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救火隊長羅卓英:曾是土木系二号人物,為何解放戰争卻很少出場?

國軍的嫡系王牌,同時又是陳誠起家部隊的18軍,在全面抗戰開始後就一直處于作戰一線,從最早的淞滬會戰再到後來對日緻命一擊的雪峰山戰役。

在抗戰中這支王牌18軍也湧現出很多國軍名将,比如黃維、胡琏、阙漢骞和夏楚中等人。

但很多人卻忘了,真正讓第18軍成為精銳王牌的那個人物,就是曾經作為土木系的二号人物的羅卓英。作為18軍二代目的他,他在淞滬會戰中将18軍真正帶成為一支強軍,在血磨坊的寶山硬剛日軍王牌師團。

說到國軍中的抗戰名将,可能會說王耀武、薛嶽、杜聿明乃至胡琏等人,卻不知道低調的羅卓英才是國軍中進階将領(集團軍副司令官以上)參加抗戰會戰次數最多的将領,在國軍發動的大型會戰中,羅卓英參加了21次,西北軍名将孫連仲18次,而作為國軍戰神的薛嶽14次,是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羅卓英在抗戰中可謂是勞苦功高。

救火隊長羅卓英:曾是土木系二号人物,為何解放戰争卻很少出場?

不過就是這樣一位抗日名将,為何到了解放戰争中,卻沒有被老蔣重用和我軍作戰呢?

抗戰時期的羅卓英

羅卓英,1896年3月出生,廣東省大埔縣人,是一個道地的客家人。出生富農家庭的他,在18歲的時候已經是當地有名的才子,不過在大革命大學營的廣東,羅卓英還是選擇了投筆從戎。1919年,他考入保定軍校第8期炮兵科,在這裡他遇到了同班同學,也是今後對他軍事生涯幫助最大的人——陳誠,兩人從保定開始就結成莫逆之交。

1922年,畢業後的兩人回到了羅卓英的老家廣東,不過陳誠在粵軍大佬鄧演達那裡找到了一份差事,參加了粵軍。而沒有關系的羅卓英隻能回家當一個教書匠,直到1925,國父對粵軍進行大改編時,他才加入到國軍裡面,并在陳誠的引薦下,成為了炮兵連連長,并在進攻惠州的作戰中率先轟開城門,因功被升任為炮兵營長。

在北伐戰争開始後,陳誠靠着和老蔣的關系,升任21師師長,羅卓英也被陳誠調到身邊任職,出任該師參謀處長、參謀長。21師被認為是後來土木系最早的班底,在這裡面還有陳誠老鄉,也是兩人老同學,同時保定炮8科的周至柔。而羅卓英和周至柔,也成為陳誠最為信任的四大金剛之一(另兩人是林蔚和郭忏)。

1929年21師被整編成11師,羅卓英也被晉升為該師33旅旅長,1933年陳誠組建了土木系的大學營18軍,羅卓英則升任11師師長,在圍剿紅軍時期而羅卓英則成為第5軍軍長(這不是後來張治中系和杜聿明系第5軍,而是陳誠收編投誠部隊組建而成,下轄2個師,而當時土木系的兩個軍長一個是陳誠另一個是羅卓英)。1年後在陳誠如願以償地成為第三路軍總指揮,羅卓英也遞補晉升18軍軍長,也是第二任軍長,并由此成為土木系中的第二話事人。

血戰羅店率18軍揚名。

在接管土木系後,羅卓英主要是參加圍剿紅軍,相繼在贛州等戰役中和我軍作戰,不過說實話在和紅軍作戰中,他的指揮确實有待商榷,1933年他的第5軍被紅軍包圍,下轄的兩個師被重創,52師師長李明自盡,59師師長陳時骥被俘虜,第五軍全軍覆沒。不過1937年淞滬會戰,他帶領的18軍卻打了一場翻身仗,此仗過後18軍“太子軍”的名号響徹抗日戰場。

在淞滬會戰中,羅卓英帶領的18軍奉命在羅店等地與其他中央軍一起阻擊日軍,面對日軍善通寺11師團,11軍(下轄11、14、67、98四個師)打的可謂相當頑強。在羅店戰役中給予日軍沉重打擊,國人很多人記得的《捍衛者》中守衛寶山的姚子青營,就屬于18軍下屬的98師。

當時18軍在羅店打得有多頑強?

