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作者:黑夜縱談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近些年來,無論是國内還是世界都不太平。三年疫情、俄烏沖突、美元加息、地産暴雷......壞消息你方唱罷我登場,接連打擊着風雨飄搖的經濟局勢。

在接二連三的經濟沖擊,讓老百姓充分感受了經濟下行的寒氣:2023年,國内GDP同比增速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1%,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穩中向好。

奇怪的是,盡管資料越來越好,“物件漲了,工資沒漲”卻成為許多人的普遍感受。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有專家指出,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有三件事情能不做就不做;要做好迎接市場寒氣,面對“資産貶值”的準備。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謹慎投資房地産

此前,要問什麼行業最具投資價值,不少人會告訴你——是房地産。十幾年來的高速發展潮,讓中國房地産行業書寫了無數财富神話。

房價同樓高同步增長,收租躺平的“包租公”,成為無數人夢想着的職業。然而,恒大的暴雷,戳破了十幾年來地産行業紙醉金迷的泡沫。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如今房企爆雷的爆雷,停盤的停盤,“好學生”萬科再次喊出“活下去”,不少房地産股價十不存一。秋風蕭瑟的背後,是高速下滑的房地産市場。

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2022年和2023年,中國的房地産開發經曆了“兩連跌”,攏共跌去了近五分之一的市場佔有率。

要知道,為了挽救“支柱性産業”,近些年“看得見的手”可是不遺餘力,親自下場。各地都在放松限購,出台了大量救市措施。然而即使是“看得見的手”,也無法阻止房地産一路俯沖。

回顧曆史,2003年房地産被有關部門定位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原因就是看中了房地産對上遊各行業的産能都有着良好的刺激作用。随着建築面積,房地産的帶動作用逐漸褪去,對居民财富的虹吸作用反而不斷增強。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此時管理部門,并沒有從提升品質,加強管理等方面;而是通過“漲價去庫存”的方式,拉升房價,提升居民消費杠杆。

這種“兩頭漲價”的管理方式,讓房地産一躍成為最火爆、最掙錢的投資單品,讓地方與房企飽嘗了十年來的土地紅利,而一切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暗中标好了價格。

“漲價去庫存”哪都好,但唯一的問題是,它是與市場客觀規律相悖。而扭曲供需關系,必然會付出相應的代價,房價與樓盤數量的螺旋上升,讓無數人對如今的房地産市場望而卻步。之前“漲價去庫存“的不愁賣”,導緻了居民現在捂緊錢袋子“不敢買”。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另一方面,經過十幾年的房地産狂飙突進,居民杠杆已經加無可加。買一套普通房子,等于直接背上三十年長期債務。

同時,大陸家庭戶人均居住面積已經來到了41.76平方米,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這麼大的居住面積,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目前的建築面積已然超出預期,人們對居住性房屋的需求已經趨向飽和。

前些年,青島某辦事處釋出通知,将“購房”納入社群建設考核名額。荒誕的背後,我們不難看出,如今的房地産市場,已經到了“有形大手”都無力回天的,積重難返的地步。

如今的房地産,已然陷入了一個怪圈:高昂的房價,讓不少人望而卻步,導緻房子根本賣不出去;但如果房企想降價走量實作回本,則會受限于名為“限購令”的“緊箍咒”。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原因很簡單——因為土地既是地方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企業降價走量,會直接影響當地的土地收入。在利益面前,此前勾肩搭背,一起發财的好兄弟,也開始互相制約,互相使絆。

而在土建與房企的零和博弈下,散戶貿然踏入房産市場,等待自己的,則是資産價值的螺旋下跌,以及來自雙方的聯合絞殺。是以,若沒有做好财産持續縮水的準備,普通群眾應謹慎參與房産投資。

減少無謂消費

通過觀察網際網路,我們不難發現,最近的假期,“調休”越來越受到有關部門青睐,幾乎到了“逢假必調”的地步。而随着調休的增加,反對“調休”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我們知道,所謂“調休”,休息是其次,主要目的是創造“消費視窗”,促進社會消費。然而,此前百試百靈的“小長假”,在當下卻不再是解決消費問題的“靈丹妙藥”。

