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作者:不吃糖糖的球球aa

香港是什麼樣的?

是高聳入雲的大樓間穿梭着步履匆匆的行人,是維港碧海藍天相映下來來往往的船隻,還是《重慶森林》《無間道》等經典影片在記憶中留下的瞬時光影。

西九龍車站每日吞吐着巨量的人潮,這裡是許多遊客探索香港的起點。從廣州出發乘坐最快一班高鐵,到西九龍的時間不足一小時,而從深圳福田到此地僅需14分鐘。抵港的遊客在此集散,迫不及待跨海擁抱對岸的繁華。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從香港維多利亞港遠望坐落于西九文化區的M+大樓。圖/M+博物館

和大部分步履匆匆的遊客一樣,我們總是在把西九龍僅僅看作交通樞紐的慣性下,不經意間忽略了西九文化區豐富的文化、藝術展覽,和怡人的海濱風光。

風景宜人的濱海地帶,坐落着亞洲首座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博物館。在文化藝術領域,它是全球最大的現當代視覺藝術博物館之一;而對于遊客們來說,M+博物館還有更多值得細細探索的打開方式。

維港最美的博物館,非它莫屬

華燈初上時,無論是從中環、上環還是太平山頂向遠處眺望,都能被高樓林立間的一抹亮色吸引,看似巨型“LED”屏的建築,其實是一座屹立于九龍半島南端的視覺文化博物館。

從西九龍車站步行出發,約半刻鐘即可到達這座建築腳下。M+博物館由赫爾佐格與德梅隆聯同TFP Farrells、奧雅納設計,橫向的基座平台和外形修長的縱向大樓組成的倒T形建築,同時滿足了下層展覽、上層辦公的空間需求。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M+大樓外觀 圖/M+博物館

“建築的設計不僅能回應四周的環境,更要與之相輔相成……”設計師赫爾佐格與德梅隆就此達成一緻。建築整體工業風的外觀和臨海幕牆無不昭示着博物館視覺、先鋒的一面,與對岸的現代化城市風景遙相呼應。

而當遊覽者走進這幢建築,又能看到許多傳統且具有人情味兒的細節設計。在博物館門口,一叢整齊排列的半透明吊燈率先引起了我們的注意。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M+博物館門口的巨型吊燈。這裡也是許多年輕人來此博物館打卡拍照的第一站。圖/小紅書@黃三十

乍一看如傳統鬥笠般的大吊燈,實則參考了自上個世紀末延續下來的燈具設計,是對香港各個街市标配的紅色塑膠燈的更現代化的設計改造。極具香港特色的燈具無聲地緻敬着本土文化,也與流逝的歲月遙相呼應。

如果說,燈具代表着香港市井煙熏火燎的熱鬧,那麼如墨竹般的陶瓦材質牆飾則代表着傳統中華文化中幽邃、深厚的一面。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M+博物館的外牆。它們既是小鳥的栖所,也是古今交融的展現。圖/小紅書@kk photograph

M+大樓借鑒了中國傳統屋頂使用的釉面瓷磚,平台上,柱形管狀的陶瓦保護層覆寫了地下大堂部分的牆壁、立柱,以及大樓幕牆的窗戶等,在柔化了工業風建築的同時,完美呈現出中西文化珠聯璧合的一面。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M+博物館内镂空設計,晴天會有陽光照進來,充滿建築線條感。圖/小紅書@黃三十

進入館内,冷硬的工業風搖身一變,呈現了另一種更閑适、溫暖的形态。采光極佳的建築内部,陽光透過玻璃随意潑灑出不規則的光影色塊。銜接空間的旋轉樓梯沐浴着柔和的日光,即使空間縱深,參觀者也不會産生壓抑感。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陽光是最天然的濾鏡,許多年輕人在館内迎着陽光打卡拍照。圖/志武

竹木材料在空間裡的應用随處可見。竹木制成的長凳、立柱隔欄、儲物櫃以及竹皮裝飾的地面、牆面,木質的地闆、旋轉樓梯踏闆等,結合隔欄外的碧海藍天,令人仿佛進入了一艘即将駛入藝術瀚海的航船。

M+博物館内17,000平方米的展覽空間,被分割成了33個展廳、3個戲院、多媒體中心、學舍以及可以飽覽維多利亞港景色的天台花園。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可供人休憩的天台花園,是飽覽維多利亞港日落的絕佳地點。圖/M+博物館

