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正義的堅守與重塑 . 社會轉型期的文學責任 ——小說《鵝頭嶺》讀後

作者:雲蔔堂

作者 張仕文

正義的堅守與重塑 . 社會轉型期的文學責任 ——小說《鵝頭嶺》讀後

張仕文先生

說實話,我沒有資格在這裡談論這部規模宏大,叙事精巧,思想深刻,語言豐富,結構嚴謹的長篇巨著。以我的孤陋寡聞和有限的認知,對首長隻能頂禮膜拜高山仰止。

還是讓我先來引用一下兩位大家對書稿的評價吧。原總政宣傳部文藝局局長汪守德說:鵝頭嶺在寫作上能夠達到一般小說家達不到的境界,得益于數十年的生活所獲得的大量積累和儲備。如在曆史的演變,官場的奧秘,人心的溝壑,人物的語言等等,這一切都在其醞釀的過程中,如江河般奔湧而來,形成強烈的沖動與激情,又如發酵的老酒,亟待通過文字散發出歲月的濃香。展現在作品行文之中的,是直抵人心的獨特故事,是啟人心智的真知灼見,是令人口齒生香的斐然文采。

原解放軍文藝副主編殷實評論道:鵝頭嶺以一種罕見的寫實功力,突顯了解放軍自20世紀六十年代到本世紀初的一段發展曆程,塑造了投身其間的一衆人物形象。就文學記憶而言,這部作品對社會曆史内容的概括是完整的、準确的,對人性幽暗的探查和掃描是深刻的、清晰的,而在當代中國軍旅題材小說創作中,此作所顯示出的現實主義文學成就,也是前所未有的。隻有當作家的生活積累和藝術素養都十分豐厚且相得益彰時,噴湧而出的作品才會有這樣的沖擊力。

我十分贊同兩位專家的評價,他們站得高,看得準,一下就抓住問題的要害。

記得路遙有篇文章叫《早晨從中午開始》,意思是從撰寫一百多萬字的《平凡的世界》起,路遙的早晨是從中午開始的,因為他每天晚上奮筆疾書,經常通宵達旦,大多時候快天亮了才睡下,到了中午才起床吃飯。套用路遙這個書名,首長《創作從退休開始》。當然,退休前首長也創作,也發表了很多文章,但因為身居高位,受到很多制約,無法随心所欲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東西。正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位的時候隻能“順杆爬”,寫“官樣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否則就沒有向上看齊,就會“穿小鞋”。

正義的堅守與重塑 . 社會轉型期的文學責任 ——小說《鵝頭嶺》讀後

左為張仕文先生

退休後,首長沒有沉迷于山水之樂,一頭紮進文學的深海,憑着“一指禅”功夫,在手機上敲敲打打,每天以急行軍的速度向前推進,風雨無阻。短短幾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鵝頭嶺》60萬字的初稿。此外還有《天蒼蒼》《丹石魂》等幾部長篇相繼問世。

這樣的成績,誰也不敢相信是一個文學老年完成的。60萬字對會打字的年輕人來說都很吃力,何況是一個年逾古稀的、不會用電腦的老人。沒有對文學的虔誠,沒有一種社會使命感責任感是萬萬辦不到的。

完成初稿隻是萬裡長征走完第一步,更多繁瑣的工作還在後面。首長從善如流,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不斷增删打磨,到現在已經九易其稿,和初稿相比,已經“面目全非”。這種精品意識,值得我等後進之人學習。魯迅先生教導我們:“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醞釀就像十月懷胎,脫稿就如一朝分娩。對作者而言,作品就是自己的心頭肉,敝帚自珍,一個字都舍不得删,但首長非常“狠心”,對自己的文字敢于“割袍斷義”,該删就删,該改就改。

在這部小說中,塑造了三十多個性格獨特,經曆各異,職業不同的人物。首長濃墨重彩刻畫伍炳志的成長經曆,力求放大和還原伍炳志的人生路徑,進而讓大家看清看懂伍炳志從英雄模範到人生末路,從三觀正确到腐化堕落的蛻變軌迹。伍炳志這個人,先前思想純正,追求進步,多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成為時代的英雄。後來,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三觀發生扭曲,忘記了初心,路走偏了,走岔了,直到最後犯了罪。對主要人物伍炳志,首長沒有簡單臉譜化,模式化處理,而是從人性深處進行探微,從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剖析。

