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原大戰馮玉祥為何輸個精光?攻時不顧家,敗時不守家,終釀苦果

馮玉祥巧施反間計,閻錫山上當送軍饷

1930年3月6日,閻錫山的報務組突然截獲了一份蔣介石發的電報。電報的内容令閻錫山大吃一驚:

委韓複榘為讨逆軍前敵總指揮,石友三為平漢方面軍總指揮,馬鴻逵為津浦方面軍總指揮......各部克日向平津進攻。

看到這封電報,閻錫山不由得不相信之前他在天津等地的電台發回的消息中所說的都是真的,在馮玉祥被自己軟禁後,群龍無首的西北軍終于要和蔣介石聯合起來對付自己了。

所謂是“能屈能伸方為大丈夫”。閻錫山立即奔赴軟禁馮玉祥之處,聲淚俱下地向馮玉祥道歉,要馮玉祥回去主持大局,并保證道:

“大哥回去之後,倘如帶兵打我的話,我決不還擊一彈,并以太原相讓。從今以後,晉軍吃什麼、穿什麼、用什麼,大哥的軍隊也一樣待遇,絕不歧視。”

見閻錫山這麼有誠意,馮玉祥也順坡下驢,在表達了對閻錫山的信任後,馮玉祥提出,自己回去主持大局可以,可是無糧不聚兵,你閻老弟最好也表示一下,不然無法安撫部下。

一向摳門的閻錫山第一次下了血本,撥給馮玉祥大洋50萬,200挺手提花筒機關槍,面粉兩千袋,才算是把馮玉祥這尊大神送走。

中原大戰馮玉祥為何輸個精光?攻時不顧家,敗時不守家,終釀苦果

其實,這一切都是馮玉祥所設的反間計,他根本就沒有和蔣介石聯合起來反對閻錫山的想法,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騙閻錫山。

原來,就在馮玉祥被閻錫山軟禁的時候,馮玉祥的鐵杆幹将鹿鐘麟曾經到太原見過馮玉祥,馮玉祥用米湯水在一本《三國演義》中下達了四道指令:

其一、整合西北軍,随時準備東進。

其二、招撫韓複榘、石友三等西北軍叛将,以增強兵力。

其三、聯絡蔣介石,做出一副要聯合蔣介石的假象,并且還要把這個消息讓閻錫山知道。

其四、公開通電閻錫山,要求他馬上釋放馮玉祥。

果然,閻錫山上當了,在鹿鐘麟和蔣介石之間半真半假的電報中,閻錫山認為西北軍已經群龍無首,要是再不把馮玉祥放回去,西北軍可就真的投靠了蔣介石了。到那時,自己想要成為國家最高元首的希望就将成為泡影。是以,才出現了本文開頭閻錫山聲淚俱下的一幕。

聯閻讨蔣,馮玉祥孤注一擲,26萬兵馬齊上陣,攻時不顧家

對于馮玉祥要聯閻讨蔣,西北軍将領們其實是不太同意的。

要論倒戈,很多人都認為馮玉祥這種事幹得最多,其實閻錫山也沒少幹。隻不過馮玉祥的倒戈總是幹得轟轟烈烈,而閻錫山的倒戈卻做得轟烈不足,陰損有餘,西北軍被閻錫山連坑幾次,将領們普遍對其很反感。

西北軍頭号大将鹿鐘麟認為,以西北軍此時的戰略來看,最應該聯合的是蔣介石,然後兵發山西,占據山西後,西北軍就可以把山西和西北各省連成一片,進可攻,退可守,立于不敗之地。而且,自己剛剛才奉馮玉祥之命與蔣介石聯絡上,現在就馬上變卦,在情理上無法做人。

而且最重要的是,與閻錫山聯合,即便獲勝,要想打過長江,占據江南之地,那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到那時,馮閻兩軍還是會發生沖突。既然早晚會發生沖突,那還不如早點把這個膿包給捅破了,省的日後麻煩。

可馮玉祥卻是另一套邏輯。他認為蔣介石才是心腹之患,至于閻錫山,待到打敗蔣介石後,回頭再收拾閻錫山,那就是分分鐘的事。而且馮玉祥還認為,此時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馮閻聯軍都占據優勢,政治上有汪精衛和西山會議派那些元老們在搖旗呐喊,軍事上不僅有自己和閻錫山的50餘萬大軍,在南方還有李宗仁在遙相呼應,這可是好不容易才創造出來的大好局面。所謂是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錯過了這個村可就沒這個店了。