這座博物館不僅是現代視覺藝術文化的殿堂,也是灣區潮流青年的打卡地。一日的逛展結束後,正好能登上天台花園,飽覽維多利亞港的落日餘晖。

高大的太平山和遠處的島嶼構成海天一色的幕布,船隻的點綴下,海港城和對岸的香港摩天輪、文華東方酒店等地标性建築在潑灑着金光的畫幅中漸次呈現,共同勾勒出維港最美的風景。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在博物館裡,迎接藝術的暴擊

對于所有想要沉浸式欣賞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的朋友來說,M+博物館絕對不容錯過。如果想仔細了解不同的展覽,最好專門為它準備一整天的遊覽時間,原因無它,實在是内容過于豐富。

在文化生活異彩紛呈的國際大都市,一座博物館應當具有什麼特質?當公衆擁有一座公共展覽空間的同時,能夠以它為媒體,擁抱更多嗎?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M+博物館裡帶着相機、筆記本來觀展的遊覽者。圖/志武

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主策展人橫山育子(Ikko Yokoyama),在駐足香港前,曾輾轉于世界的各個角落,對于文化交融有着深刻的體會和思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她曾表示:“人類的創造與思想是互相聯結的,是以其重點不在于頌揚個體的獨一性,而是普世的知識與文化共享。”

是以我們能在博物館内看到許多橫貫大洲大洋,跨越百年曆史對話的展覽和作品。作為一座視覺系博物館,展廳裡不僅有傳統美術分類下的畫作、雕塑,還有許多建築設計、工業設計和調動五感的裝置藝術。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正在展出的“物件·空間·互動”展覽,展示了過去70年來在亞洲制造或受其影響的500多件家具、建築、平面藝術和其他設計作品。圖/M+博物館

目前正在一層展廳展出的,是由M+與法國國家圖書館合辦的“香港賽馬會呈現系列:黑白──攝影叙事”展覽。這不僅是M+博物館首個以攝影為主題的特别展覽,也是2024年法國五月藝術節的開幕節目。

香港街頭身着旗袍的佳麗、午夜寂寥的巴黎街頭、波光粼粼的山水風景、零散幾枝的枯塘殘荷……1950至1960年間,雖然彩色印相技術大行其道,但是堅持黑白攝影的人為後人留下了時代的光影。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黑白──攝影叙事”展覽(向右滑動檢視)圖/小紅書@橙小雨

這個大型專題展覽展出了超過170位國際知名攝影師的作品,其中不乏首次大規模在亞洲公開展出的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攝影藏品。跨越了近一個世紀的黑白影像所散發的曆史,不僅喚起了我們的懷舊之情,還有對現實的感覺。

從黑白光影跨越到明媚的彩色世界,隻需要拾階而上。二樓展廳正在展覽的“叆嘔:虹 虹 虹”主題展覽,聚焦于日本“彩虹藝術家”叆嘔1950年代初至2000年代的創作。

這是一間被彩虹包圍的展廳,房間中央傾瀉而下的垂虹畫布極其明麗,僅僅是步入其中,就讓人不由得心生愉悅。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叆嘔:虹 虹 虹”展覽(向右滑動檢視) 圖/M+博物館

能創作出給所有人帶來快樂的作品,源于叆嘔在藝術創作過程中抱持着普世心理,他堅信藝術應盡可能普及大衆。如此反精英主義的思想讓叆嘔創作出招牌彩虹圖案,并于過去六十年呈現在無數畫布、雕塑和環境創作之中。(另:展期截至5月5日,抓緊五一假期的末班車!)

同在二層的“M+希克藏品:别傳”展覽首先呈現的就是動态的作品《老人院》,十三位仿真老人坐在緩慢行駛的輪椅上,時不時如坐碰碰車般相撞。這種荒誕怪異的場景反映出藝術家對世界秩序的思考。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在參觀者的環繞和注視下,坐在輪椅上的老人緩慢碰撞後又分開。圖/阿祯

在展覽中,我們還能看到許多熟悉的千禧年前後的影像記錄乃至日常用品,而社會的巨大轉變則在生活的蛛絲馬迹中拼湊而出。

“M+希克藏品:别傳”以視覺方式探讨1990年代至今中國當代藝術的風格和實踐,關注在中國20世紀90年代急速轉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藝術家對文化身份的思考及對新時代的困惑。

如果說希克藏品展用不同的藝術呈現形式,解構了社會發展;那麼“山鳴水應”展覽除了撫慰我們浮躁的心靈,還帶來了更多關于人與自然的思索。在後工業時代愈發走向虛拟的世界中,山水與人類的聯系也愈加複雜。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山鳴水應”展覽 圖/M+博物館

當我們穿梭于不同展廳,最大的感受就是豐富。這種豐富不僅源于展覽的數量,還在于遊覽者一刻不停地觀賞、思索和感悟。

“白夜”的主理人談競曾将空間比作盒子,它可以容納萬物,也可以極其空洞。在世界的變化、時間的流逝的過程中,人們的新知不斷誕生。而一座公共空間能做的,不僅僅是填滿盒子這麼簡單.

