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的境界——在世界讀書日·中國全民閱讀大會之際的感想

作者:中國青年雜志
讀書的境界——在世界讀書日·中國全民閱讀大會之際的感想

讀書的境界

——在世界讀書日·中國全民閱讀大會之際的感想

文/劉漢俊

讀書的境界——在世界讀書日·中國全民閱讀大會之際的感想

近讀塞萬提斯,感念一個日子。

這位西班牙作家嗜書如命,他筆下的堂·吉诃德也沉迷于讀騎士小說,甚至走火入魔,幹出荒誕離奇的事兒來。塞萬提斯并不為他那個時代所認知,像堂·吉诃德一樣孑然寂然怆然地生活在那個海洋國度。他在1616年的春天悄然倒下,身邊沒有一個人。就在同年同月的同一天,英國作家莎士比亞也溘然離世。

關于讀書,這兩位文學巨擘說了幾乎同樣的一句話。塞萬提斯說,“讀書,讓靈魂得到營養”;莎士比亞則說,“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的确,書籍是他們共同的營養品,他們也把豐富的營養留給了全人類。

除了貢獻經典作品,他們還貢獻了一個經典的日子。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們去世的那一天——4月23日,作為了世界讀書日。中國,把它作為全民的閱讀日。

這個日子

,讓我想到一些關于讀書的話題。一

讀書宜靜,最好是在夜晚,拉上窗簾。

窗簾是深色的。沏了茶,茶是赤壁羊樓洞的青磚茶,經得起煮,值得回味。把喧嚣擋在心外,攜一本書,獨步在空明澄碧、纖塵不染、萬籁俱寂的曠野,曠野的深處。

書是意中書,意境千層;景是心中景,風情萬種。與書對視,是一種享受,每一個字都是注視你的眼;與書對語,心境無疆,每一行字都是一道風景;坐擁書城,勝擁黃金滿屋顔如玉。英國小說家福斯特說,“隻有在夜間,當窗簾拉下,爐火閃爍,電燈都關上以後,書籍們才顯出本來的光彩。在爐光裡和它們對坐片刻,不閱讀,甚至也不用動腦筋,隻是感覺到這些書,連同書中儲積的智慧和魅力,正在等待我随時應用……”他說的,好像是我的感受。

讀書須有狀态,書迷、書癡是讀書人的至高境界。有的人閉目沉吟淚雙流,有的人怡情自得遊逍遙,有的人扼腕頓足拍案起,有的人雙眸炯炯目如電。讀《史記》《尚書》《春秋》《論語》等,當正襟危坐端視;讀詩詞歌賦聲律賢文,自可搖頭晃腦翹尾巴。

讀唐詩不可無酒,品宋詞不能少茶。“明月高樓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詩”,元好問說。豪飲才能吟詩,品茗方可賦詞,寫詩需酒,讀書要茶。陸放翁說:“焚香細讀斜川集,候火親烹顧渚茶。”在讀書的節目裡,設一個品茶的項目,多一道焚香的工序,足見古人讀書時追求的心身高境。杜甫說:“床上書連屋,階前樹拂雲。”一窗明月半床書,枕書而眠,懷筆入夢,夢裡自有書香,醒來就有妙筆。可以想象,這是一幅多麼純粹的人生場景。

書在手裡,人在畫中,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牍之勞形。畫舫聽雨眠,茅廬聞書聲,懷離騷在澤畔行吟,在楚天把吳鈎看了,月在月光中走,風在風天裡行,我在聽自己的呢喃。書房裡自然少不了香爐古琴、字畫詩箋、筆墨紙硯,在香茗四溢、清輝滿屋中靜悟,那才叫讀書。古人的讀書環境對今人來說,簡直是太奢侈了。

讀書有生活的尴尬,也有人生的情緻。

古人講了許多讀書的故事,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匡衡鑿壁偷光,頭懸梁、錐刺股,等等,滔滔不絕,喋喋不休。打小聽時就鬧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如此跟自己過不去。關于讀書的道理,古人也講了許多,多如牛毛,最經典的莫過于荀子的《勸學》,道盡了學習的目的、方法、原則、作用等。古人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有人說,在商場的刷卡機前、在網購的螢幕上,如今的讀書人并不見得比當年在鹹亨酒店櫃台前穿長衫蹭酒喝的孔乙己體面多少;有人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是瞎掰,你看各種“星”們的成長成名哪裡需要那麼久,誰個不是天下知;有人說,“黃金屋,千鐘粟,顔如玉”是胡扯,身邊的讀書人愁娶愁嫁的例子比比皆是,别說黃金屋了,租個房都捉襟見肘。《增廣賢文》裡說,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但讀書一定要當官嗎?被揪出來的那些高官,有幾個是真正的讀書人?

