望成為赤坎又一文旅名片

餘泳恩介紹,大約在1923年,關國濤等旅加歸僑出資在家鄉蝦村東邊建設别墅群,直到1936年,陸續建成了10座别墅和1座碉樓。1950年,蝦村新村村民開始陸續移民加拿大,直到20世紀90年代,村中居民全部移居海外,現村中已無人居住。

行走在這處安靜的建築群裡,細細品味着中西文化的交融。建築群裡的植物因為少了人類的打擾,生長得格外茂盛,頗有幾分野趣,難怪近年來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打卡觀光。

蝦村新村的發展受到多方關注,“目前蝦村新村的開發與保護已經吸引了幾家有資質的企業前來檢視,基本方向是在文旅綜合體方面進行開發。”餘泳恩告訴記者,經過政府相關部門與蝦村新村相關業主、産權人的協調,蝦村新村的開發與保護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此前相關部門也為蝦村新村牽線,相信在不久的将來,這個古村有望再次出發,成為赤坎鎮又一張文旅名片。

延伸閱讀

蝦村習俗

由于蝦村村民均為關姓,每年農曆除夕、正月初二(開年)和正月初十(開燈),村民都會在村子的登瀛書室祭祀關公。正月初十舉行的開燈祭祖以及中秋舉行的舞龍是蝦村的主要民俗活動。

正月初十開燈,在祭祖後分發稱為燈肉的祭祖燒肉,以祈求順景、人丁興旺。在中秋節時,蝦村會舉行舞龍儀式,晚上在舊村打鑼鼓鳴炮起龍,經村西頭閘口再折返往新村,往返穿村一次,途中祭拜關公和社稷神。舞龍由龍珠、蝦燈、魚燈引領前行。

四豪樓抵禦日寇立功勞

在革命戰争時期,蝦村人為革命事業作出了不俗貢獻。

1945年,日本鬼子侵入蝦村,村民提前安全疏散,樑廬、炜廬等民居受到劫掠,部分村民埋伏到四豪樓内,武工隊員在日軍行經時在樓頂開槍射擊,擊斃日軍數名,日軍最終未能侵入四豪樓,該村無人員傷亡。1949年6月9日,五龍武工組為配合解放軍南下,阻止國民黨軍撤退,由蝦村的關沾組織發動村民砍斷村旁交通要道交流渡木橋的通信線路,并放火焚燒木橋。

關族圖書館

關族圖書館位于赤坎鎮上埠堤西路,是關氏華僑集體所有的公共圖書館,由關氏華僑圖書館委員會負責組織管理,并負責全部費用。

1931年,在旅居加拿大華僑關崇藻、關國暖倡議下,旅居美國、加拿大與東南亞各國關姓華僑及港澳同胞共同集資興建關族圖書館。該樓坐西北向東南,首層通面闊12.53米,進深19.69米。周邊建有圍牆,占地面積為709.5平方米。樓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中西合璧,建築面積為900平方米。首層為閱覽室,二層為書庫,三層為會議廳,頂層置德國制大鐘。館内藏書22000多冊,有《四庫全書》《萬有文庫》等巨著。

關族圖書館于1932年開放,1948年在館内創辦光裕中學。1982年經維修後,同年9月22日複館開放,是開平市華僑文物保護機關和旅遊點之一。

學者聲音

市旅遊發展促進會負責人何岩:要在文化印記上下功夫

要保護與發展蝦村,就要在文化印記上下功夫,為古村畫魂,盡量保留村落的建築和原生态環境,以古村文史底蘊和田園風光為依托,建設一定數量的特色民宿,力求配套農家特色美食和文創産品及咖啡奶茶清吧等一條街,滿足遊客的多樣化服務。另外,點亮夜間經濟,打造沉浸式旅遊體驗。

同時,要大力營造動态視覺盛宴,結合村史與當地風情風俗和華僑文化,推出有地方特色的舞台情景劇目,讓遊客全方位感受鄉村文化魅力所在。

來源:江門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