大戰還未開始,馮玉祥和閻錫山二人就在互相算計,由此可見,中原大戰的結局其實早已經定了。

見老大發了話,西北軍的各路軍頭們也隻得乖乖聽命。

那麼,西北軍數十位軍頭難道就沒有一人提出反對意見?還真有。

除了鹿鐘麟提出過反對意見外,當時駐守甘肅的孫連仲就苦勸馮玉祥先把西北完全控制起來之後再發兵。這麼做的好處在于一旦失利,西北軍仍可退到西北有個安身之地,可卻遭到了馮玉祥的嚴詞拒絕,在馮玉祥看來,此次聯閻讨蔣隻能是有進無退,即“勝則到江南組建政府,敗則不惜同歸于盡”。很有一副破釜沉舟的架勢。

中原大戰馮玉祥為何輸個精光?攻時不顧家,敗時不守家,終釀苦果

正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馮玉祥盡點西北軍各部26萬餘人馬殺奔前線。見馮玉祥這麼賣力,閻錫山也隻得把全副家當拿出來。大戰一觸即發。

1930年4月1日,閻錫山在北平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和李宗仁分别擔任副總司令。

見大戰已經無法避免,蔣介石也在盤算着自己的勝算究竟有幾分。

在他看來,馮閻聯軍别看在地圖上來勢洶洶,其實根本沒有那麼厲害。

南方的李宗仁雖然口号喊得很響,但是實力很弱。雖然新桂系想要聯合粵系的陳濟棠一同反對自己,但陳濟棠早就被自己送去的大量武器裝備給收買了;汪精衛雖然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但手下無兵,單靠罵人難道還能把自己罵死?至于西山會議派那些元老們,更是不值一提,隻要是自己在戰場上占據上風,他們就會立刻轉向改罵馮玉祥和閻錫山了,也不足為慮。

難辦的是馮玉祥和閻錫山這50餘萬兵馬,可這也不是無懈可擊。尤其是馮玉祥的西北軍,看起來兵多将廣,但其實裡面彙聚了大量的反複無常之徒。隻要是自己的軍隊頂住了馮閻聯軍最初的攻勢,然後再分化瓦解,定可把聯軍擊敗。這正是:收容越廣,團結越弛,必以小團體的利害為利害,根本不會顧及大局。

事實證明,蔣介石的判斷是對的。

先是韓複榘拒絕了馮玉祥要他回歸的邀請,理由是他剛歸附了蔣介石,不能朝秦暮楚;後是晉軍的劉春榮部出工不出力,所部兩萬餘人不僅不能獨當一面,反而還得讓晉軍撥出一部人馬來提防他們反水。至于那反複無常的石友三這次表現得不錯,沒有反水。這倒不是石友三良心發現,而是他和韓複榘早就串通好了,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既然韓複榘投蔣,那石友三就隻能投馮玉祥或閻錫山,這樣不至于一損俱損,緩急時刻大家都有個照應。

反觀蔣介石陣營,除了嫡系的中央軍之外,也是雜牌軍一大堆。可蔣軍陣營卻有着馮閻聯軍沒有的優勢,一是舍得花錢收買,二是有何成浚這位黑白通吃的大佬在後安撫,這些雜牌軍打得還不錯。

可即使是這樣,在中原大戰爆發之初,蔣軍還是很吃了一些虧。連蔣介石親赴歸德(商丘)前線視察的時候,都差點被馮玉祥部騎兵鄭大章部俘虜。

就在蔣馮閻三方打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能在短時間内擊敗對方的時候,雄踞東北的張學良此時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

東北軍入關并非受到蔣介石高官厚祿的收買,而是張學良的因利乘便之策

中原大戰爆發後,張學良就面臨着3個選擇。一是擁蔣、二是反蔣,三是中立。

要論張學良的本意,蔣馮閻三人他一個都不想幫。先不說馮閻二人的反複無常,就連号稱正統革命領袖的蔣介石,張學良也沒有絲毫好感。

在他看來,自己在1929年7月與蘇俄發生的中東路事件中,蔣介石那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手段就已經暴露出蔣介石的本性。在事件爆發之初,蔣介石在背後一力撺掇張學良動手,并信誓旦旦表示,一旦東北軍遇到戰局不利的局面,他肯定會大力支援:

竭東南之兵力、财力供給我東北軍。支援全面收回,必要時可和蘇聯絕交。

可事到臨頭,東北軍損失慘重,蔣介石又大罵張學良:

無經驗和膽識,不能堅持到底。

并裁定東北代表所簽署條件嚴重超越職權,要從嚴議處。是以,張學良對蔣介石極度戒備,深怕再次上蔣介石的當。

可張學良想要不理睬關内的事情,蔣馮閻三人又豈能放過他?大量的說客紛至沓來,要遊說張學良投向自己一方。

馮玉祥和閻錫山認為,此時在軍事上他們占據上風,對于拉攏張學良并不是太在意,即便不能拉張學良加入己方,隻要是張學良能夠保持中立就可以了。這一點從閻錫山派去的說客薛笃弼、賈景德的活動經費就能看出來。薛笃弼是馮玉祥的手下,閻錫山不好意思給得太少,就給了1000大洋,而賈景德是他的秘書長,是自己人,僅給了500大洋,這和蔣介石的代表吳鐵城動辄幾十萬的抛灑大洋相比,簡直是少得可憐。

和馮玉祥與閻錫山對拉攏張學良不太在意相比,蔣介石從一開始就對張學良勢在必得。

在他看來,錢算什麼?

即便吳鐵城在沈陽以50元一支的價格購買槍支五萬條(日本槍支25元一條),蔣介石也沒有二話。這個價格雖然超高,但和中原大戰期間每天消耗的軍費相比又算得了什麼?

和戰勝馮閻聯軍相比,官又算什麼?

蔣介石先是派張群赴沈陽授予張學良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的委任狀和印信,又把平津和河北的大權讓給了東北軍,最後,甚至把黃河以北的所有軍政大權全部交給了張學良。而馮玉祥和閻錫山呢?僅給了張學良一個空頭的副總司令的頭銜,其他啥都沒有。

蔣介石想得很清楚,如果自己戰敗,到時啥都沒有了,更不要說黃河以北的地盤了。既然如此,為何不把這些利益都給張學良呢?反正這些東西也不是自己的,就當作開了一張空頭支票吧!

那麼,張學良在蔣介石官位、權勢和金錢的連番轟炸下迷失了嗎?

這可就太低估張學良的智慧了。

中原大戰爆發時,張學良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參戰的。

三方開戰之初,戰力未損,此時參加就是替他人做嫁衣裳。即便獲得了一些利益,那也是用東北軍的血肉換來的,不劃算。可張學良也很頭疼,蔣介石已經拿出了最大的利益,把能給張學良的都給了,要是一點也不表态,恐怕也說不過去。為此,張學良表示,隻要是蔣介石拿下了濟南,自己就會出兵。

在中原大戰期間,濟南之戰确實是個轉折點。

本來,濟南已經被晉軍大将傅作義拿下,可閻錫山在此時卻犯了一個大錯誤,那就是他聽信了張蔭梧的讒言,臨戰換将,用張蔭梧替換掉了傅作義,最終造成晉軍大敗,丢掉了濟南。

濟南被蔣軍占領後,中原大戰的局勢大變,平漢、隴海、津浦三條戰線的主動權已經開始向蔣介石傾斜,戰局已經開始由相持階段向蔣軍發起反攻的趨勢轉變。為此,張學良認為,如果等到蔣介石反攻成功後再參戰,不僅獲利較小,價值不大,而且還會遭到蔣介石忌恨。為此,在1930年9月10日,張學良召開東北軍高層會議,決定出關參戰。

從表面上看,東北軍出關是受到了蔣介石高官厚祿的收買,其實這都是嚴重低估了張學良的智慧,這都是在他衡量了局勢之後因勢利導,因利乘便之策。

東北軍雖然出關,但張學良對蔣介石的戒心仍然未能解除。他首先派出了自己的兩員得力大将于學忠和王樹常分别率領東北軍第1軍和第2軍出關,并在出兵前授予密計一道,那就是不放一槍,以和平收編為主。

