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作者:小辣椒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在現代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出門旅行再簡單不過了,隻需打開手機地圖或導航應用,輕松檢視路線并擷取指引。但在古代,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那個時候沒有地圖、沒有導航,古人要走出家門遠行,面臨着迷路的巨大風險。他們是如何確定能夠順利到達目的地的呢?這令人十分好奇和向往。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古代戶籍制度和路引制度的限制

話說在古代,戶籍制度和路引制度對古人的出行造成了極大的限制。當時的戶籍制度,将人們的活動範圍限制在特定的地域之内,等級分明,世襲不移。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大家都知道,古時候的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和經濟,實行了嚴格的戶籍制度。這個制度将全國人口按照地域和等級進行了劃分,每個人都被賦予了明确的身份地位。比如說,有的是京師的貴族世家,有的是外省的平民百姓,再有的就是被流放邊疆的罪犯了。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這個戶籍制度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它也給古人的活動帶來了諸多不便。因為戶籍制度不僅将人們與自己耕種的土地緊密綁定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它的地域性、等級性和世襲性,将古人的活動範圍徹底限制在了特定的區域之内。

除了戶籍制度之外,古代還有一個路引制度,它是對戶籍制度的有力補充。路引制度主要是針對流動人口的,它規定了人們出行的時間和地點。按照這個制度,古人如果想要出遠門,首先要向官府申請路引,寫出行申請,請五位擔保人作證。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而且,路引制度隻允許短期出行,一般就三五天的時間。出行的地點也是有嚴格限制的,隻能在附近的縣城或者鄉鎮之間活動,絕對不能擅自離開。如果古人違反了這個規定,不僅會失去原本應得的待遇和福利,還會受到統治者的嚴懲。

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大多數古人是很少出遠門的。他們恪守本分,守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就這樣過着循環往複的生活,綿延子孫後代。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不過,也并非是所有的古人都被這樣的制度所束縛。有一些特殊的群體,比如文人、商人、官員和出家人,他們是可以合法出行的。隻要有了正當的理由,經過一番手續的辦理,他們就能拿到通行證,走上遠行的道路了。

首先是文人,他們要參加科舉考試,隻有通過這個考試,獲得功名,才能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以,每逢科舉那一年,就會有大批文人外出趕考。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其次是商人,他們靠做生意為生,難免要四處奔波,到處收購貨物,然後再運往其他地方販賣。

再有就是官員了,他們被朝廷派遣到不同的地方任職,自然也要離開原籍,前往任上。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最後一批人就是出家人了,他們出家之後,就要開始遊曆四方,廣求佛法,修行增長見識。

雖然這些人都有正當的出行理由,但也不是想走就能走的。他們首先要向官府提出申請,寫出行申請,請五位擔保人作證,沒有任何問題之後,才能辦理通行證。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一番折騰之後,通行證終于到手了。接下來,古人就要開始準備正式的出行了。他們要翻閱黃曆,挑選一個黃道吉日,然後祭祀先輩,家人和好友也會為他們設宴餞行,折柳相送。

就這樣,古人收拾行裝,攜帶旅伴,或是坐上牛車,或是走水路,開始了漫漫的旅程。雖然一路上困難重重,但他們仍然勇往直前,隻為能夠一睹外面的世界。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古人出遠門的正當理由

雖然古代的戶籍制度和路引制度給普通百姓的出行帶來了諸多限制,但也并非是所有人都被這些制度所束縛。事實上,有一些特殊的群體,隻要有了正當的理由,經過一番手續的辦理,他們就能拿到通行證,合法地走上遠行的道路。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首當其沖的,就是文人這一群體了。在古代,文人們的理想和追求就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改變自己的身份地位。是以,每逢科舉考試的那一年,就會有大批文人外出趕考,他們或是步行,或是乘坐馬車,有的甚至還會搭乘船隻,隻為能夠及時趕到考場。

比如說北宋年間,有這麼一個文人叫做歐陽修。他從小就志存高遠,立志要考取功名。及至長大後,歐陽修先是在家鄉河南獲得了秀才的頭銜,随後又一路北上,參加了京師的會試。就這樣,歐陽修一路跋涉,終于在開封的貢院裡拿下了探花的好成績,被朝廷錄取為了進士。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再比如明代的文人張燕公,他在家鄉廣東讀書時就已經是個了不起的秀才。後來,張燕公為了一雪前恥,專門步行數千裡,遠赴京城參加會試。雖然一路上頗為艱辛,但他最終還是如願以償,獲得了功名。

除了文人之外,商人這個群體也是出遠門的常客。畢竟,他們靠做生意為生,難免要四處奔波,到處收購貨物,然後再運往其他地方販賣。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就拿明朝的一個商人來說吧,他叫做鄭和。鄭和原本是個窮苦出身的水手,後來憑借着過人的智慧和勇氣,一步步做起了生意,成了一名遠洋商人。為了尋找新的商路,鄭和曾多次遠渡重洋,一路向西,先後到過東南亞、印度洋、紅海、波斯灣等地,足迹遍布了當時的世界大部分地區。

再有就是官員這一群體了。他們被朝廷派遣到不同的地方任職,自然也要離開原籍,前往任上。比如說唐朝的時候,就有一位大臣叫做房玄齡,他曾先後在四川、河南、山西等地任職。每到一處,房玄齡都要帶着全家老小離開原籍,前往新的任職地。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最後一批人,就是出家人了。他們出家之後,就要開始遊曆四方,廣求佛法,修行增長見識。就像唐朝高僧鑒真法師那樣,他為了到達當時佛教的中心日本,曾多次遠渡重洋,一路上更是遇到了無數的艱難險阻。

