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作者:有書快看

北京,天通源,被譽為"亞洲最大的社群"。

這是地鐵5号線的終點,從這裡到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需要換一次,17個站需要一個小時。

有近90萬常住居民,其中約一半是外國"新北京人"。

每天早上9點.m,成千上萬的通勤者被帶到同源三個地鐵站的市中心。

恢複了社群的片刻和平,迎來了又一波人潮。

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有白發,一隻手牽着蹒跚學步的孫子孫女,另一隻手拿着從蔬菜市場購買的蔬菜和水果。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這些口音迥異的老人,成為天童園的一幕。

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但帶着同樣的目标來到北京。

在老家辛苦半輩子,拉着大孩子,在完成所有應有的義務後,為了照顧孫子孫女的生活,他們又一次打着包去國外。

該網以這個特殊的民族和"北漂""上海漂流"為時髦稱——"老漂流"。

他們的生活,由鳳凰衛視冰冷溫暖的生活團隊改編成紀錄片《老北漂流》。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連根拔起的"老漂流"

每天早上六點鐘,謝鳳嬌都會為兒媳家做粥,買油條。

早餐後照顧孫子并送他上幼稚園後,他開始買食物,做家務和洗衣服。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圖檔:蕭石的老北漂流

她忙着在家,趕緊去接孩子們放學,做晚飯。

等到孫子洗漱睡覺,謝鳳嬌的一天就結束了,是以高強度的"工作"生活已經重複了5年。

五年前,謝鳳嬌從湖南來到北京,這麼多年的"老漂流"生涯,她隻去過紫禁城一次。

想去天安門廣場看升旗,但平時要送孩子上學,放假又不忍心早起女兒。

住在天通源的謝鳳嬌,和在家鄉時一樣遠離"北京"。

除了瑣碎的家務,小社交圈,還讓謝鳳嬌感到難以解決的是流離失所感。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她和女兒三個人住在同一個屋檐下,總有一種被圍在籬笆下的感覺。

北京物價居高不下,為了不給孩子帶來麻煩,謝鳳嬌把自己2000年初的終身俸都花在了一天。

"我不屬于這裡,我不喜歡它,反正這是客人。

除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返鄉清葬外,謝鳳璋很少回到湖南嶽陽的家鄉。

鄉親們羨慕她生活在大都市,謝鳳嬌的眼神隻是匆匆穿過一片暫時陰影的城市。

在日常瑣事中,她最期待的就是下午的小方塊聊天時間。

在上學前接孩子之前的間隙中,謝鳳嬌和湖南的同一個人聊天回家,吐了一口苦水。

在天通源,有十幾個"老漂流"據點按口音劃分。

他們通過農村的聲音聯系在一起,尋找同樣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城市歸屬感的那種人。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王翠蓉從河南窮縣來到天通源,是她一生中最大的驕傲。

十多年前,當兒子坐上去北京的艱苦火車時,王翠榮站在菜地裡哭了一整個下午。

她以為她一輩子會在家鄉保留一英畝三分,活到老年。

但接到兒媳的電話後,一生中隻去過縣裡的王翠榮帶着行李來到了北京。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由于無法租住同一套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王某住在兒子隔壁的合租房裡。

一個十平方米的隔間成了她在北京所擁有的一切。

與以"湖南幫"聊天來緩解壓力的謝鳳嬌不同,王翠榮濃重的河南口音讓她難以融入老漂流群。

除了每天和孩子一起洗漱和做飯之外,她唯一能緩解孤獨的工具就是兒子給她買的手機。

"如果你想讓你的兒子按2,如果你想讓你的女兒按1,你完成時無話可說。

孤獨除了寂寞,王翠榮和兒媳的關系也讓她感到壓力。

與新一代的育兒理念不同,王翠榮帶着孫女,和農村老一輩人一樣。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因為帶孩子的問題,她沒有幾年和兒媳婦互相抱怨。

但更多時候,為了不讓兒子陷入困境,王翠榮所有這些孤獨和委屈都默默地埋藏在我的心底。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兒童之家還是他們自己的家?

困擾"老漂泊者"的另一個問題是,為了孩子的家人,他們經常被迫與老同伴分開。

來自河北省的"老漂流"馬樹軒,不是一天不記得自己老家的同伴。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她性格開朗樂觀,但讓她意想不到的卻是,比北京的家大幾萬倍,全家生活得那麼屈服。

不到30平方米的開放式房間,裝滿了一家四口的東西,孩子們學會了走路,要麼觸摸收集箱,要麼打快遞箱。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馬樹軒日夜不停地和孩子一起做飯,就是不停地收拾東西,撚着又動,想辦法給家裡騰出一些空間。

"這裡不像在家裡那麼舒适。家是大院,我是一個人特别寬敞,但在北京卻特别居高臨下。他們都說北京是好是壞,我說不好,無論如何你都是外國人,是嗎?"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還沒上幼稚園的孫女,總是不離開她,這讓風趣活潑的馬淑軒來到北京,生活圈縮小到家和菜市場兩點的第一線。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隔壁的聯合出租房,一群年輕人來來往往,打鐵營的水上戰士,想拉一把跟鄰居一起回家成了一個難以實作的夢想。

而獨自一人在家與老同伴,沒有她的陪伴,精神也很孤獨。

住在天通源的張世民和謝鳳嬌、馬淑軒一樣,十年前在一場暴風雨中來到北京,為她剛出生的孫女而來。

出生在東北林場的張世民,作為家裡的長女,從小就承擔起了幫助家庭的責任。

種地、養豬、喂雞、少年張世民都比同齡人做得更好。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為了給弟弟妹妹省學費,高中畢業後她去工廠當裝卸工,一百斤水泥就是幾年。