當然了,說歸說,書是要讀的。可以不是讀書人,但不能不做讀書的人。無知者無畏,是以走了歧途。

讀書如讀人,讀書如交友。上學當有學友,讀書應有書友。以書會友,曲水流觞盡抒懷,交流是讀書學道、識人結友。與書友為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與雅士同道,自然養成幽蘭君子性、虛竹學士風。宋朝的陳師道說,“書當快意讀易盡,客有可人期不來”,好書很快就讀完了,讓人依依不舍愛不釋手,像等待好友一樣,着急焦慮。明朝的于謙說,“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好書就是好友,情深誼長,地久天長。

舉案齊眉賞美文,同窗共眠話人生,是讀書人的幸福生活。自拔金钗付酒家,紅袖添香夜讀書,是西漢司馬相如、卓文君演繹的雅趣;巴山夜雨時,共剪西窗燭,是晚唐李商隐和夫人王氏遙思的苦情;梁祝化蝶,同窗三載兩無猜,十八相送竟成終,令讀書人心儀又斷腸;西廂夢圓,張生書劍飄零遊走四方,莺莺情深義重生死相許,讓天下書生讀出了人生況味;焚香推窗,展幅共享四月天,是梁思成、林徽因營造的讀書環境。心有靈犀,奇文共析,把書讀成人,把人讀成書,這是古今文人的共情。

一個人應該讀好多的書,就像結交許多的朋友,方解人間百味。得一本藏之名山、傳之同好的書,實為讀書人之大得。人生應該有一兩本或三五本陪伴終身的書,就像人有一二終身摯友和三五人生知己。打不打開,它都在那兒。想起來,翻開來,永遠熟稔如初、心熾如昔。

伴随終身的書,是風雨歲月中一同成長的樹。兒時讀它是小樹,中年讀它是勁松,晚年讀它是被晚霞塗紅的一棵蒼松,殘陽如血、馬蹄聲咽中,一棵永恒的蒼松。

環境其外,心境其中。讀書先知妙趣。

醉筆舞天地,睡眼看古今,字裡行間魅力無窮。把學說編成經,把思想訂成冊,漢賦楚辭奇麗閃爍,唐詩宋詞一詠三歎;隸篆行草筆走龍蛇,歐顔柳趙文采飛揚;老莊孔孟睿智深邃,諸子百家各樹一幟;詩經史記篇章燦爛,本草綱目千古流芳。把斷垣看了,殘碑尋遍,照一面李太白的明月,抽一絲杜甫的秋風,聽一曲辛棄疾的連營吹角。紅樓夢醒時分,正三國激戰猶酣。我自西遊去,任它倒海翻江說水浒。這種乾坤勝境,是寫書人臆造給你的,是讀書人自己尋覓的。隻有經典,才能給你經典,才能讓你經典。

讀書須随心。無欲無意,無拘無束,是讀書的好境界。急功近利,讀不好書。達爾文愛讀愛情小說,羅斯福偏好偵探小說。有人喜好經典作品,有人欣賞市井百相。經史子集,古今中外,蘿蔔白菜各有所愛,陽春白雪随心所欲,想讀什麼讀什麼。讀書改變命運,首先改變的是心靈。平靜地讀書,無心地閱覽,讀書隻為豐盈精神,慰藉心靈,滋養心田,這是随心緣。梅妻鶴子書為友,幽篁青藤月惺忪,賦閑的心态才讀得見疏影橫斜中的林逋。古道西風瘦馬,筆硯竹簡書童,孤靜的心靈,緻遠的心情,才讀得懂獨行吟遊中的馬緻遠。握卷側聽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心動,掩卷争睹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顔,把塵心擱在秦淮河的畫舫裡、浔江邊的遊船上,讓心在河裡淘洗、在江邊散步,才讀得出槳聲濤聲琴聲。悅目才能爽心,随心才好讀書。可以不做閑士,但不可沒有閑心;可以不做神仙,但不能不做書仙。去烏鎮書院,讀蕭統文選,望一眼雨中的風、風中的雨,不知道哪一片是春秋的辭賦,哪一絲是唐宋的詩詞,哪一滴是昭明太子的相思淚流到今。到赤壁戰場,讀赤壁懷古,聽大江東去濤聲,看千古風流人物,從沉沙折戟中辨認前朝的蒼痕。

