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4天、9.69億選民、1.2萬億盧比”,印度大選幾無懸念?

作者:南方周末
“44天、9.69億選民、1.2萬億盧比”,印度大選幾無懸念?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9日,印度泰米爾納德邦金奈,選民排隊投票。圖/視覺中國

在賄選醜聞陰影下,2024年4月19日,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印度,迎來史上最大規模的選舉。

與2019年大選相比,此次選舉登記選民人數創下曆史新高,達到9.69億,超過北美和歐盟人口總和。印度選舉委員會稱,僅登記投票的女性人數就增加了4000萬。

2024年印度大選将分7個階段進行,持續至6月1日。這場曆時44天的“馬拉松式”選舉,是印度近七十年來最漫長的大選。

盡管印度大選最終結果将于6月公布,但輿論普遍認為,印度人民黨(印人黨)勝選、莫迪三度出任總理幾乎毫無懸念。印度民調機構“益普索—印度快巴”(Ipsos IndiaBus)今年3月釋出的民調顯示,莫迪的支援率高達75%。

現年73歲的莫迪于2014年初登印度總理寶座,并于2019年連任。如果此番勝選,莫迪将成為繼開國總理尼赫魯之後,第二位連任三屆的總理。

“從印度國内的選情分析和民調結果來看,莫迪上司的印人黨占據絕對優勢,有很大幾率連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所長藍建學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但是,印度大選向來充滿變數,印人黨控制的一些民調也許未必能展現真正的民意。比如,2004年人民院選舉時,瓦傑帕伊上司的全國民主聯盟(NDA,以印人黨為核心)選前被普遍看好,選後卻意外被翻盤,丢掉了人民院多數地位。考慮到此次選舉拉得較長,前後持續一個多月,中間或許會有新的變數出現。”

兩大聯盟角逐

“2024年人民院選舉今天開始!我呼籲21個邦和聯邦直轄區102個選區的選民以創紀錄的人數投票。”2024年4月19日,印度總理莫迪在社交媒體發文,呼籲選民參與投票。

與此同時,包括北方邦、中央邦、泰米爾納德邦等在内的21個州和聯邦直轄區正式開啟第一個階段的選舉。一天之内,1.66億印度選民将在18.7萬個投票站參與投票,選出102名議員進入議會下院。

根據印度官方公布的選舉流程,後續選舉将分别于4月26日、5月7日、5月13日、5月20日、5月25日舉行,直至6月1日投票結束。

印度議會實行兩院制,包括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正在舉行的選舉是人民院、即議會下院選舉。

印度人民院有545個議席,2席由總統任命,其餘543席通過選舉産生,赢得多數席位(272席)的政黨或政黨聯盟有權組建内閣。多數黨領袖将出任總理。

印度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總人口超過14億。因為選民多、投票率高,印度大選向來被視為最複雜、最昂貴的選舉。

官方資料顯示,為迎接2024年大選,印度設立了逾一百萬個投票站,投入550萬個電子投票器。大選前後,共有1500萬名選舉從業人員協助完成選舉任務。印度選舉委員會稱,這是“世界上人力和物力投入規模最大的選舉動員行動”。

路透社在報道中指出,為了確定龐大的選民群體能夠參與投票,一些選舉從業人員不得不翻山越嶺,深入暴力叛亂分裂的地區。

“44天、9.69億選民、1.2萬億盧比”,印度大選幾無懸念?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8日,印度西孟加拉邦阿利普杜爾地區,搬運工、投票官員和安全人員徒步前往一個偏遠的村莊,建立投票站。圖/視覺中國

據估計,印度2024年大選的成本高達約1.2萬億盧比(約合人民币1042億元),幾乎相當于2019年選舉支出的兩倍。

“印度人民院選舉和地方選舉分開進行,各個地方邦有自己的選舉時間,這也導緻印度選舉十分耗費金錢和精力。”藍建學說,“莫迪曾提議把邦選和國選合并成為一場選舉,但合并事宜已被決定留到本次大選之後再做考慮。”

盡管選舉周期漫長、流程複雜,但在分析人士看來,印度大選的結果應該不會有太大意外。

印度實行多黨制,約有2660個注冊政黨。盡管此次參加選舉的政黨多達2400個,但角逐将主要在印人黨主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和印度國民大會黨(國大黨)牽頭的“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INDIA)之間展開。