究其原因,則是當代人紛紛捂緊了“錢袋子”,不願做過多無謂的消費。而之是以“捂緊錢袋子”,則是為了迎接“未雨綢缪”、“防範風險”。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羅永浩曾說“樂觀者是相信永遠陽光明媚嗎?當然不是。真正的樂觀者知道要下雨,便會将雨傘準備好。”在這段經濟下行的時間裡,我們要準備的“雨傘”,就是我們的錢袋子,我們要做的,便是“開源節流”,減少無謂的消費。

過去,經濟發展迅速,賺錢相對容易。而三年的疫情,掏空了不少家庭的錢包:而持續走低的經濟寒冬,又讓賺錢變得更加艱難。這要求我們具備“開源節流”的思維,緊握錢袋,精打細算生活。

考慮哪些消費需要縮減?哪些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每個季度、每個月的預算和實際支出是多少?是否有超支?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應當盡可能節省,堅決不花不必要的錢,避免盲目的投資,将注意力集中在能夠帶來收益的行為上。

在凜冬将至的今天,現金流便是事業的生命線,利潤則是發展的保暖衣。保持現金流通暢,我們才能“活在當下”;有了利潤,才有機會迎來春回大地,柳暗花明。

不要辭職創業

不論在哪裡,創業成功的故事都格外動人。東拼西湊,小區開公司的馬雲,如今靠着阿裡巴巴成為所有人的“爸爸”;退學的紮克伯格,幾年時間便憑借“臉書”成為矽谷最耀眼傳奇。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古訓和“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的号召遙相呼應,讓創業被許多人視作華麗麗的尋夢之旅。

疫情結束後,曾有許多人“摩拳擦掌”,将創業視為振興經濟,逆天改命的化雨“春風”。然而,現實中的春風總是料峭,在經濟下行的當下,啟動資金是擺在創業者面前的第一座大山。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有人覺得,經過十幾年的宣傳引導,如今社會已經形成了“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創業氛圍,風投、地方都會成為創業者堅實的後盾,可是事實并非如此。

根據相關報告顯示:在創業者籌集資金的方法中,風投比例僅占4%,其他資助的比例隻有3%,這意味着,絕大多數的創業者,其資金來源都是來自自己的積蓄财富。

而他們不願出手的原因也很簡單:幾年疫情下來,投資人和地方手上也沒有餘量,手中的錢自然會傾向投入回報率高的大企業。競争力不足,回報率低的個體戶、小微企業,自然不會納入他們的法眼。

這時,很多人又退了一步,企圖通過創業經曆為自己接下的人生“鍍金”,想着哪怕失敗了,這段創業經曆也能成為自己往後發展的退路與籌碼。

很可惜,在創業領域,“成王敗寇”是不變的鐵則。同時,在現在這段時間辭職退路,其行為本身便是自斷退路的表現。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2014年,“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名号響徹中國大地。而到了2024年,我們看到的,卻是年輕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隻為進“體制内”,求鐵飯碗。

在“内卷”嚴重,“降本增效”風氣日盛的今天,沒有明确目的的辭職創業,并不是一個穩妥的選擇。

是以,考慮到目前就業市場的“寒冬”環境,如果輕率地選擇辭職創業,失敗幾乎是必然的結果。

而一旦創業失敗,不僅此前的投入将化為泡影,還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底氣。即使之後能找到新的工作,其待遇也往往是“終不似,少年遊。”

今明兩年,“資産縮水”将至?内行人建議:别做3件事情

在目前的就業形勢下,沒有什麼比一份穩定的工作更加寶貴。無論是選擇創業還是辭職,本質上都是将自己的未來投入風險與未知當中。

面對不确定的未來,我們應該做的,是保持謹慎,暫時觀望,等待就業市場或整體經濟環境有所改善,再考慮創業的有關事宜。

結語

我們永遠不知道,明天與意外哪個先到來。但縮水的資産價值,迷惘的就業形勢,無一不在提醒我們:“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經濟、市場的蕭瑟秋風,還會吹上很長一段時間。

而面對即将到來的“資産縮水”風險,我們要做的,便是捂緊錢袋,穩定軍心,謹慎投資房産,謹慎辭職創業。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資産縮水的風險最小化,更快地實作經濟複蘇與财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