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作者:閱讀時代雜志

《慶餘年2》傳聞很快就會上線,讓觀衆相當期待。而在《慶餘年》劇中的主人公範閑的機智與灑脫,陳道明飾演的慶帝所展現的老練與權謀都讓人大呼過瘾。

我們不由得産生一個問題:為啥這部劇的設定似乎在曆史上見過?同樣類似的問題還存在于之前大熱的《琅琊榜》中,劇中的“懸鏡司”“一品軍侯”等職位,好像也似曾相識。

那麼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這些架空曆史劇有哪些曆史原型吧。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上圖_ 《慶餘年》劇中 陳道明 飾 慶帝

  • 似南而北,似是而非

在電視劇《慶餘年》中,主角所處的國家是南慶,同時存在的國家還有一個北齊。這就不由得讓人想到了中國曆史上的南北朝時期。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北魏長期與南方的宋齊梁對峙。到了後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兩個國家,梁朝也在侯景之亂後發生内部崩盤,最終被陳朝取代。但是千萬不要以為,《慶餘年》中的南慶的原型是蕭梁。

恰恰相反,慶餘年中南慶的地位和北魏差不多,北齊的地位,則是和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有一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慶餘年》的描述裡面看出來:北齊素來文化昌盛,南慶則武功著稱。是以實際上南慶更近似于北魏一些。不過在這裡不同的是,南慶隻是地理上的“北魏”。實際上國家的原型,還得看它的皇帝——慶帝。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上圖_ 北魏(386年—534年)

這位慶帝自始至終都沒出現過他的真名,但是根據他的經曆我們卻很容易聯想到他的曆史原型。慶帝本來是失意皇子,雖然智謀出衆,武功超群,但是距離皇位還是很遙遠。他通過自己的權謀之術,聯合主人公範閑的母親葉輕眉一同謀奪皇位最終成功。

這個橋段似乎頗為類似于大陸傳統版本裡面的雍正奪嫡,或者李隆基上位的劇情。是以慶帝的形象是一個心狠手辣,剪除功臣,野心勃勃對外擴張的霸主。這一點上他和雍正又有些相似之處,畢竟雍正上位之後清洗了權臣年羹堯。這和慶帝殺死陳萍萍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這并不說明慶國 = 清國。這可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應該說慶國的曆史原型大緻是幾個朝代的合一。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上圖_ 梁朝(南朝梁)版圖

這一點在《琅琊榜》上也很明顯,琅琊榜的梁朝雖然是主體,但是還有三個強國,大渝北燕和南楚,雖然《琅琊榜》有這麼多國家,但是《琅琊榜》的梁朝确實是貨真價實的,以南北朝梁朝為主體創作的。

大渝、北燕分别對應曆史上的西魏和東魏。南楚則是完全不合理的虛構國家,居然在梁國的腹地割據,這裡和作者的劇情設計有關,但并不影響我們的結論——《琅琊榜》的梁朝,其實原型就是南北朝時期的梁朝。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上圖_ 梅長蘇 ,電視劇《琅琊榜》主人公

  • 既然說完了曆史背景的原型,我們不妨來看看在劇情中有哪些地方也能找出曆史原型吧。

我們可以看到,在《慶餘年》和《琅琊榜》榜中都出現了非常強力的特務組織。在《琅琊榜》中是“懸鏡司”,在《慶餘年》中則是“鑒查院”。而且在地位上,這兩個組織的地位都非常高,無論是“懸鏡司”還是“鑒查院”都位居朝廷的最高機密,地位同樣也是最高的。

比如“懸鏡司”的“首尊”也就是最高長官,可以直接幹預皇帝的決策。同時所有内容直接對皇帝禀報,“鑒查院”的“院長”陳萍萍也直接參與國策制定,包括與北齊開戰甚至連宰相都說了不算,反而是陳萍萍與慶帝兩個人就能決定。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上圖_ 明朝中央集權制,錦衣衛、東廠、古廠由皇帝直接管轄

在曆史上,這個設計明顯是參考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著名特務組織:錦衣衛。但是和錦衣衛不同的是,這裡皇帝明顯提高了特務組織的地位。在《慶餘年》和《琅琊榜》的設計中,特務組織的地位都是朝廷上數一數二的。然而這在中國曆史上确實從未出現過。