國大黨曾是印度最有影響力的家族政黨之一,長期處于執政地位。2014年大選期間,國大黨慘敗,喪失執政權,印人黨領袖莫迪出任印度總理。2019年,國大黨再度敗北。

為了阻止莫迪連任,2023年7月,國大黨牽頭二十多個政黨組建“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試圖與印人黨角力。

藍建學認為,盡管國大黨想要抱團抗衡印人黨,但其牽頭的聯盟恐怕很難真正對莫迪陣營構成實質性的挑戰。

“‘印度國家發展包容性聯盟’包括26個政黨,看似聲勢浩大,但卻一盤散沙,内鬥嚴重,很難形成合力。此外,國大黨目前僅在全國三個邦單獨執政、在兩個邦聯合執政,從中央到地方的影響力均比較弱。”藍建學說。

莫迪的底氣

眼下,印度大選剛剛拉開帷幕,但莫迪似乎已經做好了“梅開三度”的準備。

早在大選開始兩個月之前,莫迪就曾在議會演講中放出豪言,印人黨要在大選中單獨奪得370個人民院席位。如果加上盟友的席位數,印人黨上司的“全國民主聯盟”有望至少拿下400席。

“如果印人黨确實能做到其大肆宣傳的單黨斬獲370席,意味着它已跨越修憲所需的三分之二門檻,将為莫迪推進所謂‘四個一工程’(一個民族國家、一場選舉、一種語言、一種宗教)的政治理想掃除障礙。”藍建學分析。

不過藍建學坦言,莫迪想要取得壓倒性優勢并不是一件易事。

其一,印人黨在拉賈斯坦邦、中央邦、恰蒂斯加爾邦等“印地語心髒地帶”非常受歡迎,但印度較為發達富裕的南部主要大邦對“印度教至上”、國家權力資源過分集中在北印度的情形早就十分不滿。印人黨及其NDA聯盟能否如願拿下400多票,還要看印度南部地區選民屆時如何投票,變數還是不少。

其二,印人黨并非“鐵闆一塊”,内部争權奪利政治遊戲也暗流湧動,掌管印人黨意識形态、以“國民志願服務團”(RSS)為首的宗教派和輸送選戰經費的财團組織之間存在不少沖突。

“不過,總體上來說,這些變數恐怕無法動搖莫迪陣營的競選優勢。”藍建學說。

而反觀印人黨内部,則顯得躊躇滿志。2024年3月18日,人民院選舉日程公布第二天,莫迪就迫不及待召集内閣會議,為選舉結束後的新政府制定百日計劃和未來五年發展路線圖。

“這是莫迪的選舉政策,一方面顯示了他的雄心壯志,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機在勢頭上壓過反對黨,争取更多選民的支援。”深圳大學區域國别與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戴永紅向南方周末記者分析。

“44天、9.69億選民、1.2萬億盧比”,印度大選幾無懸念?

當地時間2024年4月12日,印度道薩,在印度大選之前,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在路演中做手勢。圖/視覺中國

但在選舉政策之外,手握執政大權的莫迪擁有多重優勢。

2014年莫迪初次當選時,印度GDP總量為2.04萬億美元,排名全球第十。莫迪掌權十年後,印度已躍居世界第五大經濟體,GDP平均年增長率為5.98%。

“莫迪前兩屆任期實作了國内政治穩定和經濟快速增長,而且在外交方面通過積極開展多邊合作,提升了國際聲望。尤其是在俄烏沖突後,印度在美西方及俄羅斯之間左右逢源,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進一步彰顯。這一切都有利于印人黨繼續執政。”戴永紅分析。

“民調顯示,印度群眾對于過去十年莫迪政府的經濟和外交成果普遍比較滿意。”藍建學進一步指出,“除了‘亮眼’政績之外,莫迪所在的印人黨的執政資源優勢、組織動員能力也是其被普遍看好的重要原因。”

“連續執政十年的莫迪,可以充分借助自身的執政資源,通過發放福利以及優惠政策傾斜等方式,最大限度籠絡印度選民支援。此外,印人黨自身擁有約1.8億名黨員,其母體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遍布印度各個地區,特别善于走街串巷登門拉票,力求‘每票必争、每票必搶’。”藍建學解釋說。