全港最chill的博物館,我提名它

進入一座“叢林式”博物館,是種什麼體驗?

遊覽途中,一位同僚忽然發出了“這裡很适合約會”的感歎。對于年輕人來說,在博物館裡看看展覽、拍拍照,悠然度過一天,不失為洗去一身班味的絕佳方式。

而M+博物館恰恰就有這樣神奇的魔力。落地玻璃讓館内采光通透,被分割的展館又能恰到好處地激發遊覽者的探索欲。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M+博物館内景。透過木質隔欄可以看到維港的海景。圖/桑榆

和所有“脆皮青年”一樣,在興緻勃勃地遊覽過兩三個展廳後,我們已體力不支。想要遨遊在藝術的海洋中,恰到好處的休息十分必要。

對于想要不疾不徐在館内度過一整天的遊覽者來說,公共休息設施宛如續命神器。在館内,随處可見的座椅、互動區域讓我們在日行數萬步中獲得喘息。

展廳中被分割的小空間和可以坐下欣賞作品的區域既開放又私密,“叢林感”也讓人從驅動向前的觀展路線中獲得難得的松弛。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M+博物館内的大台階是開放式的休息空間,同時可以欣賞每日播放的短片。圖/M+博物館

館内的多媒體中心和大台階,既是休息空間,也讓遊覽者以另一種方式擁抱藝術:身處多媒體中心你可以免費随意點播藝術作品,選擇大台階則能讓你和朋友坐在一起觀看、讨論公共播放的藝術短片。

像這樣可以容納多人休息的大台階,不僅存在于館内,館外正對維港的台階更讓人流連。當我們在遊覽過程中,想要短暫地從藝術作品中抽離,坐在台階上,吹着海風,聽着不遠處駛離的船隻汽笛轟鳴,大腦也随之放空。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M+博物館外的台階上,坐着休息的遊覽者。圖/桑榆

對于普通人來說,可以擁抱藝術,也可以單純想要在人潮洶湧的城市中,找到一座“精神避難所”虛度一天的光陰,這既是人性化的自由選擇,也是城市公共客廳存在的意義。所幸的是,M+恰恰能夠滿足以上兩種需求。

甚至豐富的文創還能夠精準擊中年輕人的心。事實證明,越來越多的年輕遊客已經逐漸抛棄旅遊景點千篇一律的紀念品,博物館、藝術館等場所獨特的文創周邊,成為大家準備伴手禮的心頭好。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M+商店中不乏展覽限定的周邊和文創商品,這裡也是許多年輕人離開博物館前的最後一站。圖/小紅書@AmandaHK

譬如M+商店與Zaha Hadid Design全新的合作項目,以餐具、琺琅胸針、T恤、背包等日常用品為載體,将傳奇建築師紮哈·哈迪德的“人造地質學”的概念帶入了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1983年,建築師紮哈·哈迪德憑借該方案在國際上大受矚目。建築方案複雜破碎的形态,呈現出哈迪德形容的“人造地質學”——這個未有現世的建築地标設計看似在香港的擁堵和緊張之上翺翔和漂浮,挑戰重力。圖/M+博物館

一日遊覽結束,夕陽斜照,博物館外的大草地上不知不覺間“長”滿了休憩、拍照的遊客,和遛狗、辦公的本地人,面向維港的大台階上也三五成群坐着聊天的人。和印象中香港忙碌的生活不同,這裡的自由和惬意感仿佛吹向維港的海風。

香港最适合看日落的地方,找到了

△夕陽下的M+博物館。閉館後館内空空蕩蕩,館外的空地才開始熱鬧起來。圖/桑榆

此時你會感覺這座建築不隻是一座博物館,而是一座會呼吸的、能讓人徹底放松的城市公共空間。旅行的意義,大概是在生活的縫隙中找到可支配的自由,并盡可能地在最适合的時間、地點享受它。

#頭條創作挑戰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