在羅店攻防戰中,·18軍第一個沖入羅店和日軍血戰,面對着日軍立體化的防守,18軍挨個陣地和日軍争奪,夜晚還組織敢死隊深入日軍壕溝陣地中厮殺,整個羅店陣地三奪三失,往往日軍白天控制陣地,夜晚又被18軍奪回來。雙方在羅店血戰也成為了淞滬抗戰中最慘烈的一場戰鬥。

而作為軍長的羅卓英在作戰中也是深入一線陣地,鼓舞士氣。當時雙方在陣地上“雙方白刃,往複沖殺,互進互退,達七,八次,情況嚴重達到極點”。在羅店戰役中18軍201旅旅長蔡炳炎身先士卒,帶有沖鋒攻擊日軍,卻被流彈擊中身亡。雖然此戰18軍未能守住羅店,但仍打出了國人抗日的精神。

救火隊長羅卓英:曾是土木系二号人物,為何解放戰争卻很少出場?

此戰為了完成任務,18軍幾乎都打光了。下轄的4個師幾乎沒一個完整的,黃維的11師作為18軍的老底子,在戰役結束後全師整編下來僅剩1個團,在戰場上就連炊事員和馬夫都上了戰場。14師在作戰中防守羅店激戰7天7夜僅剩2000人,67師旅長蔡炳炎犧牲,4個團長有3個也犧牲,98師18天下來傷亡5000人,姚子青營更是全軍覆沒全員陣亡。

而此戰過後,羅卓英也晉升為16集團軍總司令,開始作為抗戰救火隊長在各大戰役中奔波。

在武漢會戰中他在贛北的彭澤一線抵擋日軍王牌——寶島旅團(波田支隊),一度組織日軍的攻勢,在南昌戰役中面對日軍11軍打的很艱苦,被岡村一舉突破防線,造成南昌失守,而南昌戰役的失利也直接演變成第一次長沙會戰,在會戰中羅卓英知恥後勇,在贛北拖住日軍進攻,間接的支援了長沙戰役。

在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後,國軍成立新的戰區,羅卓英升任9戰區副司令長官,并作為陳誠的親信薛嶽的副手,一起指揮9戰區。到了1940年的上高會戰中,羅卓英指揮19集團軍擊敗了入侵上高的日軍大阪34師團,殲敵将近8000人,取得上高大捷,羅卓英本人更是獲得青天白日勳章。到了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羅卓英也是作為薛嶽的副手,一直前敵總指揮,指揮王耀武、楊森、李玉堂等名将在前線作戰。

1942年太平洋戰争全面爆發後,羅卓英被任命為遠征軍指揮官,入緬協助史迪威指揮作戰,第五軍的戴安瀾部以及孫立人的38師發揮都不錯。不過因為指揮權問題,羅卓英還是被盟軍架空,但即使這樣,在遠征軍撤退時,他也沒和史迪威一樣率先開溜,而是一直堅持斷後指揮軍隊,這也反應了中國軍人在抗戰時的素質。到了1943年以後,羅卓英也是軍令部次長,負責在昆明編練遠征軍,以及國軍青年軍,當年10萬青年10萬軍就是通過其訓練出來。

可以說抗戰時期,從淞滬會戰開始,羅卓英就一直在抗戰最前線,說是抗戰時期國軍前線救火隊長并不為過。針對于他的貢獻,就連一向不經常誇人的國軍元老于右任也盛贊其“行三萬裡程,打二百回仗”。

解放戰争時的羅卓英

不過就是陳誠土木系的紅人,抗戰名将的他,為何在解放戰争時期就銷聲匿迹了呢?

