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作者:曆史雲霧

順治二年六月,多铎順着長江攻滅了南明的弘光政權,多爾衮以為天下就此平定,便迫不及待地召開了一場會議。在這場慶功會上,多爾衮當着代善、濟爾哈朗等人的面前,對兩白旗的一統天下之功大肆吹噓,随後又話鋒一轉,批判起了皇太極拒入中原的妥協政策。皇太極難道真如多爾衮所言對明朝萬般妥協嗎?他那八年鐵血改革真的就被世人遺忘了嗎?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皇太極

圍點打援的開創者,皇太極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天命十一年(1626)正月,努爾哈赤在得知孫承宗被明廷罷免後,便率領八旗騎兵渡過遼河,奇襲山海關一線的甯遠城。但在攻占城池的過程中,他不幸被袁崇煥安置的紅衣大炮擊傷,不久後因傷勢發作而猝死。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作為努爾哈赤的繼位者,皇太極始終對甯遠之戰的失敗耿耿于懷,畢竟這是後金面對明軍的首次慘敗。在痛定思痛後,皇太極特意召開議政會,對努爾哈赤時期的攻城戰術進行批判。首先,八旗之是以在堅戰中無所不克,乃是依靠強大的野外作戰能力,即通過誘敵出城在野戰中殲滅對手,導緻城内兵力空虛而趁勢攻陷。

這種套路偶爾使用還好,一旦視作固定戰術,很快就會露出破綻。袁崇煥明顯是洞悉到了這一點,為了避免與八旗騎兵直接碰撞,便将所有駐軍與西洋大炮撤入城中,這就使士兵可以憑借城牆保護從容操作火器,提高殺傷效果。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八旗重騎兵

相比之下,八旗引以為傲的弓矢,完全無法射入巍然屹立的高牆當中,騎兵的近戰沖砍優勢更是無從發揮,隻能承受明軍居高臨下的炮火攻擊,最終遭緻慘敗。

皇太極在陳述完八旗的作戰劣勢後,面向衆位貝勒征求意見,多爾衮與濟爾哈朗一緻認為,若想攻陷明軍城池,可先利用打大炮轟擊城池,再建造雲梯強攻。

采用強攻雖能一鼓作氣攻破城池,但卻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對于擁有200萬人口的後金而言完全得不償失。為此,皇太極力排衆議,決意颠覆現有的軍事戰術,推出圍點打援的宏觀戰略。

天聰五年(1631),祖大壽率領八萬援軍進駐大淩河,皇太極也禦駕親征,舉全國兵力來戰,這場戰争将直接決定兩朝國運。然而,就在事關生死存亡之際,皇太極卻敢拿國運作賭注,來實踐他的圍點打援戰術。

攻城恐士卒被傷,不若掘壕築牆以困之。彼兵若出,我則與戰,外援若至,我則迎擊。《清太宗實錄》

按照皇太極訓示,八旗将士環城挖了四道壕溝,并築起一丈多高的牆,将大淩河城圍得水洩不通,其後又利用清軍騎兵高速機動能力,繞至對方背後,切斷補給線。如此一來,明軍在喪失糧草供應的前提下,又不能尋求突圍作戰,一旦嘗試突圍,便會被清軍騎兵迅速圍殲。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挖壕溝圍城

與此同時,皇太極趁着城内守軍深陷饑餓,又派遣漢軍八旗開動紅衣大炮,朝着大淩河城池猛烈轟擊。此舉雖然不能徹底摧毀城牆,但卻能在精神上瓦解對方的抵抗心理。

果不其然,在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折磨下,明軍内部出現了自相殘殺、同類相食的可怕場景,而明朝派出的援軍根本無法突破包圍,被局限在連成一線的壕溝之外。面對這進退兩難的處境,祖大壽擔憂部隊發生嘩變,就隻好應了皇太極的和談條件,向大清遞交降書,這一舉動不僅讓明朝喪失了重要的交通樞紐,還使皇太極的圍點打援戰術名震天下,就連老對手吳三桂都驚呼:

裹糧載炮,采木蓋房,計圖久住,此二十年從未經見之舉。《中國明朝檔案總彙》

得益于皇太極英明的軍事改革,八旗從一個隻知強攻,不知防守的雜牌軍隊,成長為攻守兼備的王者之師,這不僅讓皇太極在八旗中樹立了絕對威信,還為大清蕩滌中原、一統天下奠定了戰事基礎。

全面漢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

公元1615年,後金憑借薩爾浒之戰的勝利,從明朝手中奪走了遼東控制權,八旗軍隊開始大批入駐該地區。努爾哈赤希望借助遼東優越的農業條件,來鼓勵漢民生産,進而為後金征服中原提供儲備。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清太祖努爾哈赤

可八旗早已習慣了掠奪式經濟,哪能領會到農業生産帶來的益處,是以每到一地,不僅将土地牲畜席卷一空,還強搶漢民為奴。這種野蠻的軍事掠奪無異掀起漢民的激烈反抗,一時間湧向山海關内的群眾不計其數,遼東地區的人口随之銳減。