在張學良看來,即便馮玉祥和閻錫山戰敗,那也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自己又何必為了蔣介石和這兩人打生打死呢?所謂是留一線好相見是也。

馮玉祥敗時不守家,最後輸了個精光

馮玉祥和閻錫山得到張學良出兵的消息後,反應不一。

閻錫山認為,大勢已去,與其拼死與東北軍一戰再失敗,還不如盡早和東北軍達成共識,體面收場。

而馮玉祥則認為,東北軍雖然出兵,但自己主力尚存,仍有和東北軍一戰的實力。是以,馮玉祥下令縮短平漢線和隴海線的戰線,集中兵力要與東北軍一戰。在他看來,隻要是閻錫山不放棄,大事仍有可為。

那麼,馮玉祥此時就沒有一點收兵防守後路的安排嗎?

有倒是有,不過,兵力過于稀薄。就在馮玉祥收縮戰線,集結兵力準備在平漢、隴海二線與東北軍決戰之時,他指令宋哲元率領兩個師退守洛陽,準備把守退路。可由于兵力太少,宋哲元根本就守不住。蔣介石派來的大軍分路挺進,截斷了洛陽、潼關開封和鄭州之間的交通聯系,楊虎城部已經進占洛陽的龍門,使西北軍退往西北的通路徹底不通,隻能向豫北地區集中。

如果在此時,馮玉祥能夠和閻錫山同舟共濟也就罷了。可是,一來閻錫山早就無心戀戰,二來在退往西北的道路不通之後,馮玉祥密令自己的總參謀長劉骥:

晉南富庶之區,糧饷不缺,隴海路撤下來的軍隊應兼程開入晉南。

可不巧的是,馮玉祥的這封密電又被閻錫山給截獲了。

得到密電後,閻錫山是又驚又怒,馮玉祥這不是要來搶我的地盤嗎?一面高呼要和蔣介石死戰到底,一面又來搶自己盟友的地盤,簡直是不當人子。

好在閻錫山還是有一些城府的,他并沒有當面指出馮玉祥的用心,而是反對繼續與蔣介石作戰。見閻錫山打了退堂鼓,馮玉祥也無可奈何。

就在馮玉祥和閻錫山在戰和的問題上糾結的時候,西北軍已經亂了套。那些本就首鼠兩端的各路軍頭們紛紛開始找下家。先是龐炳勳和孫殿英兩部不聽指揮,各自行事去了;後是石友三通電擁護張學良,又在韓複榘的幫助下重新獲得了蔣介石的任用;鄧寶珊雖然擁護馮玉祥,可卻被由河南民軍編成的第8 方面軍将領軟禁;馮玉祥留在後方的唯一一支部隊劉郁芬部由于和回防的宋哲元互相猜忌,也做鳥獸散。宋哲元逃到了山西,劉郁芬被楊虎城繳械,潼關失守。自此之後,西北軍後方基地全部喪失。

中原大戰馮玉祥為何輸個精光?攻時不顧家,敗時不守家,終釀苦果

1930年11月4日,馮玉祥和閻錫山聯電下野。

和閻錫山戰敗後實力尚存不同,此時的馮玉祥已經丢掉了所有的地盤和軍隊,異常狼狽。他先是躲藏在太原,後又被迫離開,可又無處可去,隻得再次秘密潛回山西。

中原大戰馮玉祥之是以會敗得這麼慘,除了在指揮上的失誤和東北軍入關參戰這兩個原因之外,最關鍵之處有二:

其一、馮玉祥在後方沒有完全穩固的情況下就把所有的兵力全部壓上了第一線,看似破釜沉舟,其實是孤注一擲。這是攻時不顧家。

其二、東北軍入關後,馮閻聯軍敗局已定。馮玉祥就應該在第一時間把主力抽調回洛陽、潼關一線,保住西北軍撤退的通道。可他卻不認輸,仍然幻想着擊敗東北軍,是以僅派宋哲元率2個師去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最終造成後路被斷絕。這是敗時不守家。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中原大戰中,蔣介石無疑是獲利最多者;張學良由于把握住了時機,因利乘便,也獲得了極大的利益;閻錫山見機得早,及時抽身,雖然自己被逼離開了山西,但實力尚存,為他日後東山再起埋下了伏筆;隻有馮玉祥,戰敗後“樹倒猢狲散”,輸了個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