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融題材大劇《城中之城》:越是靠近名利,越能看清人心

作者:一财風尚

日前,金融題材劇集《城中之城》在央視一套和愛奇藝熱播,正在銀行、信托、地産商等不同機構之間上演的鬥争和角力,已進入白熱化。劇中的一天時間,有人锒铛入獄,有人如履薄冰,有人全身而退。

身處這座金融城中的金融人,于人心與人情的周旋中,發出靈魂拷問,并将這些問題抛向熒屏前的觀衆。

作為專業化程度極高的行業,國産影視劇鮮少觸碰金融題材。一方面,專業可能會成為門檻,将一部分非金融領域觀衆拒之門外;另一方面,需還原金融職場的真實生态和行業特色,否則故事失真,流于懸浮。在專業度、真實感、戲劇性的平衡上,它考驗着主創團隊的能力。

四年前,興格傳媒董事長楊文紅在拿到制片人陳泉推薦的小說《城中之城》,就被小說主人公陶無忌和趙輝所吸引。他們身處銀行業,一個是聰明上進、潛力無限的新人,一個是才能超群、穩步攀爬的中層,二人身上的複雜性,貼合人性真實。

小說講述發生在金融之城裡的故事,幾個主要人物的選擇和命運互相交織,勾勒出金融改革轉型前後的時代風貌。《城中之城》現實主義的底色和題材的稀缺性,令興格傳媒決定,要将它拍攝制作成一部具有開創價值的劇集。

在楊文紅看來,現實主義作品難度最大,也最具吸引力,它往往能通過對人物的描摹,記錄一個大時代,這是新聞人出身的主創團隊所難以抗拒的。在興格購買這部小說版權後不久,執導《王貴與安娜》《蝸居》《雙面膠》等現實主義劇集的導演滕華濤也看中了《城中之城》,同意擔任該劇導演,并為劇作改編提出了諸多寶貴意見。主創團隊與銀行、信托、基金從業者等大量金融界人士訪談,邀請在金融領域深耕多年的媒體人夏心愉擔任劇本策劃,確定劇情在引人入勝的基礎上,盡可能不出現金融專業方面的纰漏。

該劇講述的是金融業的故事,觸角延伸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引發不少“打勞工”的情感共鳴。前期鋪陳的草蛇灰線開始釋放戲劇張力,将故事推向一個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轉折點。觀衆咂摸着人物之間暗藏機鋒的對白,審視他們的情感選擇,同時反觀内心:假如城中之人就是自己,該如何抉擇。

金融題材大劇《城中之城》:越是靠近名利,越能看清人心

做銀行,九正一邪?

現實主義作品,往往不滿足于給觀衆帶來“爽”的感官刺激。《城中之城》開篇,一個受人尊重、為人清正的行長之死,揭開了行業的殘酷一角,也奠定了整部劇的寫實基調。

深茂銀行行長戴其業死于一場由突發病情導緻的交通事故。這場意外的前情是,他借信托之手将銀行十億元理财資金輸送給一家由他親手扶持的民營企業嘉祥實業,用于救市,對抗境外資本。

過程中,境外資本做空導緻股票大跌,信托公司借内幕消息低買高賣,在充當銀行理财資金通道擷取通道費的同時,又賺得盆滿缽滿。信貸資金不能進入股市是規定,戴其業将這次違規操作形容為自己職業生涯中“九正後的一邪”,也正是這“一邪”,令他斷送性命。

戴其業的意外離世,給他的學生們帶來沖擊。趙輝、苗徹、蘇見仁、謝緻遠,四個性格迥異的财貿高材生,如今已在金融業站穩腳跟,正是可大展宏圖的年紀。戴其業的妻子歐陽告誡他們,銀行高管最重要的是扛得住誘惑,因為指尖一動就是千萬戶人家的資産,要堅守原則。她說:“你們都是穿着幹淨的白襯衫走向崗位的,再怎麼愛惜,襯衫總會變黃、變黑,這是自然規律,但不能從一開始就瞎弄,三天的工夫,就變成黑襯衫。”

白襯衫如何不染塵埃,作為全劇最重要的隐喻貫穿始終。接受第一财經采訪時,夏心愉介紹,她用寫給戴其業離世前的兩句話“做銀行,九正一邪”和“被行業認可的創新,曾經也就比監管提前多走半步”作為伏筆,給他的學生們留下深思,并期待觀衆随着劇中人物一起探問,什麼才是金融的本質。

