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作者:方志四川

徜徉騎樓老街

楊明強

早在1997年秋天,我就因公差去過海南省省會海口,隻因事務纏身,無暇打卡旅遊景點。2024年春節前,已完全徹底榮休的我,在時隔26年後,終于愉快自主邀約同窗好友一行5人,自駕來到海南島,開啟了快活的休閑、研學之旅。

研學旅行第一站,我們選擇了海口騎樓老街。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老街位于海口市龍華區中山街道。進入大街,但見人流如織,車水馬龍,特别是電瓶機車遍地都是,街道兩邊密密麻麻停滿了各型機車。行經老街的十字路口,往來穿梭的人流,高聲叫賣的吆喝,讓我仿佛置身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天府之國成都青年路小商品和服裝甩賣一條街那人聲鼎沸、商業氣爆棚的場景。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人流如織,車水馬龍的老街

原來,被授予“中華曆史文化名街”的海口騎龍老街,是現今海南騎龍建築保留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曆史文化街區。街道兩側的建築物乃近百年曆史的充滿南洋建築風情的騎樓,串起了海口城市變遷的曆史。

原來,騎龍的由來與海口的對外開放密切相關,也源于海上貿易與航運發展。1684年,清康熙政府宣布廢除海禁,開海貿易;1858年,清政府與英法政府分别簽訂了《天津條約》,瓊州(海口)被辟為通商口岸,成為海南島對外開放的視窗。1924年,海口獨立設市,海外華僑紛紛回鄉投資建房,建成了一大批具有南洋風格的柱廊騎樓式建築。這些建築既用于商用和居住,也很适合海南陽光強烈、風雨頻繁的氣候,有利于人們遮陽擋雨。該建築物底層後退且留出公共人行空間的建築物,既設計美觀,又非常實用。其下廊作為人行道,既遮陽又防雨,是室内外的過渡空間。騎樓普遍存在于南亞、東南亞各國,以及大陸的海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沿海僑鄉地區。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依稀可見的智語見證悠久曆史

稱為“騎樓”,主要與其獨特的建築結構有關:它在一樓沒有牆壁,而是采用高大柱子支撐上方建築,形成連廊。這種結構從高處看酷似馬腿,連廊則像馬背,是以得名“騎樓”。這種建築風格起源于南洋,由歸國華僑所建,具有濃郁的南洋氣息,多為兩三層的小樓,并裝飾有精細的雕花。

該建築群初步形成于19世紀二三十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築物——四牌樓建于南宋,距今已有600多年曆史。1849年,海口市的四牌樓建立起第一座騎樓,由從東南亞返鄉的瓊籍商人所建。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騎樓建築群雄偉壯觀

這裡既是海口市一處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觀,也是瓊州文化與海南文化相結合的産物,記錄了對曆史的尊重和保護。

漫步老街,會文書局、中西書局、正昌号、裕成豐、廣源興、見外酒店(見世界、見衆生)、永吉安本記、聞香閣、寶豐堂、天後宮,等等,讓人目不暇接。在一條老街的大樓前,隻見二三樓之間,“中國共産黨萬歲”“全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的紅色智語隐約可見,應該是20個世紀60年代“文革”期間遺留的曆史遺迹和見證。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信步老街 心向自在

位于博愛北路39号的“廣德堂”建于清光緒年間,是一家名醫館,在海南島名氣很大,甚至聞名于東南亞一帶。2011年,海口市人民政府将它确立為海口市第一類曆史建築。

經過海南風味小吃店——椰語堂,門前對聯沖擊視覺,有道是:椰語堂說老街故事,清補涼道海南風情。真可謂既對仗工穩,又高度概括,頗富吸引力。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騎樓老街的文化味

如果你時間富餘,又有閑情逸緻,“自在瓊劇小院”恭候你去尋求自在,去分享自在的意義。

不是嗎?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其實都在尋求自我。心若轉境,即同如來。自在者有三境:明心見性,不欺于心;心無挂礙,不戀于情;任運随緣,不困于俗。

偶爾來,或一直在。你愛,或者不愛,自在卻在這裡……

【散文】徜徉騎樓老街‖楊明強

百年老街 風華依舊

2024年3月2日初稿

2024年4月23日改定

特别提示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楊明強〔筆名曉風皓月,作家,攝影家,資深媒體人,《招生考試報》原主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紅星作家協會(省直作協)副主席,四川省文學藝術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四川省校園文學協會副會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