即便在明朝錦衣衛最鼎盛的時期,錦衣衛指揮使也不能登堂入室,參與朝政。能夠做到掌握特務組織操縱朝政的,曆史上隻有劉謹和魏忠賢的東廠。是以某種意義上,陳萍萍與其叫“院長”不如叫“督公”來的更加貼切。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上圖_ 錦衣衛飛魚服實物圖

其實縱觀世界曆史,掌握特務機構的人一般職務都不是很高。明代的錦衣衛指揮使是正三品,在朝廷上算得上數一數二,但是沒法參與朝政,更何況六部尚書都是正二品。其餘的特務組織頭目,比如武則天時期的酷吏來俊臣,孫權時期的校事呂壹等地位都不值一提。然而他們所掌握的權勢都非常巨大。之是以限制他們的品級也正在于此,防止他們借助巨大的權力謀朝篡位,這也顯示出帝王們的制衡之術。

但是在劇情裡面為了給主角“制造難度”這些特務機構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了。在《慶餘年》中,堪比鑒查院的另一個機構叫“内庫”,掌握天下财權。聽起來似乎對應的是朝廷的戶部,但是實際上,這個的原型恐怕是明朝的“太倉”。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上圖_ 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明代太倉是明朝的官方對于京城周圍存儲糧銀倉庫的統稱。正所謂:“入太倉者,自本色外,折色四百餘萬。”這裡的本色就是糧食,折色就是銀子了。是以太倉也就是明廷所能調動的基本财力。在《慶餘年》中,為了争奪内庫大權,長公主李雲睿設計了一系列陰謀,在明朝其實也還真有個“内庫”。也就是所謂的“内承運庫”,不過這個東西并非中央财政的來源,而是皇帝的私房錢。

明朝中後期萬曆皇帝征收礦稅,其核心就是往内承運庫裡面增加收入。當然明朝建國之初隻有内庫,後來才分化出太倉 内承運庫等,是以往往明代财政的一個詭異現象就是。内庫和太倉之間界限不明,有時候太倉像國庫,有時候内庫像國庫,而且明代皇帝經常幹的一件事就是從太倉往内庫裡面運銀子私用。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上圖_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

相比于《慶餘年》裡面曆代都有,《琅琊榜》其實盡可能按照南北朝的曆史。劇組為了能夠模拟,連禮儀都是專門學的,是以《琅琊榜》某種意義上有正劇的味道也就不足為奇。《琅琊榜》中生動還原了九品中正制。比如梅長蘇等人曾經在選擇中正官的問題上進行反複斟酌,這一點就非常切合曆史。

畢竟從曆史上來看,九品中正制基本是中正官一家獨大,他具有“定品”的權力,也就是可以定位人才的等級。不過這裡要注意的是,在蕭梁時期已經基本是是門閥世族社會,是以看出身就行了,定品其實主要是走個形式,可見影視劇還是比較理想化的。

架空曆史的《慶餘年》與《琅琊榜》,其背後有哪些曆史原型

上圖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琅琊榜》中梅長蘇的父親遭遇陷害,赤焰軍被伏擊幾乎全軍覆沒,皇長子則被賜死。這出悲劇其實很類似于曆史上的李隆基太子遭到武惠妃陷害的一幕。李隆基的太子李瑛是他的第一位太子,當時武惠妃謊稱他要兵變謀反,結果李隆基居然聽信讒言将他廢為庶人并且誅殺。(估計是自己政變心理陰影太大)

可見真正的曆史永遠是文學創作的源泉,作家們從曆史中汲取靈感,創作成影視劇中精彩的故事。這樣我們的文化才能代代傳承下去。不過這裡不妨提出一個疑問,在《慶餘年》中,古代兩國談判唇槍舌劍,“小嘴抹了蜜”一般菜市場吵嘴。那麼曆史上的兩國談判真的如此嗎?大家不妨開動腦筋。

參考資料:

【1】《明實錄》

【2】姚思廉《梁書》

【3】司馬光等 《資治通鑒》

【4】張廷玉等 《明史》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微信公衆号“曆史學堂君”

作者:三清妙音

編輯:潘茜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