《城中之城》故事的時間背景設定在2016年至2019年年間,對大資管行業來說,這似乎是一個轉折點:前半段是一個暗流湧動、銀行表外大發展的階段,而後半段是在資管新規之下,監管大力整頓市場亂象,“影子銀行”進入穿透式強監管。“影子銀行”是指遊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和監管套利問題的信用體系,在劇中,信托通道的存在,友善類似深茂銀行向嘉祥實業輸血這樣的操作,繞開表内監管。當時,類似的案例并不鮮見。

夏心愉回憶那個年代,也曾是一個能人輩出的階段。那是一個在業績沖動之下,銀行業覆寫表内外“全資産經營”大發展的時代,在直融趨勢之下,銀行業也想分一杯羹,以其背後強大的資金能力和全牌照,嘗試成為大交易中多資管主體、工具、管道、産品的組局者。隻是,創新之下不免也藏匿着魚龍混雜的操作,以及穿透來看,很難在合規上自圓其說。

《城中之城》直面金融行業彼時的階段性問題,以先抑後揚的叙事邏輯,将銀行資金信托通道、資金多層嵌套、地産金融狂飙突進、信托機構頻頻爆雷、銀行季末買存款沖量、科創企業小微企業貸款難,甚至子孫幾代關系戶等行業亂象一一攤開,但也在電視劇的後半段反映了監管的作為、行業的正本清源,在真實事件基礎上進行戲劇結構,便于觀衆了解金融改革轉型的背景和原因。

金融題材大劇《城中之城》:越是靠近名利,越能看清人心

敬畏風險,保持合規

現代經濟體系中,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資管新規出台,2020年針對房地産提出“三道紅線”監管名額,在金融反腐和行業強監管等背景下,劇中呈現的亂象逐漸得到規範和改善,各類金融機構積極轉型,回歸本源。

去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意思的是,《城中之城》創作籌備于四年前,卻前瞻性地在一些情節設定中,踩準了金融業務發展的代表性領域,“五篇大文章”在劇中幾乎皆有細節呈現。在新一代銀行人陶無忌身上,承載着主創團隊對美好未來的期許。

這個小鎮出身、沒資源人脈的職場新鮮人,憑着聰明頭腦和勤勉踏實從櫃台到對公業務部,再到審計部曆練,他與有金融報國之心、自始至終剛正不阿的苗徹聯手成為破局者。陶無忌既是泥土中生長出來、貼地的人物,也具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在他職業生涯的關鍵時刻,總能化險為夷。

劇中展現了科創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在一家初創科技企業衡彗科技的起步階段,陶無忌實地調研發現了這家企業的發展潛質,為它提供貸款,不料企業卻在受托支付上出問題,即貸款沒有按資金用途采購原材料,而是拿去還了企業債務。此前,不少類似衡彗科技這樣的小微企業擷取銀行信貸很難,資金急困往往會尋求民間借貸幫忙。

陶無忌在貸後管理上失察,險些丢了工作。趙輝幫助他找來信托資金,緩解企業的燃眉之急,企業也順利得到了市場的大訂單,步入正軌。

夏心愉表示,劇中對陶無忌服務衡彗科技的展現,也想直面真實的銀行思考。一方面小微企業的确需要資金扶持,而另一方面的确有不少類似衡彗科技這樣前景很好的小微企業,在起步時财務上有諸多不夠規範的操作。

與此同時,類似衡彗科技這樣技術過硬、市場表現還沒還有起色的小微企業,銀行資金如果在早期介入,的确需要平衡風險收益考量,這也是為什麼在銀行業找到更好的模式之前,曾經采用的都是靠抵押物、聯保互保等手段來進行風控。此外在貸後,一如陶無忌碰到了企業呈現的包括“共債”等一系列問題時,是否抽貸,是否展期,是否續貸,都是行業困惑。

該劇将這些現實中的難題展示給觀衆,也提出思考。夏心愉告訴第一财經,陶無忌的做法确是理想化的,他做到了實地考察調研,對客戶的供應鍊、現金流等實情了如指掌,而不是像一般客戶經理那樣坐在辦公室裡審材料,通過追加抵押物或互聯互保的手段控制風險,但那樣其實并沒有真正幫到貸款企業。

不過,陶無忌的做法就沒有纰漏嗎?如果不是趙輝出手相助,他和企業是否還能平穩向前?在夏心愉看來,銀行的本質是經營風險、定價資金,“而不是說有名單制就一刀切,有預警就完全不幹,追求絕對的低風險隻會導緻銀行長期’傍大戶’、‘晴天送傘’”。

