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作者:測繪學報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本文内容轉載自微信公衆号:中國地圖出版集團,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内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

近日,在第三屆全民閱讀大會·科普閱讀論壇上,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入選作品名單正式釋出,《地圖》雜志2023年第4期《地圖上的鄉村振興》入選,這是《地圖》雜志連續2年獲此殊榮。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推薦活動由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共同承辦,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科普期刊原創,持續打造科普内容精品,深化全民閱讀活動。該推薦活動于今年2月26日正式啟動,經專家組多輪評審,最終55個作品入選。入選作品積極聚焦科普高品質發展主題,展現出内容和形式多角度互相融合的特點。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地圖》雜志創刊于1986年,由自然資源部主管,中國地圖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主辦,是國内發行量最大的地圖文化期刊。作為傳播、傳承地圖文化的重要宣傳陣地和自然資源科普陣地,《地圖》雜志在内容和形式上精益求精,深入挖掘地圖文化以及自然資源科學知識和重大科技成果,充分發揮地圖服務支援作用,融入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設大格局,打造具有地圖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文化品牌。

⬇ 往期内容 ⬇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1期

特别策劃

長江大保護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實施近8年來,沿江省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紮實推進長江生态環境保護修複,奏響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協奏曲”。本期通過介紹長江上遊、中遊、下遊省市統籌推進長江大保護的生動實踐,看長江生态如何換新顔,為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品質發展築牢生态安全底線。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1期

特别策劃

衛星看十年生态蝶變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十年來,大陸大力推動基于自然資源的生态保護修複工作,一幅幅綠水青山、春潮湧動的生态文明建設美麗圖景在中華大地徐徐鋪展:江河湖泊生态系統品質明顯改善;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沙地沙漠生态修複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本期将通過衛星的“千裡眼”,從萬裡高空瞰美麗中國生态變遷。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2期

特别策劃

水潤中國:跨越千年的水利傳承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大陸是農業古國、灌溉大國,也是灌溉工程遺産類型最豐富、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2022年度(第九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公布後,大陸四川省通濟堰、江蘇省興化垛田、浙江省松陽松古灌區和江西省崇義上堡梯田4處工程全部申報成功。

目前,大陸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已達30處,幾乎涵蓋了灌溉工程的所有類型。這些翻山越嶺的渠系、結構精妙的涵閘、設計巧妙的灌溉工程,潤澤平疇沃野,飽經歲月滄桑,見證了大陸水利工程的發展。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3期

特别策劃

守牢中國“飯碗田”

大陸幅員遼闊,擁有曆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其賴以支撐的土地資源類型多樣,有被稱為“耕地中的大熊貓”的東北黑土地,有從黃河鹽堿地轉變而來的良田,有以淤泥為基礎的洞庭湖區農田,也有紫色土豐富的四川盆地......近年來,大陸采取有效的土地保護政策,大力推進土地改良工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現有耕地。這些耕地和措施為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建設農業強國提供了堅實保障,確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4期

特别策劃

地圖上的鄉村振興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開創了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之先河。20 年來,萬千鄉村實作了共富共美,鄉村風貌發生了曆史性巨變。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測繪地理資訊服務發揮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不斷湧現出新模式、新路徑,助力和見證了一張藍圖、一個鄉村、一座新城的嬗變。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5期

特别策劃

實景三維助力數字中國

實景三維為數字中國提供統一的空間定位架構和分析基礎,是數字政府、數字經濟重要的戰略性資料資源和生産要素。目前,實景三維中國建設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态文明建設正加快推進,部分地區已建成地形級、城市級、部件級三個層級的實景三維模型,應用于多種場景。本期通過北京、青島、武漢、廣州等城市的實景三維建設和應用案例,展現實景三維賦能各行各業智慧化發展情況。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6期

特别策劃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

三江源地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造就了三江源地區這一“人間仙境”。衆多江河從這裡發源,高原生靈在這裡展現出驚人的生命力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美麗的三江源地區建設大陸首個國家公園,是全世界矚目的焦點。一個“新生”的國家公園如何完成“為全國生态文明制度建設積累經驗”“為國家公園建設提供示範”的使命?三江源國家公園給出了答案。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1期

特别策劃

中國治沙:在沙漠繪綠色地圖

大陸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積最大、受影響人口最多、風沙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帶來的危害涉及大陸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28個縣(市、區、旗)。大陸一直高度重視荒漠化防治工作,并成功治理多個地區。本期通過講述河北省塞罕壩林場、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山西省右玉縣3個荒漠化防治典型案例,全面了解大陸在荒漠治理方面的曆程與成就,看一代代治沙人如何在沙漠荒原描繪生态新畫卷。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2期

特别策劃

大熊貓的“版圖”

大熊貓,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孑遺物種之一,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其足迹曾遍及大陸黃河、長江、珠江三大流域。在度過漫長而嚴寒的冰川期後,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斷加劇,大熊貓的栖息地逐漸縮至川陝甘三省的六大山系。幾十年來,大陸大熊貓保護與研究工作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成效顯著,持續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力量。本期我們将穿越800萬年的時空,講述大熊貓的前世今生、保護之路、對外合作等,感受大熊貓“版圖”的變遷。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3期

