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争時期的東北,一直是我軍和國軍重點争奪的主要戰場。
在戰争初期我軍從關内抽調了大量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精銳部隊出關作戰。
不過在初期的戰場上,我軍還是處于絕對的下風,這除了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等原因之外,還在于國軍這邊的主要負責人是少壯派出身名将——杜聿明。
參加遠征緬甸和善于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他,确實也讓我軍吃了不少苦頭,不得已放棄遼陽、錦州和長春等城市。
不過在1947年杜聿明卻突然以身體有恙為由,和當時的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被調走,取而代之則是有着“小委員”之稱的國軍參謀總長——陳誠。
陳誠到來之後一系列“大聰明”改革,也徹底地葬送了東北國軍。那陳誠到底在東北幹了什麼事情,導緻國軍在東北一步步敗退?
不切實際的改革
說實話,就個人來說陳誠和國軍中的很多高層不太一樣。與喜歡貪墨的顧祝同、錢大鈞等人相比,他更在乎名聲,而且不拘一格降人才,比如他土木系裡面的四大金剛、十三太保什麼人都有,對于陳誠來說隻要對“黨國”忠誠那就是好同志。
是以他極為痛恨A錢還有與民争利的這些國軍蛀蟲們,一開始到東北之後,确實也幹了許多實事。到了東北之初,陳誠就一直倡導“宜及時去奢崇儉,力挽頹風;各就崗位,恪盡職守,于艱難困苦之中,尋求自力更生之道”。
正如電視劇《滲透》裡面講述的那樣,打入敵人内部的許忠義利用國軍将領間喜歡A錢的特點将其各個擊破。那時候東北的國軍将領就沒有不貪的,上到熊式輝,下到那些連長站長都是如此,廖耀湘和李濤等人更是拿着軍需物資變賣當倒爺,百姓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而在這個大環境下,在陳誠主政東北之後,幹了兩件大快人心的事:第一件就是将那些貪墨的典型進行法辦,這些人裡面有設賭場的中将田湘藩,倒賣軍需的馮恺,喜歡收回扣的日俘管理處處長李修業。這些人都被陳誠依法進行處理。
第二件事,就是針對于前期杜聿明等人收編的僞軍進行清理。直接裁減兵員。這些人打仗沒任何忠誠度,作戰不行不說,還喜歡搞派系、吃空饷和欺壓鄉裡,影響了國軍的形象。當然這些被裁減的兵員可不幹,一直在鬧說要“此處不留爺,爺去投八路”,但實際上我軍對于這些僞軍也很頭疼,最早收編的時候就是他們臨陣脫逃,槍殺主官,才導緻我軍在1946年多場戰役中失利。是以陳誠這麼做,确實也是大快人心。
但陳誠在東北也就隻幹了這兩件對國軍來說算可以的事了,接下來的東北在陳誠的改革下可以用“一團糟”來形容。
首先,東北軍政要員的關系上。
陳誠處理得很差,基本上去過東北的将領,每個人都處于他的對立面,比如曾經的東北保安司令關麟征就說“抗戰後陳誠整軍,大批複員,官兵無法安置。許多人跑到中山陵去哭陵”。陳誠的前任熊式輝更是說其“窘極無聊,出壞主意,更是用小鬼來說形容陳誠”。杜聿明作為老實人更是被陳誠狂噴,經常在公開場合諷刺杜聿明指揮無能。好在深谙中庸之道的杜聿明也沒說什麼,但心裡估計也在大罵陳誠。
就這樣低情商的表現,又怎能經略好東北呢。
其次,任人唯親,培植勢力。
