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作者:心若沉浮安之若素

孫文會隆裕

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發行廣告

以下是68集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第51集中的一個片段。該劇編劇為盛和煜、張建偉,由張黎執導,且在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

點選播放按鈕觀看視訊

視訊加載中...

電視劇《走向共和》第51集片段

孫中山(馬少骅飾演)、隆裕太後(姜楠飾演)、溥儀(王培文飾演)、小德張(馬小甯飾演)

這段劇情中描述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文(孫中山)與清朝隆裕皇太後在紫禁城内的一次會面。然,此時的二人均已成為了“退位者”,正如劇中孫文所述:“您已是退位的皇太後,我是下野的前總統。” 有意思的是,當孫率先要以握手之禮與隆裕相見時,太後卻揮手推開,并還一句“你就不必跪了”予以拒之。這令孫中山略顯尴尬的瞬間,看起來似乎是隆裕‬對孫中山的一種“恩賜”或“特賞”,實意反映了這位曾經君臨天下的太後“人在民國屋檐下不得不低頭”的那種糾結之心緒。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孫文與隆裕

其實,劇中演繹的這段兒“孫文會隆裕”在曆史上從未發生過。據史料記載,孫中山曾三次進京,但卻從未踏進過紫禁城,更是與隆裕太後“未曾謀面”。

第一次(1894年7月-光緒二十年)

  此次進京之目的是尋找上書清廷中堂李鴻章之門徑。時,李鴻章為文華殿大學士(清朝内閣首輔)兼直隸總督。同孫中山一起進京還有友人陸皓東,二人上書的主要内容為提請改革的建議。李鴻章雖同意了孫中山申領出國考察護照的請求,但以軍務繁忙為由沒有出面,而委派幕僚羅豐祿接待。然,此次進京的結果,卻令二人非常失望,且将此次進京的結果表述為:目的“以窺清廷之虛實”,得出了“滿清政府之龌龊,更百倍于廣州”的結論。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李鴻章

時,孫中山28歲,隆裕皇後26歲。

第二次(1912年8月24日)

此次進京是袁世凱邀請孫中山共商國事。1912年2月12日,清廷頒布了《退位诏書》。2月13日,孫中山履行先前承諾,向南京臨時政府參議院提出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的咨文,并提名選舉袁世凱為繼任人。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舉行了盛大的就職典禮。4月1日,孫中山正式卸任。臨時政府北遷,南北統一初步告成,各黨派團體紛紛将總部遷往北京,北京成為民國初年各派政治勢力角逐鬥争的中心。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孫文與袁世凱

1912年8月24日,孫中山乘坐火車由天津抵達北京前門東車站。據《清宮辛亥革命檔案彙編》記載,孫中山在京期間,遊覽了頤和園、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和景山,且這些參觀要求均為孫主動提出。根據《清室優待條例》,這些地方仍歸遜清皇室所有。然,孫中山卻從未進入過紫禁城。

孫中山雖未與隆裕太後見面,但卻在9月11日親往後海北河沿醇親王府拜訪清廷原攝政王載沣(光緒皇帝的弟弟,宣統皇帝溥儀的父親),且二人在“寶翰堂”會晤。會談中,孫贊賞載沣在辛亥革命時期,代表清政府遜位,和平交出政權,并希望今後在五族共和的基礎上,共跻富強。會談後,孫中山面贈載沣親筆簽名相片一幀。當晚,載沣等一幹晚清貴胄在位于京城金魚胡同那家花園(今北京和平飯店)宴請孫中山一行。這次宴請也是載沣秉承隆裕皇太後旨意舉辦的,盡管隆裕本人并未參加。

時,孫中山46歲,隆裕皇太後44歲。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愛新覺羅·載沣

第三次(1924年12月31日)

此次進京是應直系将領馮玉祥之邀。1924年10月23日,正值第二次直奉大戰激戰之際,馮玉祥突然倒戈,發動了“北京政變”,囚禁了時任大總統曹锟,将自己的西北軍改稱為國民軍。得手後,即電請孫中山到京商談建國大計。然,當孫中山12月31日從天津抵達北京時,馮玉祥已下野隐居,勢力不再。皖系段祺瑞把持了北洋政府的實權,且拒絕了孫中山提出的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主張。奉系張作霖堅決反對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與張作霖和段祺瑞之間存在如此對立的觀點,意味着孫中山此次進京将無功而返。

更令人倍感悲催的是,孫中山一到北京便病倒了,且經協和醫院檢查确診為肝癌晚期,且已病入膏肓,無可救藥。1925年3月12日上午9時30分,壯志未酬的孫中山,病逝于北京鐵獅子胡同行轅,享年59歲。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孫中山病逝(1925年3月12日)

那位與孫中山“未曾謀面”的隆裕皇太後,卻早在孫中山第二次進京不久,便于1913年2月22日,在紫禁城内西六宮中的長春宮薨逝,享年45歲。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隆裕皇太後葬禮會場(1913年3月19日紫禁城太和殿内)

令已退位的宣統皇帝萬萬沒想到的是,1924年11月5日,發動“北京政變”的馮玉祥,将溥儀這位末代皇帝等一幹人驅逐出皇宮紫禁城。時,溥儀年僅18歲。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站在紫禁城後宮屋頂上溥儀(1924年)

倒是那位攝政王載沣,不僅看到了大清王朝的終結,也看到了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改朝換代”。慶幸的是載沣還是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他拒絕日本人勸降之要求,并怒斥兒子溥儀投靠日本人當了滿洲國的皇帝,盡管他醇王府的一切開支是由僞滿政府“内廷”撥付的。1951年2月3日,載沣在北京病故,享年68歲。解放後,載沣将其居住的醇王府交給人民政府。或許是當年他與孫文曾有過的那段“交集”,後來王府的一部分竟成了國母宋慶齡的居所。

觀影像,盡思量:孫文會隆裕,一段并不存在的曆史

醇親王府邸大門

*圖檔來自網絡,若有侵權争議将删除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