雖然這些人都有正當的出行理由,但也不是想走就能走的。他們首先要向官府提出申請,寫出行申請,請五位擔保人作證。沒有任何問題之後,才能辦理通行證,獲準出門。一番折騰之後,通行證終于到手了。接下來,古人就要開始準備正式的出行了。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古人防止迷路的智慧之道

雖然古人出遠門面臨着諸多困難和風險,但他們并非毫無辦法。相反,憑借着敏銳的觀察力和總結能力,古人們逐漸積累了許多防止迷路的智慧之道,確定能夠順利抵達目的地。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首先,古人會在道路兩旁制作一些路标,以指明方向。這些路标有的是用石頭或泥土堆砌而成,叫做"堠"。堠與堠之間會保持一定的距離,既能指明道路的走向,還能幫助計算路程。

為了保護這些堠,統治者還專門設定了一個"堠吏"的職位,負責維護和管理路标。這些堠就像是古代的路牌和公裡樁,為古人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除了堠之外,古人還會在路旁的樹木或岩石上做一些标記,比如折斷樹枝、刻字于石等,以提醒自己已經走過了多遠的路程。如果遇到陌生的路人,他們也會主動上前詢問方向,或是找一位熟人帶路。

當然,如果是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之中,古人就隻能依靠仰望星空來辨識方向了。他們會觀察天象,尋找啟明星的位置,進而判斷出正确的方位,繼續向目的地進發。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比如說唐朝的時候,就有這麼一個故事。當年有一位叫做郦道元的文人,他為了趕考,不遠萬裡來到了河西走廊一帶。誰知在這片人迹罕至的大漠之中,郦道元竟然迷失了方向。

好在郦道元自小就鑽研天文地理,對于星象了如指掌。于是,他仰望星空,很快就找到了啟明星的位置,确定了正确的方向,終于在黎明時分抵達了目的地。如果不是郦道元有這一手,恐怕就要在荒漠中餓殍野狐了。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後來,随着科技的進步,古人又發明了指南針,從此再也不用仰望星空了。隻要拿着指南針,看一看針頭指向哪個方位,就能輕松确定方向,避免走錯路。

除了陸路之外,古人在航海出行時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們會仔細研讀前人整理的航海筆記,對比當地的山川、河流、島嶼、特殊建築以及風俗習慣等,進而判斷出自己所處的位置。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這些航海筆記内容非常豐富詳盡,記載了世界各地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色,被古人稱為"地文"。隻要仔細查閱地文,就能清楚地了解沿途的情況,確定不會迷失方向。

除此之外,古人還有一個聰明的做法,那就是選擇水路出行,盡量避開陸地上的種種危險。畢竟在水上航行,隻要順流而下,就不太可能會迷路了。即便是遇到了風浪,也比陸地上遭遇強盜或野獸要安全得多。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正是憑借着這些智慧之道,古人們才能夠安全出行,一睹外面的世界。雖然過程艱辛,但他們仍然勇往直前,用自己的雙腳丈量祖國的山河,用自己的眼睛見證世界的精彩。

古人在戰争中迷路的例子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雖然古人積累了諸多防止迷路的智慧之道,但也并非是萬無一失的。尤其是在戰争時期,将士們常常會因為種種原因而迷失方向,給軍隊帶來嚴重的損失。

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西楚霸王項羽了。項羽原本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他率領大軍幾乎橫掃了整個中原,一度占據了優勢地位。可就在垓下之戰中,項羽的大軍被圍困在陳倉之地,處境萬分危急。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項羽親自率領精銳部隊,浴血突圍而出。雖然損失慘重,但他終于擺脫了重圍,暫時脫離了危險。隻不過,接下來的路線選擇,卻讓項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當時,項羽面前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回到西楚的老家,另一條則是前往東南沿海地區。按理說,項羽應該選擇回到西楚,那裡有他的根基,也是他最熟悉的地方。可是,項羽卻沒有這樣做,而是選擇了前往陌生的東南沿海一線。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據說是因為項羽在突圍的時候,受了重傷,他擔心自己的傷勢無法支撐到西楚,是以才決定改道東南。不過,這條路線對于項羽來說,實在是太過陌生了。

果不其然,項羽一行人很快就在東南一帶迷失了方向。他們到處尋找正确的道路,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項羽遇到了一位正在田間勞作的老農。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項羽上前詢問道路,可是那位老農卻故意給他指了一個相反的方向。結果,項羽一行人就這樣被徹底引入了歧途,最終被韓信的軍隊尾随而上,被徹底圍困。

就這樣,西楚霸王項羽最終在烏江自刎身亡,一個原本可以統一天下的霸主,就這樣功虧一篑,令人扼腕歎息。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除了項羽之外,漢武帝時期的名将李廣也曾在戰場上迷失過方向。當年,李廣率領大軍遠征漠北,打算痛擊匈奴的根據地。可是,一路行軍之後,李廣的軍隊竟然在茫茫大漠中迷失了方向。

大軍在黃沙漫天的沙漠中徘徊了數日,可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正确的道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匈奴的主力部隊趕了過來,對李廣的軍隊進行了瘋狂的圍攻。

古代沒有地圖和導航,古人出遠門,是怎麼保證不會迷路的?

李廣的軍隊在沙漠中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最終,李廣不得不下令撤退,并親自向漢武帝請罪。可漢武帝并沒有原諒他,而是将他從軍中除名,李廣無奈之下,隻好自刎謝罪。

從這兩個例子中可以看出,即便是身經百戰的名将,在戰争時期也難免會迷失方向。一旦迷路,就很容易被敵人乘虛而入,給軍隊帶來巨大的損失。是以,古人雖然積累了諸多防止迷路的智慧,但在戰争這種特殊情況下,仍然很難完全避免迷路的發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