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僅在頭條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
近日,在筆者的老家,因對長子長孫的争議,居然引發了兩兄弟間的沖突。
事情緣由是這樣,一位老人去世了,大兒子的長子才6歲,二兒子的兒子已成年,于是兩兄弟為了孫子輩誰更應該主持參與某些儀式鬧的不可開交。
老大的意思是他的兒子才是長子長孫,理應有他的兒子主要參與某些儀式,比如摔瓦盆,打幡。
二兒子認為他的兒子已成年,年紀大,才是長子長孫,理應由他代表家族。
幸好族中一個年長輩分又高的有智慧,給兩兄弟耐心解說,才化解了危機。
老者以為,老大的兒子是長子長孫,本來長子長孫的概念就是長房兒子的第一個男丁。而老二的兒子年長,叫“長孫”。
長子長孫也好,長孫也好,隻有在封建社會的大戶人家才會有講究。比如以前的皇帝,一般會冊立長房為太子繼承皇位,長子長孫也享有更高的地位和尊從。
而在民間,大事面前,誰能扛事,誰才能獲得更高地位和尊重。
這兩兄弟間,本來老大是不怎麼扛事的,老人在世,也基本是老二一家照顧的多一些,但他不想丢了面子,非要和兄弟争長房長孫的概念,以求自己兒子享受家族地位,也能在葬禮上露臉,找回顔面。
經過老者的耐心勸解,兄弟二人才冷靜下來。老者說:
别以為長房長孫那麼好當,年僅六歲,安排你全程守靈,幹不幹?幹不幹得下來?參加儀式的時候,體力和智力到底跟不跟得上?
是以主要的事,還是讓成年的“長孫”去扛。守靈的時候,長房長孫先守一陣,要是受不了就去休息,由長孫接着守下去。
葬禮儀式的時候,牽涉到溝通了解的問題,就讓長孫去面對,長房長孫站在旁邊。
這樣安排過後,兩兄弟也服氣。結果長房長孫和長孫一同守靈通宵,主要由長孫面對各種儀式,長房長孫幾乎全程站在長孫身旁,出殡的時候,長孫禮讓長房長孫,讓其打幡,還是看的出來兩兄弟心無芥蒂,比較和睦,并沒有受父輩的影響。
葬禮後有幸和老者同桌小酌,老人家還給我們年輕一代講了更深奧的道理。
他說,面子不是要來的,是掙來的。長子長孫也好,長孫也好,就是個稱謂,在外人面前誰計較這些?誰能扛事,誰會人情世故,誰會處理人際關系,誰有實力,人家就認誰,不管你是不是長子長孫或者長孫。
他還說:如果真遇到了像這兩兄弟的情況,要學會換位思考,本着和睦團結的出發點去處理事情,切不要去争面子,強調長子長孫、長孫觀念,你擔負起自己該擔負的責任和義務就好。
一句話,長子要有長子的樣,長子長孫也要有樣,長孫同樣要有樣。大家都有樣,兄弟就會團結,就都會是明事理的人,就不會出現長房長孫、長孫争面子的事。
筆者深以為然。有些後人,責任和義務不盡,權利和地位他倒曉得争取,這樣的事在當今社會比比皆是!長子長孫、長孫之争,也會在很多家族都曾上演過,處理不好,就是家族沖突的開端,處理得到,家族團結,兄友弟恭!
不知道條友們怎麼看待這類問題?歡迎評論區留言。#傳統##長子長孫##長孫與别的孫子有什麼差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