站在既定的結局,回望一個時代和時代中的人,夏心愉轉述了她采訪的某信托行業資深人士觀點:沒有人可以去标榜專業,也沒有人可以标榜道德,“如我們所見,大量的表外資産集中在地産行業,走到今天,民營地産的不良率很高,如果今天誰說沒有踩雷民營地産,那是不是證明當年也不夠有作為呢?”畢竟很多今天看似确定的答案,在當時仍然是争議。

所幸行業穿越迷霧,終歸正本清源。信托業即便曾經有不少機構熱衷成為“銀行老大哥”的通道,但不可否認的另一面是,這個行業的主流仍然為實體經濟貢獻了直接融資的力量,為百姓的理财貢獻了更豐富的工具和資産配置。

金融機構在經營風險的同時如何敬畏風險、保持合規,是《城中之城》更想探讨的命題之一。

金融題材大劇《城中之城》:越是靠近名利,越能看清人心

離錢越近,越要守住本心

金融題材創作難度較大,但可以看到,它在國産影視劇中正成為一種潮流。比如《繁花》就以較大篇幅描摹了上世紀90年代資本市場野蠻生長時期的傳奇,《追風者》以上世紀30年代,紅色金融家的成長故事為主線。

至此,《城中之城》填補了正在行進中的金融業的發展與曲折,金融不是配角,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主人公。作為一個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創作領域,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蘊藏着諸多寶貴的原型和素材,其中有蕩氣回腸的史詩,也有觸目驚心的墜落。金融是能量聚集場,這種能量甚至可以大到“非死即生”。

夏心愉四年前與編劇第一次見面讨論劇本的時候,從正反兩面列舉了三位在她看來頗具代表性的銀行行長作為原型,為劇本創作提供參考。

十多年與金融業打交道的過程中,夏心愉結識了形色各異的人,其中也有個别走向歧途——被抓、失聯、破産、被限制出境,甚至性命攸關。如果說這個行業有何與衆不同之處,那便是更靠近權和利,也更能夠透視人心。在這個名利場裡,無論置身何處,基層或者高位,都會面臨比一般行業更多的誘惑,欲望會被反複點燃。

“在銀行基層的人,每天都能經手大量的資金,接觸許多身價上億的富豪,一顆心要受的誘惑其實是更多的,你會發現動一動歪心思真的可以雁過拔毛。而反過來,走一條滄桑正道,要守住一顆心,也會比從事其他行業受的考驗更多。”

如片中戴其業、趙輝這樣半生時間秉持信念與原則,卻沒有能将守正之心堅持到最後的銀行人,現實中也存在。白襯衫為什麼會變黑,如何才能不染污點,這是《城中之城》想通過劇中“灰色人物”探讨的另一個主題。

金融題材大劇《城中之城》:越是靠近名利,越能看清人心

劇中的主人公之一趙輝,剛登場時是一個有能力、有遠見的股份制銀行分行副行長,他清醒地知道隻要自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就能得到世俗意義上更好的回報,但不為所動。命運之手,催動他内心深處的欲望,将他引向了深淵。

一邊是,相依為命的女兒突發眼疾需要天價治療費用,唯有賣房借款才能勉強墊付;一邊是,虛位以待的行長之位遭空降兵突襲,隻因為他沒有向更高層遞上投名狀。事業與生活的沖擊,令他開始對自己的信仰産生懷疑。

在楊文紅看來,類似趙輝這樣的人生活中并不少見,他們希望在更大的平台實作職業理想,對社會做出貢獻,但在某一個節點,因為内外打擊而自我否定。“當你處于利益交錯的位置上,周圍的人,無論親情、友情,各種人情都會來圍獵,大家對你有訴求、有期望,可最後遇到困難卻無法解決的時候,你會反問自己,我堅持的一切都值得嗎。”

劇中,趙輝步了戴其業的後塵,卻在一開始就告誡陶無忌,做銀行到最後靠的不僅是能力,還有信念和原則。片中有一句台詞說:金融業不是沒有害群之馬,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有原則的,這句話也适用于其他行業,人性的底色相通,職場中的困境和抉擇大多也是相似的。

《城中之城》即将迎來劇情的高潮,陶無忌與趙輝,師徒二人交戰的大幕已然拉開:滿足私欲還是忠于理想,投機鑽營還是腳踏實地,同流合污還是清正廉明,與城中之人一樣,每個人都會跟從本心,寫下自己的人生答卷。

(本報編輯石尚惠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