讀書須專心。抵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經得住長時間的考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需要獨步幽徑、獨汲寒泉,不受窗外侵擾,不因紅帳迷眼。泛讀宜雜,專讀宜精。政經文史哲,理工農醫商,術業有專攻,智者有專論,學者有專長。如果隻為涉獵浏覽,放逐性靈,不妨書海蕩舟,槳之所至,心之所歸,讀得越豐富越好,你的心靈一定會蔥綠一片、鮮豔一片。如果想獨辟蹊徑,探幽攬奇,則宜視野專注不及其餘,朝着一個坑刨到底,肯定清泉源源不斷。或博或專,全憑自己興緻,沒有孰優孰劣之虞。但是不能像漁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如螃蟹有八足兩螯而無定居,用心不專,一書難卒。買無數本書,開無數個頭,無一讀完,等于沒讀。眼盯着字,心想着事,心無二用,如何專心緻志?讀書雖不能急功近利,但也有大功大利,讀書增長知識,知識改造世界。沒有目的地讀書,是做無用功。閱讀與己有關、于事有益的書,事半而功倍。書海獵奇,文山尋芳,東翻翻西看看,稍看即逝,書囊如篩網,不是文盲也是書盲。

讀書須靜心。唐代羅隐有詩曰,“雞窗夜靜開書卷,魚檻春深展釣絲”,雞窗是指書房,夜靜實為心靜。懶人才讀書,讀書皆懶人,這個“懶”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看當下社會,熙熙攘攘,來來往往,少有勤快人讀書。腿勤,馬不停蹄走四方,沒有工夫讀書;手勤,到處拿不該拿的東西,到處應酬狐朋狗友,忙不過來;嘴勤,喋喋不休地說,狼吞虎咽地吃;腦勤,得工于算計、精于琢磨,耗盡了腦汁,哪裡還有心思讀書?體不勤,心方靜,才能“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才能高殿不居、酒筵不戀、财色不貪,燈紅酒綠一色清,管弦絲竹一聽無。陋室讀青經,殘燭閱青史,粗缯大布何妨,腹有詩書人自貴。見人錢多而不眼紅,見人升遷而不心跳,置身浮華地,心靜自然涼。懶于俗而勤于讀,方能專心。

讀書要用心。讀書與悟禅,沒有什麼兩樣。禅是無法言表的冥想境界,道可道,非常道。細細品來,戀戀翻去,遇到欲罷不忍的詞句,須屏氣研磨把玩。一氣呵成的篇章,需一目十行一氣讀完。有的文章字句如兵陣,勢如千鈞,氣吞萬裡如虎。有的文章深邃幽微,力透紙背,需氣沉丹田,摸索穴位,找準感覺。獨與古今賢達隔空對語,默然交流,纖塵無擾,有近似古刹梵音的意境。真有機會,在庭院深深鐘磬相聞、佛香缥渺恍惚意境中讀書,參透人生的精髓和智慧的紋理,才是真正的養氣。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橫掃千人軍,隻有用心體味才能養你的氣、壯你的勢。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但在掌中看,這是浩蕩之氣,更是壯觀之志。不用心,何以悟道,何以養心、養氣、養勢、養志。書者如是,讀者如是。

讀書如攬勝,播芳蕤之馥馥,發青條之森森,在金劃銀鈎橫平豎直中尋覓人生的峰巒和煙霞,在一詠三歎蕩氣回腸中咀嚼世事的況味和心得。生命不止,讀書不已,讓人的心靈在綠蔭中栖息、精神在陽光裡攀緣,那是蓬蒿燕雀不可企望的高度。

人在旅途,難免孤寂,一書在手,滿目皆友。舒逸或困頓,長亭更短亭,有書頁的輕扇,便有心靈的小憩。困倦時,自閉門戶抱書倚窗;煩悶時,書海淘金等候喜鵲唱枝頭。

何以解憂,唯有讀書。書讀多了,機緣也就來了,世間處處是渡口,人生時時有碼頭,何愁沒有詩和遠方。

至少,可以有書,可以讀書。有書,就有一切。

可以不逛商店,但不能不去書店。

讀書要讀好書,好書得自己買。沒錢的時候,勒緊褲腰帶去買書讀。等有了錢,卻先塞了牙縫,喂肥了腰,不讀書了。老舍說,牙好的時候,吃不上花生豆;現在有了花生豆,牙沒了。他說的是讀書人。

文章須千錘百煉,選書也要精挑細選。倘若在滿山滿海的文化垃圾中,千淘萬漉得到一好書,真有欣喜若狂之感。一本書,一個書名,書中的某句話,或者作者名、某幅插圖,像夜空閃電刻在腦幕,多少年都揮之不去。讀一部經典,勝讀百部庸作。

買書不等于讀書,也不一定都得讀完。随便翻翻,讓心靈的翅膀在某個春天的枝頭作短暫的小憩,未嘗不可。束之高閣,但時時記起,就像一幅畫,懸在高牆上,是一道風景。畫多了,便又是一幅風景。偶爾想起,抽出來,打開來,就像一羽羽栖鳥展着翅,撲撲地扇着你的心門。筆耕之時,難免才思枯竭,随手翻撥,靈感刹那間閃現在指尖。

