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會覺得,詐騙電話漏洞百出,誰會上當受騙?一項調查研究發現,一個簡單的冒充“官方”的詐騙電話,直接騙出了12%老年人的銀行卡、個人賬戶“驗證碼”,直接成功。
随着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網絡詐騙、金融欺詐等犯罪手段日益翻新,其中,政府冒充詐騙已成為危害老年人财産安全的一大威脅。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老年人可能比我們預想的更容易遭受此類詐騙。
這項由芝加哥拉什阿爾茨海默病中心與金融行業監管局投資者教育基金會合作進行的實驗則采取了一種模拟真實世界政府冒充詐騙的方式,以期獲得更貼近現實的反應結果。研究對象來自拉什記憶與老齡化項目中的644名平均年齡85歲的老年人,他們接到一個虛構政府機構的電話,聲稱其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賬戶存在異常活動,需要驗證個人資訊。
研究人員将老年參與者對詐騙的回應分為三類:無互動(未接聽或回撥電話)、有互動(接聽或回撥但表現出懷疑并未提供個人資訊)以及轉化(接聽或回撥且無明顯懷疑或提供了個人資訊)。大多數參與者并未與詐騙者互動(占68.5%),然而,在接聽或回撥電話的人群中,不帶懷疑态度直接參與的比例(16.4%)高于保持懷疑态度的人群(15.1%),并且令人擔憂的是,竟有約12%的參與者提供了個人敏感資訊。
進一步對比分析不同應對類型的參與者特征時,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認知能力、金融素養及詐騙防範意識上存在顯著差異。那些雖有互動但保持懷疑态度的老年人在認知能力和金融素養測試中得分最高,且該組中患癡呆症的人數最少。相比之下,落入“轉化”陷阱的老年人詐騙防範意識最低。
盡管此項研究的對象主要為白人女性且受教育程度較高,是以這些結果在更大範圍的老齡人口中的普适性可能受到一定限制,但這同時也意味着在實際生活中,面對更為狡猾的詐騙手段和教育程度較低的老年群體,可能有更多的老年人會陷入詐騙圈套。當排除癡呆症患者後,認知能力和金融素養的差異不再具有統計學意義,但“轉化”組的詐騙防範意識依舊最低。
官方冒充詐騙的特點與手法
是一種常見且危害嚴重的欺詐行為,詐騙分子精心僞裝成政府官員或授權代表,通過多種通訊手段,如電話、電子郵件、短信,甚至社交媒體私信等,聯系潛在的受害者。他們通常采用以下手法:
- 權威身份包裝:詐騙分子會自稱來自諸如社會保障局、稅務局、醫保局等政府部門,或者是執法機構,營造出一種官方權威的形象,使受害者本能地産生敬畏和服從心理。
- 緊急情況制造:他們會編造緊迫的理由,比如賬戶被盜用、涉嫌違法活動、福利資格面臨取消等,促使受害者在短時間内做出決策,減少他們的思考時間和核實機會。
- 資訊搜集欺騙:詐騙分子會以核實資訊或解決問題為由,詢問受害者的個人資訊,包括但不限于社保号、銀行賬号、密碼、信用卡号等敏感資料。
- 資金轉移誘導:一旦取得信任,詐騙分子會進一步誘導受害者轉賬彙款,謊稱是為了避免損失或者辦理某種手續,有時還會假裝發放獎金或補貼來引誘受害者支付手續費。
老年人為何更易受騙
老年人之是以更容易成為政府冒充詐騙的目标,可以從多個角度了解:
- 對官方的信任度高:老年人普遍對職能機構有着較高的信任度,這使得他們對于冒充人員的詐騙行為較為難以辨識。
- 心理與生理變化:随着年齡增長,老年人的認知功能可能逐漸減退,特别是在資訊處理速度、邏輯推理等方面的能力下滑,這使得他們在面對複雜的社會資訊時,較難快速識别詐騙。
- 社交孤獨與資訊閉塞:許多老年人特别是獨居老人社交圈子較小,資訊擷取管道有限,往往不能及時了解到最新的詐騙手法和防騙知識。
- 對新興科技的不熟悉:随着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很多詐騙案件轉移到了線上平台,而不少老年人對電子裝置和網絡應用不夠熟練,無法有效分辨網絡詐騙資訊。
認知能力與金融素養的影響
認知能力的下降會影響老年人對資訊的了解和判斷,導緻他們在面對詐騙時可能無法正确評估風險。同時,金融素養的不足讓他們難以鑒别合法金融服務與詐騙之間的差別,容易輕信所謂的投資機會或優惠服務。這兩種因素共同作用下,老年人可能在未經深思熟慮的情況下就向詐騙分子洩露重要資訊或交出财物。
預防措施與應對政策
針對老年人的防騙教育應多元化且有針對性:
- 社群教育普及:通過定期舉辦社群講座、教育訓練班等形式,向老年人傳授防騙知識,講解典型詐騙案例,提高其防範意識。
- 家庭成員協助:強化家庭内部溝通,子女、親屬應及時告知老人最新的詐騙手法,并幫助他們安裝反詐軟體、設定來電攔截等功能。
- 科技輔助保護:推廣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産品和服務,如簡易操作的智能手機APP、智能語音助手等,可以及時預警潛在的詐騙風險。
- 媒體和公益廣告宣傳: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以及微信、短視訊等新媒體廣泛傳播防詐騙資訊。
參考文獻:Yu L, et al. Vulnerability of older adults to government impersonation scams. JAMA Network Open. 2023. Epub Sept. 22.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3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