開始讀這部書稿時,我是有不同看法的,認為主要人物不能成為負面人物,更不應該讓這樣的人成為将軍。我們可以讓配角壞一點,主角一定要始終保持正能量。

事實證明是我膚淺了。社會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麼簡單。首長長期身居高位,任職經曆豐富,既在昆侖山脈戍過邊,又在巴山蜀水任過職。既在總部中樞機構出謀劃策,又在西南戰區統率千軍萬馬。可以說閱人無數,經曆飽滿,見過很多我們沒有見過的内幕,對部隊方方面面的情況比我們掌握得更多,看得更清楚。

安排伍炳志成為将軍,是有深層次考慮的,說明反腐的嚴峻性,社會的複雜性,無論社會上還是軍隊裡,兩面人還很多。表面上他們也周吳鄭王,表态比誰都革命,講忠心比誰都虔誠,但一在暗地裡,沒有陽光的地方,他們就原形畢露。好話說盡,壞事做絕。從這幾年的反腐成績單來看,既有政治局常委,又有軍委副主席,他們掌控着我們的國家,忽悠着人民。作為每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對這種行為都要敢于當頭棒喝,揭去他們的畫皮,撥下他們的僞裝,暴露他們的醜陋嘴臉。

文學是社會現實的反映,首長對一些社會問題和一些敏感問題敢于直接面對,以一種近乎殘忍的,赤裸裸的,負責任的态度進行刮骨似解剖,批判似揭露。盡管有風險,也不管不顧。艾青說“為什麼我的眼中飽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我相信,在揭開這些傷疤和惡瘡的時候,首長的内心一定是掙紮的,痛苦的,甚至是撕裂的,他也會像屈原那樣發出天問。但是,首長最終還是說服了自己,文學的社會責任,靈魂的鞭撻拷問,黨員的崇高使命,讓首長戰勝了自己。他站在一個更開闊,更遼遠的天際,戳破了豔若桃花的“膿瘡”,在歌舞升平的表象下振臂高呼,大聲呐喊。這些文字,無疑是現實社會的喻世明言,警世忠言,醒世恒言。确實,文學不能隻唱贊歌,也應該有批判,更要有揭露,文學批評也是促進社會進步的一股強大力量。

這部書稿,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有不同愛好和興趣的人,都可以在書中對應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們可以說他是文學,因為人物,事件,地點都是虛構的,但你又覺得這些事,這些人就在身邊,觸手可及。也可以說他是曆史學,因為從建國後開始寫起,把人民軍隊經曆的所有大事,要事都進行了描述。還可以說是哲學,環境學,文物學。書稿裡面對哲學有深入的涉獵,對地理環境也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述,看了之後你可以認為他就是昆侖山,就是秦嶺,就是峨眉山,就是我們的老營房。書中尤其對鵝頭玉圭,泥金心經等文物的研究,已經到了專業的水準。此外還涉獵到醫學,心理學,法學,舞蹈等方面的知識。語言的豐富多彩也是這部書稿的一大特色,書中常常會不經意間冒出令人拍案叫絕的金句,讓人不由自主脫口而出:真他媽帶勁!

正義的堅守與重塑 . 社會轉型期的文學責任 ——小說《鵝頭嶺》讀後

研讨會會場

我常常驚詫首長怎麼有這麼豐富的知識?前幾天在南社長朋友圈看到李幫祥寫的文章,終于解開了這個謎。在陽光明媚的初春,他們陪同首長到天府新區花園湖去踏青賞春,這無異于是新時代的蘭亭集,觀光車上,首長問導遊:湖面有多大?多深?湖裡養了什麼,水質怎麼得到保證?轉一圈多少公裡,這是什麼花?直問得年輕女導遊汗流浃背,支支吾吾。處處留心皆學問,首長的知識也是長期問出來的,走出來的,讀出來的,這也是不恥下問的最好诠釋吧。

見多才能識廣,厚積才能薄發。

老夫喜作黃昏頌,滿目青山夕照明。

最後,敬祝首長生日快樂,健康長壽,寫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