讀書須得法,得法像悟道。荀子的勸學箴言是教學方法的經典名篇。蘇轼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意思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曾國藩說,“朱子言,為學譬如熬肉,先須用猛火煮,然後用慢火溫……如未沸之湯,遽用慢火溫之,将愈煮愈不熟矣”,意思是讀書要先通讀、後精讀,先集中精力猛攻一段,再把好的篇章細嚼慢咽,跟熬肉湯一個道理,先用大火猛煮,沸騰後再用文火久熬,才能營養豐富,味道無窮。

讀書必須過筆,是嶽麓書院的山訓。學子們須日講經書三起,日看《綱目》數頁,通曉時務實體,參讀古文詩賦,還得動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朱筆長握,圈圈點點,你的高深與睿智,全在這支筆上了。這“筆”,是試電筆,是探雷器,是pH試紙,是記錄儀,能留下你的心電圖;你用筆勾連出作者筆下的精髓,也就圈點了他們的智慧,聯通了你們的心靈。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人物,縱論秦始皇、孔夫子是非功過,評價商鞅、屈原、劉邦、項羽長短曲直,可謂筆底風雲急,紙上波瀾寬,胸中丘壑深。經典,描摹了曆史;閱讀,成就了偉人。

美文要反複讀,好書要經常看。圈點過後掩卷而思,精華凝練,脈絡分明。再長的書,都可以讀短;再短的書,都可以讀長。把書越讀越薄,千言萬語精煉成三言兩語,巨著椽筆濃縮成标題的那幾個字,這是一種境界;把書越讀越厚,舉一反三,疊床架屋,融進酸甜苦辣胡椒味精,山外青山樓外樓,這也是一種境界。從一本書讀出另外一本書,甚至讀出一個人來,這是更高的境界。這正是寫書人的追求。

寫書人也是讀書人,一本書殺青,作品算完成了一半,另一半等待讀者完成。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沒有讀者的用心,就發現不了作者的寸心。再著名的大家,也不過畫了一個平台,再給一副望遠鏡或者顯微鏡什麼的,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全憑讀者作為。一本讓地球人讀不懂的天書,不是好書。一本人人都讀得懂的書,也不是好書,似懂非懂才叫懂。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是讀與寫的關系;“讀萬卷行萬裡,酌一杯題一詩”,說的是知與行的關系;“不讀天下書,未遍天下路,不可妄下雌黃,”則把讀、行、言的關系扯清楚了。學須緻用,做到體用通達。讀書不用,是白讀。不讀而行,是盲動。照本宣科無新意,墨守成規無創意,是讀死書、死讀書;深陷書齋,不聞風聲雨聲,不理家事國事,或者離世千仞坐而論道,不經時濟世,那叫讀書無用。《論語》曰“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這兩句話論述了學習與進步的關系,其實,後半句所指遠比前半句高明許多,尤其在當今社會。不讀不行,不行不言,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讀有字之書,讀無字之書,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拜社會為師,拜人民為師,是讀書的真經、人生的真谛。

讀書是人類活動,更是文明活動。讀書的習慣與風氣,讀書的水準和精神,折射出一個民族、國家、社會的狀态和前景。國民的素質,決定國家的素質。

讀書的境界——在世界讀書日·中國全民閱讀大會之際的感想

孫婕婷 攝

珍視自己的經典,是文化自信;尊重他人的經典,是文化胸懷。以書為兵,擴張自己的文化,無異于文化強盜;以文為壑,畫地為牢,構築文明的堡壘,隻能導緻隔閡與沖突。一味崇洋媚外,奉一切舶來品為聖經,與出賣靈魂沒有什麼兩樣。開放包容,交流互鑒,讀世界的經典,享文明的碩果,在堅持自己中尊重别人,在維護多樣性中保持獨立性,這是明智的閱讀範兒、文化觀。

“男兒當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戎馬倥偬,鼓角铮鳴,翻身上馬殺敵,滾下馬鞍讀書,許多讀書人打天下、讀天下,修成一代文武儒将、人中豪傑。毛澤東終生手不釋卷,一手握雄兵貔貅百萬,一手著雄文經典無數,僅在延安窯洞的一方小桌上,便揮就激揚文字幾百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成為那一代人的志向。從延安窯洞的燈光、中南海的燈光,到梁家河窯洞油燈的微光,讀書成就了一個政黨,成就了一個大國。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正成為社會風尚。學習強國,成為一個時代的理念,一個民族方陣前進的方向。

書籍,是構築文明搖籃的基石。全民閱讀,是一種向上的姿态、通達的胸懷,是一個自信的國度認知世界的打開方式。

沒有任何力量,能夠打敗一個堅持讀書的民族。

監制:皮鈞終審:陳敏審校:劉曉 劉博文編輯:曹珊珊 tamako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