努爾哈赤為了阻止人口外流加劇,便制定了嚴厲的逃人法,針對逃跑的群眾施以殘酷極刑,以至于造成社會動蕩不安。至皇太極繼位時,國内米糧已經漲到8兩一鬥,民間饑俘遍野,百姓易子相食。

皇太極清醒地認識到,若想解決嚴重的社會問題,就必須抛棄滿洲奴隸制殘餘,大力推行農業生産以發展封建經濟。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為此,皇太極先是剝奪了八旗貴族的圈地利益,其後又下令滿漢分居,将漢民統一編入戶口,并從中挑選漢官治理。與此同時,為了彌補後金人力資源不足的缺陷,又在遼東推行滿漢一體政策,凡有漢民歸降,皆統一配置設定土地、房屋,這就将努爾哈赤時期流失的人口補了回來。

爾等得乘所有之馬,得用所畜之牲,妻子得免為,擇映地而耕之,米谷得以自給。至于民人,皆吾赤子,來歸之後,自當加以恩養。《清太宗實錄》

可以說,經過皇太極的變法改革,以農業為代表的優質生産力,取代了漁獵采集業這等落後生産力,後金由此邁進了封建式的社會形态。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皇太極完成農業方面的改革後,國家便可對征收來的糧食進行統一配置設定,不再需要通過圍獵來配置設定食物,是以保障八旗貴族利益的議政會就沒有存在必要了。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皇太極謀士洪承疇

在漢族謀士甯完我的谏議下,皇太極仿照中原體制,進行了兩項漢化改革。

1.設立六部和都察院,将議政權一分為六,均勻的分散到各部之間,為了平衡其中的滿漢勢力,還特意安插歸降而來的漢官,如洪承疇、範文程等都在其中任職。如此一來,六部成為直接聽命于皇權的組織,大清距離完成中央集權就隻有一步之遙。

2.大力提倡學習漢文典籍,從中汲取忠君、愛國的儒家理念,以此改進滿洲在思想文化上的不足,倘若八旗中有人不願接受儒家文化教育,便不得随軍出征。從中可以看出,皇太極的思想戰略遙遙領先,他想要的不僅是征服中原那麼簡單,更在于征服後該如何治理,順勢漢化便是唯一答案。

封建化的最後一步,廢除八家分治

後金八家分治的政治局面,完全是由努爾哈赤一手造成,努爾哈赤因長子褚英事件而大受打擊,決定不再将權力集中于一個貝勒手中,而是由八大貝勒共同執政。是以,皇太極繼位之初,雖名為一國之汗,實與普通貝勒無異,不僅要小心翼翼地遵奉三大貝勒為兄,凡遇國家大事還需與另外四個小貝勒商議,正所謂:

八王共議置汗,共理國政,汗不得有違八王之意,八王可更易汗主。《滿文老檔》

在這種情形下,諸王貝勒互相猜疑、各自為是,且陽為臣子,陰圖汗位。皇太極提出的任何軍政措施,都不能輕而易舉地執行,這對于後金的中央決策而言絕非好事。

顯然,就在天下群雄逐鹿中原,妄圖成就千秋霸業時,皇太極就連擺平内部都極為困難,又談何成就一番偉大事業呢?倘若不能在這關鍵時刻完成中央集權,協同戰略思想,留給後金的隻能是在東北偏安一隅。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于是皇太極決定在政治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不惜以違背努爾哈赤的遺命為代價,廢除八王議政。其實,廢除制度的關鍵不在于制度本身,而在于依附于制度的個人,隻有将人與制度分離開來,才能實作鼎故革新。

天聰四年(1630),二貝勒阿敏因在永平屠城而被抓到把柄,正當阿敏以努爾哈赤留下的傳統為之狡辯時,皇太極卻以“滿漢一體”進行反擊,最終将其代表的鑲藍旗勢力徹底瓦解。就在阿敏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年,皇太極又采用引蛇出洞之計,逼迫三貝勒莽古爾泰在禦前露刃,革去了他的貝勒稱号。随着阿敏、莽古爾泰的相繼隕落,皇太極認為時機已然成熟,便動員集體力量,訓示多爾衮、多铎等對代善議罪,最終革去大貝勒之職。

皇太極鐵血改革:僅用了八年時間,就締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

多爾衮

崇德元年(1636),也就是鐵血改革後的第八年,在将一切反對勢力清除出局後,皇太極于盛京郊外祭天,然後順勢登基,受尊号為“寬溫仁聖皇帝”,定國号大清。一個以遊獵起家的少數民族政權正式屹立于華夏大地之上,并即将對奄奄一息的明朝取而代之,而這一切的肇始,皆要從皇太極的鐵血改革說起。

結論:

皇太極僅僅用了八年的時間,便完成了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的全面漢化,進而将一個部落聯盟打造成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然而就在滿清入主中原的曆史時刻,多爾衮憑卻借卓越的戰功而後來居上,大有蓋過皇太極的風頭氣勢。實際上,如果沒有皇太極八年的鐵血改革,此時的大清根本不可能完成中央集權,多爾衮又談何調動千軍萬馬?正如康熙帝所言:文宗皇帝網羅來俊彥,締造群洪荒,蔔世周垂曆,開基漢啟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