等到弟弟妹妹考進大學,一個接一個地離開縣城,張世民開始為他們的小家庭忙碌。

但張世民的婚姻隻持續了幾年,因為他的性格。

離婚後,她帶着女兒離開了東北小縣城,在煙台從零開始了自己的理發店。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十幾年的父母時代,張世民全心全意地放在女兒身上。

送女兒上大學後,進入小家庭,原本打算好好休息的張世民被傳喚到北京。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直到她的孫女上學,她才終于有時間喘口氣。

但當她想好好看看這個城市時,她開始覺得房子太小了。

孫女越來越大,小兩房間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作為一個"自由人"為了不給女兒帶來麻煩,她在不遠處的一個街區租了一個10平方米的隔闆。

她不想回到家鄉,她到處都是孤身一人,至少和她在北京的女兒很親近。

在擁有自己的隔斷"小家"後,張世民試圖走出家門。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她加入了公園的合唱團,在新疆學會了跳舞,花了2000元買了一套鼓。

既能緩解孤獨感,又能讓自己在城市中留下存在感。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在上光北等一線城市,有無數與謝鳳嬌、王翠榮同命的"老漂流者",他們接受了孩子的安排。

少數老人試圖适應大城市的生活節奏,放不下對家鄉的擔憂也無法融入國外的生活。

城市無視他們的孤獨,他們不想向孤獨敞開心扉。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除了這些被動停留在異國他鄉的"老漂流"之外,網際網路時代一些主動遠離故鄉的"老漂流"也進入了我們的視線,它們的"漂流"也更具有一層自救的意義。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漂流在路上

一直以年輕使用者為主的B站,最近成為了一位擁有半個多世紀曆史的UP車主的家。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蘇敏在家當了半輩子的全職家庭主婦,在56歲時決定計劃一次漂流之旅,以逃避婚姻。

蘇敏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身處父權制家庭,從小就接受教育,一切美好都應給予哥哥。

在接替父親在工廠的位置後,她把月薪給了母親,以幫助彌補她的家庭。

23歲時,蘇敏聽從父母的指令,嫁給了丈夫,後者在約會後相識了兩三次,持續了30年。

婚後,從工廠下崗後,蘇敏當泥瓦匠,擺攤賣水果,當環衛勞工掃街時,所有的生計壓力都沒有把她打倒。

但無愛婚姻的痛苦一再讓她窒息。

與精明的丈夫住在一起,兩人在經濟上一直以AA為基礎。每月的生活費、子女的學費,甚至用醫保卡買藥,也準确到一分錢就給他報。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丈夫對她最大的興趣是挑釁對話,然後發展成争吵。

結果,蘇敏在家裡張的嘴越來越少。

為了避免争吵,蘇敏和丈夫在女兒大三後開始分開睡覺。

即便如此,煩躁的丈夫還是會挑起一場戰鬥,一拳打倒她,用武力結束戰鬥。

結婚三十年,無數次想到要離婚蘇敏,為了女兒的幸福一次又一次地打消了這個想法。

從我女兒的學校教育到畢業,從她女兒的工作到她女兒的婚姻。

照顧女兒生了月亮子,孫子上幼稚園。

在相信自己已經履行了母親的所有義務後,蘇敏最終決定脫離婚姻。

那一年,她還被診斷出患有中度抑郁症。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她用多年的積蓄買了一輛Polo,她隻是把它改造成她在路上的家。

從鄭州到小浪底,從三門峽到西安,一路上,風飯睡着了,卻心舒服。

像蘇敏一樣,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履行了家庭責任和使命後,選擇從無愛的婚姻中叛逃。

他們中的一些人以汽車為家,漂浮在路上,有些人去異國他鄉,尋找空間。

即使是落葉的傳統觀念也未能影響他們走出枷鎖的腳步。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什麼家

到2019年,在該國2.47億移民中,近1800萬是移民老年人,相當于哈薩克斯坦的總人口。

他們中的一些人為他們的孩子漂流,有些人決心逃離家人并獨自漂流。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圖檔:新京報

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開放後,"老漂人"群體繼續擴大,漂泊時間較長。

此外,根據中國2019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老年人的離婚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中國老年人離婚的時代已經到來。

當孩子長大并離開家時,他們作為父母完成了自己的任務,并開始思考實作自己的可能性。

很多人的第一步,就是走出家門,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50歲,在北京給兒子當“免費保姆”:1800萬老漂族何去何從?

相片:家庭的痛苦

但外界的無助多于精彩。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相關報告,62.9%的老年流動人口,認為原籍地的身體不健康,58.87%的老年流動人口,認為他們在原籍地生活不幸福。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在社會融合方面,"老漂流"很難在其他國家找到身份。

當兒童之家作為免費保姆時,飲食習慣和氣候不适應,與兒童的鄰裡溝通難以相處;

同時,來自不同地方的醫療報帳難度也是困擾他們的最大問題。

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些現實問題,讓這1800萬漂泊在國外的老人的生活更加艱難。

早上9點,不同口音的"老漂流者"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而56歲的蘇敏早就為他們的冬裝做好了準備,這個春節她不回家,她将在路上迎來屬于自己的2021年。

異國他鄉守不住自己的靈魂,家鄉也守不住腳步。

他們漂流到家鄉之外,往往看不見,被貼上"免費保姆"和"逃離家庭"的标簽,是一個又一個真實的人。

正如蘇敏姨媽所說,她想為自己而活,無論活多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