對同僚這樣,對自己下面手下陳誠也是同樣如此,杜聿明一手提拔起來的東北諸将,陳誠也是看不上,雙方之間的沖突很大。是以很多人對于陳誠實際上陽奉陰違,按照時任長春守備司令鄭洞國的話來說“(陳誠)一有機會便想吞掉别人的隊伍,排斥異己。同時又千方百計地偏袒自己的親信,培植個人勢力,搞得國民黨軍隊内部沖突很深,不少人既怕他,又讨厭他。”
而且為了培養自己的勢力,陳誠極緻擴軍,并且安插大量親信,新增的部隊如新3、5和7軍都是自己嫡系,1947年新增20個師裡面也多數以土木系将領為主。而對于老部隊,他也更換了很多主官,任命嫡系潘裕昆為新1軍軍長,将孫立人擠走,陳明仁帶領71軍剛擋下我軍的進攻,轉身就被陳誠以貪墨為由将其從東北打發走。
是以整個東北的部隊也被整得人心惶惶,壓根就沒心思打仗。
最後是經濟改革上。
在當時東北國軍全體貪墨的背景下,陳誠這股“清流”注定要被人排斥的,動了很多人蛋糕的陳誠,在沈陽遭到了很将領和軍政要員的位址,作為率先使用金圓券城市沈陽物價飛漲,一時間天怒人怨,而且的為了防止腐敗,陳誠還大搞軍屯。這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不僅部下反對,就連國統區的百姓也罵他,說“陳誠真能幹,火車南站通北站。”
屢戰屢敗的戰事
當然陳誠無論是怎麼改革,怎麼鬧,一切都是以結果為導向,即使改革做得不好,隻要在戰場上取得戰績,那麼一切都有說服力。但正如遊戲裡面說的“菜就是原罪”。陳誠在東北戰場的表現還真對不起他參謀總長的稱号,杜聿明雖然也擋不住,但也和我軍打得有來有回,陳誠基本上是單方面挨打。
陳誠在東北的戰績如何呢?
這麼說吧——1個月内擴軍20萬,過個冬天損失了80%。号稱“六個月内收複失地”卻被我軍打的隻能在沈陽、錦州和長春等幾個大城市龜縮。
陳誠雖然在抗戰時候有功,也指揮過幾次戰役,但基本上都是在挂名(宜昌戰役)。真正深入部隊指揮得很少,是以遠離戰場的他和一直帶兵的杜聿明等人相比,确實有差距。而且在指揮上和杜聿明喜歡聽取部下意見會協調各部關系不同,陳誠妄自尊大、剛愎自用。
陳誠在東北打得有多差?
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我軍在公主嶺全殲新5軍的案例。
當時新5軍被我軍圍困的時候,陳誠調集大量兵馬去救援,但是因為之前一直安插親信到各軍之中,大家已經非常不滿了,都想再看陳誠的好戲,又有誰真心去支援呢。是以新5軍就再“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被我軍消滅。而在戰後陳誠還想“甩鍋”說是和四兵團的廖耀湘和新六軍軍長李濤見死不救。但猜到陳誠心思的廖耀湘和李濤就站起來申辯說,他們從未接到援救新5軍的訓示就這樣雙方互相扯皮到老蔣的面前,最後各打20大闆。
就這樣得罪了東北軍政全界,再加上在作戰中“菜的摳腳”,陳誠隻能灰溜溜地離開東北。
小結
不得不說,陳誠在東北真的是人生中的大起大落。初到東北的陳誠躊躇滿志,想着建功立業,卻在主政東北半年的時間裡連吃敗仗,衆叛親離,不得已在一片喊殺聲中狼狽離開沈陽,在我軍包圍前,抛棄部下自己溜之大吉了。不僅國軍内部要嚴懲陳誠,就連我軍也以平劇《打漁殺家》中那個專橫跋扈又沒本事的“教師爺”來形容隻會發脾氣不會打仗的他。
但如果說東北之敗全算在陳誠頭上也是不合理的,因為當時的東北國軍内部混亂,貪墨現象嚴重,在戰場上也是節節敗退,陳誠的胡搞隻不過是加速了敗亡罷了,即使沒有陳誠,國軍的頹勢依然不可逆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