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作者:松國際

俄國的曆史總是與擴張緊密相連,你知道背後的原因嗎?從16世紀到19世紀,俄國的農業制度幾乎沒有變化,可它的領土卻在持續擴大。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在16世紀,俄國的農業面貌呈現出一種非常原始的模式,使用的主要農具是“索哈”,一種比普通犁輕便得多的早期農具。

這種犁操作簡便,可效率遠不能滿足大規模農業生産的需求。俄國的主要作物是黑麥,這種作物适應力強,能在貧瘠的土壤上生長,但産量是衆多谷類作物中最低的。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由于農業生産效率低下,俄國的土地政策和社會結構也呈現出獨特的特征。在這個時期,俄國采用的是三段式輪作制,這意味着要将土地分為三部分,其中一部分每年需要休耕以恢複土壤肥力。

這種農業系統在英國早在中世紀末期就已被放棄,在俄國由于缺乏更有效的農業技術和改革的動力,這一制度被保留了下來。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進入17世紀,俄國的擴張速度無人能及。從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末,莫斯科平均每年獲得約3.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1600年時,莫斯科公國的面積已經相當于歐洲其他地區的總和。在17世紀上半葉,俄國更是完成了對西伯利亞的征服,獲得的領土面積是歐洲的兩倍。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領土迅速擴張,但俄國的内部結構和土地政策卻顯示出一種特殊的模式。與西方不同,俄國沒有形成一個以契約為基礎的封建制度。

從莫斯科公國到沙皇時代,土地所有權沒有明确歸屬于個人,是屬于國家即大公或沙皇所有。這種制度使得俄國的土地無法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資産,隻是作為維持基本生計的手段。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這樣的政治和土地制度直接影響了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在俄國,農民經常處于貧困狀态,他們的生活隻能依賴于自己能夠耕種的土地,這些土地往往又是品質較差的。

在這種情況下,農民沒有太多改變命運的機會,他們的主要出路隻能是放棄農業,嘗試成為商人或工匠,或是進入官僚體系。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這種依賴土地的生活方式沒有為俄國帶來長期的穩定和繁榮。土地的過度開發和農業的低效率,使俄國土地廣闊的同時際産出卻遠不如廣闊的領土。

俄國的政治制度也讓國家的管理效率極低。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機制,腐敗和效率低下成為常态。這種情況在俄國的曆史上一再出現,成為阻礙其現代化程序的重要因素。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在18世紀,俄國的擴張政策繼續強化。彼得大帝時期,俄國進行了大規模的西化改革,試圖将西方的技術和管理方式引入俄國,以提升國家整體的競争力。

在進行了廣泛的改革之後,俄國的基本土地制度和社會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農民依然是國家體制的底層,土地依然是國家的控制對象,沒有成為俄國經濟發展的動力。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19世紀,俄國的農業仍停留在相對原始的階段。盡管引入了一些新的農業技術和作物,但這些改變沒有從根本上提升俄國的農業生産效率。

這個時候俄國的擴張政策也達到了新的高峰,尤其是在亞洲地區的擴張。這一時期,俄國在中亞地區的勢力迅速擴大,控制範圍從西伯利亞擴充到了中亞的大片地區。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在這個過程中,俄國的領土擴張不隻是為了擷取更多的資源和土地,還是為了保護其巨大的領土不受外來侵犯。

根據曆史學家的分析,俄國的擴張政策背後,有着深層的安全考慮。隻有不斷擴充其邊界,俄國才能在其龐大的領土上維持穩定,保護自身免受外部威脅。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這種以土地和擴張為核心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確定了俄國的安全,但也使俄國陷入了一個難以自拔的困境。

因為過度的擴張和對土地的依賴,俄國沒能有效的發展其工業和現代經濟體系。這直接導緻了俄國在面對工業化迅速發展的歐洲國家時,逐漸顯露出其發展的滞後性。

俄國為何無法走向文明:無契約精神與私産概念,僅有擴張思維

盡管有着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領土,俄國的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體制沒能有效利用這些優勢,導緻它在進入現代化社會的道路上步履維艱。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俄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以及後來的蘇聯時,都反映出了結構性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