内外挑戰

2024年4月14日,印度大選前5天,印人黨在新德裡總部公布了名為“莫迪的承諾”的競選宣言。

莫迪用大量篇幅回溯了過去十年的執政成果,并向印度群眾描述了未來印度的美好願景——“印度将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2030年将印度打造為全球制造業中心”。他承諾,在宣布選舉結果後,将立即啟動宣言的實施工作,把重點放在加強國家安全、社會經濟發展和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上。

自2014年問鼎總理寶座以來,莫迪及其帶領的印人黨已執政十年。在此期間,印度經濟先後超越俄羅斯、英國、法國,成功跻身第五大經濟體。而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之際,印度經濟卻實作逆勢起飛。

印度統計部公布的資料顯示,該國2023年GDP同比增長8.4%,遠高于市場預期的6.6%。“這一增速顯示了印度的經濟實力和潛力。”莫迪興奮地說。

在戴永紅看來,莫迪的執政成果與十年前國大黨打下的良好底子密不可分。遠在莫迪出任總理之前,在以國大黨為首的印度聯合進步聯盟上司下,印度經濟平均年增長率就達到了7.74%,“莫迪實際上繼承了國大黨留下的政治遺産。”

然而,繁榮的經濟資料,卻難以掩蓋印度發展的種種隐患。

“莫迪宣傳的‘亮眼經濟資料’和群眾獲得感之間存在落差。”藍建學指出,“表面上看,印度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但高失業率、通貨膨脹以及債務高企、農民生計舉步維艱等諸多問題,也一直困擾着印度。”

2023年,印度“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開展的一項民調顯示,近42%的印度人認為自己的經濟狀況沒有任何改變,22%的人認為狀況反而惡化了。此外,約有29%的與調查者表示,失業問題是目前印度面臨的最大挑戰,其次是貧困和物價上漲。

“印度每年要為近1200萬新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我們必須大規模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印度前駐華大使阿肖克·康特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專訪時表示。

其實早在2014年莫迪上台時,就提出了“印度制造”計劃,試圖在打造制造業強國的同時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然而,從2015年至2022年,制造業占印度GDP比重已經從16%下降到13%。

“印度落後的基礎設施和工業化水準是‘印度制造’的重要阻礙。即使美西方把産業鍊和供應鍊轉移到印度,印度能不能承接還是一個問題。”戴永紅指出。

而在社會層面,随着印度教民族主義擴張,印度國内的宗教沖突正在不斷惡化。美國《時代》周刊指出,自莫迪當選總理以來,印度國内針對穆斯林教徒的恐吓變得更加普遍。

與此同時,印度政府與錫克教徒之間的沖突呈現溢出效應,在國際上越鬧越大。

錫克教是世界第五大宗教,占印度總人口約2%。1947年印巴分治後,激進的錫克教徒掀起“卡利斯坦運動”,試圖在印度旁遮普地區建立一個名為“卡利斯坦”的錫克教主權國家,實作高度自治。

但在印度政府打擊之下,錫克教的活動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卡利斯坦運動”在印度國内跌入低潮,卻在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等海外地區再次擡頭,公投和抗議活動頻發。

藍建學認為,“卡利斯坦運動”國際化本質上就是印國内族群沖突向海外擴散的展現。

2023年9月,錫克教領袖尼賈爾在加拿大遭槍殺,加拿大指控暗殺事件與印度政府特工有關。随後,印加兩國爆發外交争端,雙方互相驅逐進階外交官并叫停貿易談判。

兩個月後,美國紐約市聯邦檢方就一起在美國境内針對錫克教領袖暗殺未遂案提起公訴,美方認定一名印度官員為主謀。多家外媒分析,這或将影響美國政府乃至其盟友拉攏印度的努力。

“莫迪治下的印度在國際上左右逢源,頗受俄羅斯、美國以及歐洲追捧。印度正是吃準這一點,才敢不斷将國内針對錫克教徒的極端做法,盲目轉向海外。”戴永紅補充說,“如果印度長期處于這種自信心爆棚的狀态,很可能會面臨‘驕兵必失’的局面。”

藍建學分析指出,2024年印度人民院選舉絕非一場普通意義上的例行大選,“這次選舉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未來至少5-10年内印度社會思潮的發展方向、對内對外政策的價值取向和總體基調,也攸關印度這一全球第一人口大國能否持續保持穩定、處理好同世界各國尤其周邊鄰國的關系。”

​南方周末記者 王航

責編 姚憶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