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作者:黑夜纵谈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世界都不太平。三年疫情、俄乌冲突、美元加息、地产暴雷......坏消息你方唱罢我登场,接连打击着风雨飘摇的经济局势。

在接二连三的经济冲击,让老百姓充分感受了经济下行的寒气:2023年,国内GDP同比增速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一切看起来欣欣向荣,稳中向好。

奇怪的是,尽管数据越来越好,“物件涨了,工资没涨”却成为许多人的普遍感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专家指出,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有三件事情能不做就不做;要做好迎接市场寒气,面对“资产贬值”的准备。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谨慎投资房地产

此前,要问什么行业最具投资价值,不少人会告诉你——是房地产。十几年来的高速发展潮,让中国房地产行业书写了无数财富神话。

房价同楼高同步增长,收租躺平的“包租公”,成为无数人梦想着的职业。然而,恒大的暴雷,戳破了十几年来地产行业纸醉金迷的泡沫。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如今房企爆雷的爆雷,停盘的停盘,“好学生”万科再次喊出“活下去”,不少房地产股价十不存一。秋风萧瑟的背后,是高速下滑的房地产市场。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和2023年,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经历了“两连跌”,拢共跌去了近五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要知道,为了挽救“支柱性产业”,近些年“看得见的手”可是不遗余力,亲自下场。各地都在放松限购,出台了大量救市措施。然而即使是“看得见的手”,也无法阻止房地产一路俯冲。

回顾历史,2003年房地产被有关部门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原因就是看中了房地产对上游各行业的产能都有着良好的刺激作用。随着建筑面积,房地产的带动作用逐渐褪去,对居民财富的虹吸作用反而不断增强。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此时管理部门,并没有从提升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而是通过“涨价去库存”的方式,拉升房价,提升居民消费杠杆。

这种“两头涨价”的管理方式,让房地产一跃成为最火爆、最挣钱的投资单品,让地方与房企饱尝了十年来的土地红利,而一切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涨价去库存”哪都好,但唯一的问题是,它是与市场客观规律相悖。而扭曲供需关系,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房价与楼盘数量的螺旋上升,让无数人对如今的房地产市场望而却步。之前“涨价去库存“的不愁卖”,导致了居民现在捂紧钱袋子“不敢买”。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另一方面,经过十几年的房地产狂飙突进,居民杠杆已经加无可加。买一套普通房子,等于直接背上三十年长期债务。

同时,大陆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来到了41.76平方米,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么大的居住面积,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的建筑面积已然超出预期,人们对居住性房屋的需求已经趋向饱和。

前些年,青岛某办事处发布通知,将“购房”纳入社区建设考核指标。荒诞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如今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到了“有形大手”都无力回天的,积重难返的地步。

如今的房地产,已然陷入了一个怪圈:高昂的房价,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导致房子根本卖不出去;但如果房企想降价走量实现回本,则会受限于名为“限购令”的“紧箍咒”。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原因很简单——因为土地既是地方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企业降价走量,会直接影响当地的土地收入。在利益面前,此前勾肩搭背,一起发财的好兄弟,也开始相互制约,互相使绊。

而在土建与房企的零和博弈下,散户贸然踏入房产市场,等待自己的,则是资产价值的螺旋下跌,以及来自双方的联合绞杀。因此,若没有做好财产持续缩水的准备,普通民众应谨慎参与房产投资。

减少无谓消费

通过观察互联网,我们不难发现,最近的假期,“调休”越来越受到有关部门青睐,几乎到了“逢假必调”的地步。而随着调休的增加,反对“调休”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我们知道,所谓“调休”,休息是其次,主要目的是创造“消费窗口”,促进社会消费。然而,此前百试百灵的“小长假”,在当下却不再是解决消费问题的“灵丹妙药”。

究其原因,则是当代人纷纷捂紧了“钱袋子”,不愿做过多无谓的消费。而之所以“捂紧钱袋子”,则是为了迎接“未雨绸缪”、“防范风险”。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罗永浩曾说“乐观者是相信永远阳光明媚吗?当然不是。真正的乐观者知道要下雨,便会将雨伞准备好。”在这段经济下行的时间里,我们要准备的“雨伞”,就是我们的钱袋子,我们要做的,便是“开源节流”,减少无谓的消费。

过去,经济发展迅速,赚钱相对容易。而三年的疫情,掏空了不少家庭的钱包:而持续走低的经济寒冬,又让赚钱变得更加艰难。这要求我们具备“开源节流”的思维,紧握钱袋,精打细算生活。

考虑哪些消费需要缩减?哪些方面可以降低成本?每个季度、每个月的预算和实际支出是多少?是否有超支?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应当尽可能节省,坚决不花不必要的钱,避免盲目的投资,将注意力集中在能够带来收益的行为上。

在凛冬将至的今天,现金流便是事业的生命线,利润则是发展的保暖衣。保持现金流通畅,我们才能“活在当下”;有了利润,才有机会迎来春回大地,柳暗花明。

不要辞职创业

不论在哪里,创业成功的故事都格外动人。东拼西凑,小区开公司的马云,如今靠着阿里巴巴成为所有人的“爸爸”;退学的扎克伯格,几年时间便凭借“脸书”成为硅谷最耀眼传奇。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的号召遥相呼应,让创业被许多人视作华丽丽的寻梦之旅。

疫情结束后,曾有许多人“摩拳擦掌”,将创业视为振兴经济,逆天改命的化雨“春风”。然而,现实中的春风总是料峭,在经济下行的当下,启动资金是摆在创业者面前的第一座大山。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有人觉得,经过十几年的宣传引导,如今社会已经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氛围,风投、地方都会成为创业者坚实的后盾,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相关报告显示:在创业者筹集资金的方法中,风投比例仅占4%,其他资助的比例只有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其资金来源都是来自自己的积蓄财富。

而他们不愿出手的原因也很简单:几年疫情下来,投资人和地方手上也没有余量,手中的钱自然会倾向投入回报率高的大企业。竞争力不足,回报率低的个体户、小微企业,自然不会纳入他们的法眼。

这时,很多人又退了一步,企图通过创业经历为自己接下的人生“镀金”,想着哪怕失败了,这段创业经历也能成为自己往后发展的退路与筹码。

很可惜,在创业领域,“成王败寇”是不变的铁则。同时,在现在这段时间辞职退路,其行为本身便是自断退路的表现。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2014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名号响彻中国大地。而到了2024年,我们看到的,却是年轻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进“体制内”,求铁饭碗。

在“内卷”严重,“降本增效”风气日盛的今天,没有明确目的的辞职创业,并不是一个稳妥的选择。

因此,考虑到当前就业市场的“寒冬”环境,如果轻率地选择辞职创业,失败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而一旦创业失败,不仅此前的投入将化为泡影,还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底气。即使之后能找到新的工作,其待遇也往往是“终不似,少年游。”

今明两年,“资产缩水”将至?内行人建议:别做3件事情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没有什么比一份稳定的工作更加宝贵。无论是选择创业还是辞职,本质上都是将自己的未来投入风险与未知当中。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我们应该做的,是保持谨慎,暂时观望,等待就业市场或整体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再考虑创业的有关事宜。

结语

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个先到来。但缩水的资产价值,迷惘的就业形势,无一不在提醒我们:“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经济、市场的萧瑟秋风,还会吹上很长一段时间。

而面对即将到来的“资产缩水”风险,我们要做的,便是捂紧钱袋,稳定军心,谨慎投资房产,谨慎辞职创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资产缩水的风险最小化,更快地实现经济复苏与财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