其實有關羅卓英解放戰争時期,被雪藏的原因,雨田君認為主要有三。

第一, 前期主政廣東,後期一直給陳誠當副手。

羅卓英在抗戰結束前,當時已經升任軍政部長的陳誠就取代了何應欽成為老蔣身邊最大的紅人,而土木系也水漲船高,開始吞并其他派系。當時作為4大金剛之一的羅卓英,則是因為廣東人的身份,被派過去接收廣東,1945年時,羅卓英升任廣東省主席,作為土木系的代言人控制廣東,被派到廣東的他也想大展宏圖,轉而從政,制定了三年計劃發展廣東。

在1945-1946年這段時間,羅卓英一直在廣東這個大後方,壓根就沒有機會參與到進攻我軍的作戰中,就算作戰估計也是圍剿一下東江縱隊吧。

而到了的1947年,陳誠在東北趕跑了熊式輝,成為東北國軍話事人後,也讓善于參謀工作的羅卓英到東北輔佐自己。不過羅卓英更多時候是做陳誠的傳聲筒,而且很多時候還是陳誠一言堂,不能帶兵的羅卓英自然在東北沒啥露面的機會,而且還要背黑鍋,随着陳誠在東北搞得天怒人怨,國軍内部請殺聲不斷的情況下,1947年末隻能去寶島避避風頭,作為副手的羅卓英自然也要背鍋走人去寶島。

是以羅卓英前期主政廣東,後期一直做幕後工作,自然在解放戰争中露臉機會不多。

第二, 土木系新秀們的崛起。

而羅卓英未能上場的另一個原因,還在于土木系新秀們的崛起。在抗戰初期,土木系的黃埔将領們還隻能擔任旅長和師長,但到了抗戰結束後,已經晉升為軍長以上職位。比如黃維先是11師師長,後是18和54軍軍長,胡琏從67師119旅旅長,晉升為11師師長和18軍軍長。到了解放戰争這些土木系後起之秀們戰績并不差,阙漢骞在遼沈和淮海表現都很好,胡琏更不用說,一直是華野頭号敵人之一,黃維後來也擔任兵團司令,其他的羅文廣、楊波濤等人表現也不俗。

是以羅卓英跟這些少壯派比起來已經老了,很難再到前線指揮。

救火隊長羅卓英:曾是土木系二号人物,為何解放戰争卻很少出場?

第三,土木系人員調動

到了抗戰後期,羅卓英因為緬甸遠征軍第一次慘敗,被解除了軍職位,雖然也在編練部隊,但實際上已經遠離了軍隊指揮體系,第二次遠征軍出國作戰他也是做冷闆凳。羅卓英帶兵比較寬容,雖然深受部下愛戴,但并不像王耀武等人拔尖。而且他更偏向于參謀方向,作為一軍之長,有的時候也過于猶豫(南昌會戰失利正是如此)。特别是抗戰後期以後,其已經被周志柔等人趕上,逐漸從土木系二把手變成四大金剛之末。

而在解放戰争初期,以及顧祝同、劉峙在中原作戰,東北更是遠征軍系的地盤,西北也有胡宗南。是以土木系自己也有孫連仲和薛嶽在河南和華東作戰,自然也沒有地方安置已經久疏戰陣和指揮能力有所下滑的羅卓英。與其這樣,還不如讓他主政廣東以及在東北給自己參謀……

作為國軍中少有的“智将”,羅卓英在抗戰中表現确實是在水準級之上,而且一直以來都是國軍正面戰場上的“救火隊長”。在民族大義面前也是表現出自己的血性,可以說是對日抗戰急先鋒。其在任上将18軍打造成為意志抗日鐵軍,也正是有這些軍人前赴後繼的付出,方有14年抗戰的最終勝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