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0 16:18
來源:中國教育報
連結已複制
字型:小大
加強基礎研究是建設科技強國和教育強國的關鍵要素。2023年4月,教育部在計算機“101計劃”探索基礎上,啟動數學、實體學、化學、生物科學、基礎醫學、中藥學、經濟學、哲學等領域的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
今年4月19日,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工作推進會暨計算機“101計劃”成果交流會在京召開。作為教育部組織實施的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工作計劃,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有何進展與經驗?“101計劃”如何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築牢基礎?
築本強基——
給高等教育龍頭“畫龍點睛”
建設教育強國,龍頭是高等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又是其中關鍵所在。2021年12月,“101計劃”率先在計算機領域啟動。“0”和“1”組成的二進制數是計算機語言的基礎,以“101”命名指向明晰——該計劃從基礎着手,着眼教育教學基本規律,聚焦基礎要素,着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從試點的計算機領域,向基礎學科和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等關鍵領域鋪開,“101計劃”志在“畫龍點睛”。
相對較成熟的學科還要做“101計劃”嗎?答案是肯定的。北京大學教授高原甯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實體學盡管比較成熟,但其發展沒有停止,甚至還在加速。實體學發展不僅是知識的增加,同時它深刻改變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提高了人類探索世界的能力,這些知識和能力都應該逐漸下沉到教育當中。”
同時,面對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範疇産生的颠覆性影響,計算機“101計劃”主動作為。“高校、出版社和企業攜手合作,搭建與人工智能課程深度結合的教育大模型‘智海—三樂’,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實踐。”計算機“101計劃”核心課程“人工智能引論”負責人、浙江大學教授吳飛表示。
“我們會将優秀建設經驗和模式推廣到更多基礎學科和急需緊缺領域,逐漸提高各專業類覆寫率,為建構高品質人才培養體系提供有力支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表示。
緊扣關鍵——
課程改革“小切口”牽引解決人才培養“大問題”
核心課程建設是深化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改革的重中之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将在每個領域重點建設10門左右核心課程,着力建設一批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一流核心課程,以提升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品質。
目前,計算機領域“核心課程+知識圖譜”核心課程體系已經搭建完成,建設了12門核心課程,形成了涵蓋110多個子產品、650多個關鍵知識點的核心課程知識圖譜。核心課程體系的搭建工作在其他學科領域也陸續展開。
核心課程體系搭建完成,怎樣提升課堂實效亟待關注。教師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以課程改革帶動教師隊伍建設也是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重點關注的内容。化學“101計劃”的重點任務之一是核心教案建設,“我們着重于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進,建設一套凝聚骨幹教師智慧結晶,蘊含教師學術思想、對教材的了解和教學方法的核心教案體系,希望能凝聚更多教師智慧,形成具有快速适應性和持續改進的教案。”中山大學教授高松表示,目前化學各課程已完成260份教案,覆寫了50%的學科知識點,這将引領帶動更多教師提升教學水準。
此外,課堂觀察和交流研讨也是與會專家提及的高頻詞。“各課程組通過虛拟教研室,開展線上教研、教學資源共享等活動。”西湖大學教授施一公介紹生物科學“101計劃”建設師資團隊的舉措。
“學生普遍認為核心課程講授得少了,案例和問題思考得多了,同學們需要花費更多時間來進行查資料和小組讨論,這種方式使自己的知識更牢固,邏輯思維、語言表達、文本設計等能力提升了。”天津中醫藥大學教授張伯禮介紹了中藥學領域課程改革後課堂發生的變化。
苦練内功——
建強基礎要素推動教育教學改革
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實處是教材,改到難處是實踐,改到痛處是教師。推進基礎要素建設,推動人才培養從“知識為主”轉向“能力為先”,正對應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苦修的“内功”,同時也是“101計劃”推進實施的重點任務。
“我們着眼教育教學規律,通過聚焦核心課程、核心教材、核心實踐項目和核心師資團隊建設,推動計算機領域大學教育教學模式持續轉型。”計算機領域“101計劃”工作組組長、北京大學教授胡振江介紹。
教材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劇本”,如何打造好“劇本”?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結合核心課程建設,在每個領域配套建設10種左右核心教材,展示學科前沿,推動建構以自主知識體系為核心的教材體系,探索基于知識圖譜的新形态教材建設,着力建設一批反映國際學術前沿、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流核心教材。“教材體系建設不是簡單的羅列,即使是同一門教材,不同的編著老師也有不同的立論和追求,能夠給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視角。”高原甯說。
實踐是提升學生能力的關鍵環節,基礎學科系列“101計劃”将科學研究和産業發展前沿問題、實踐項目納入人才培養并持續更新,着力建設一批科教融彙産教融合的一流實踐項目。
“引導學生自覺養成‘因行得知’的理論創新能力,避免将現有理論和模型簡單地套用到中國經濟發展、轉型和運作的實踐中。”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介紹了經濟學“101計劃”實踐項目建設的原則。
作者:本報見習記者 鄭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