特别策劃

中國人在南極

這裡是人類腳踏實地、認知地球的關鍵之地,也是人類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理想之地;這裡有地球上最寒冷、最幹旱、風暴最猛烈、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陸,也有最晚被命名的大洋。其惡劣的環境讓人望而卻步,卻也不斷激發着科學家與探險家前往。從1958年中國人首次踏上南極洲,到1984年12月30日五星紅旗第一次飄揚在南極洲上空,再到中國第38次南極考察圓滿完成,中國人在這裡科學探索、營建駐地,不斷突破極限,在中國極地考察史和探險史上留下諸多裡程碑,也為全球南極考察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中國力量。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4期

特别策劃

秦嶺:界分南北 和合南北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秦嶺這座非凡的山脈,必然有着不同尋常的“身世”。由晚太古代至今,經過漫長而複雜的地質形成與演化程序,秦嶺終成中國南北銜接和東西過渡的樞紐。它既是中國南北氣候、水文、生态、人文等天然的地理分界,也是南北方文化、東西部文化交彙融合的中心。自古以來,山脈作為國家精神辨別與民族文化象征具有獨特的重要價值,秦嶺之于中國到底有多重要,其腳下的這片土地已給出了答案。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5期

特别策劃

中國湖泊時空大變遷

湖泊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全球生态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湖泊的一生,短暫而又寶貴,其形成于多重因素,曆經擴張、萎縮、衰老與消亡。湖泊的變遷既是自然演化的過程,也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本期通過衛星影像圖、地圖,結合全國第一次、第二次湖泊調查結果,講述大陸湖泊形成、演變、利用以及治理保護的故事。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6期

特别策劃

2022年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獲獎作品巡禮

優秀地圖作品裴秀獎是中國地圖領域的最高獎項,也是中國地圖學界的最高榮譽。曆屆獲獎作品選題與時俱進,内容豐富、表達科學、印裝精美、直覺實用。從最初種類單一的紙質版專題地圖、普通地圖發展到如今精彩多樣的專題圖集、電子地圖、地圖文創等作品,裴秀獎見證了地圖的發展,留下了時代的印記。這些地圖作品服務國家戰略,助力社會發展,既反映了大陸地圖事業的進步與繁榮,也展現了地圖的科學價值和文化魅力。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1期

特别策劃

圖覽中國濕地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為地球三大生态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大陸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濕地類型多,從沿海到内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分布。大陸目前共有64個國際重要濕地,899個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率達到50%以上。本期我們将走進大陸最大的沼澤分布區和大陸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一睹大陸濕地繪就的生态畫卷。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2期

特别策劃

地球故事

翻開地球的曆史,會看到驚心動魄的場面。每一段的開始和結束都伴随着新生與消失,變化與轉折。那些深埋在地層中的證據,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構造地貌,以及被永久儲存的生命痕迹,無一不在訴說着地球的過往。我們可順着東方,尋找海侵的蹤迹;深入海底,發現古陸的沉浮;在世界最高峰,感受闆塊運動的力量……而地球,仍在繪制着屬于自己的“天地圖”。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3期

特别策劃

海島:滄海明珠

大陸近海島嶼資源豐富,據自然資源部釋出的《2017年海島統計調查公報》顯示,大陸共有海島1.1萬餘個,約占大陸陸地面積的0.8% 。海島是大陸海洋文明的一塊重要拼圖,也是大陸海洋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依托。本期通過解讀舟山群島、涠洲島、永興島,了解海島變遷、海島文化、海島生态、海島保護與修複,從三個縮影看萬座海島如何共繪大陸海上綠水青山圖卷。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4期

特别策劃

地圖上的紅色故事

那些記錄了中國共産黨革命曆史事迹的紅色沃土,那些見證了中國共産黨奮鬥曆程的紅色革命遺址,無一不是紅色精神的承載者,也是紅色故事的講述者。本期用地圖定位紅色足迹,記錄紅色文化資源,展示其空間格局和保護利用現狀,讓紅色記憶曆久彌新。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5期

特别策劃

走近地球之巅

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又被稱為“地球之巅”,屹立在青藏高原南部,記錄着人類不斷的追求與探索。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陸攀登者不斷向珠峰發起挑戰,到達新的高度;科技工作者深入研究珠峰地區獨特的自然環境,探索區域特征;測量者運用新的測量技術,确定新的高程。他們見證了珠峰的定義、高程的确定、研究的多樣化,也不斷書寫着人類探索真理的壯麗篇章。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6期

特别策劃

2021 地圖盛典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這一年,地圖行業不忘初心,厚積薄發,一大批優秀作品相繼湧現。本期精選2021年出版的代表性地圖(集)作品,從服務國家戰略到區域發展,從古舊地圖到創意地圖,從紙質地圖到數字地圖......通過解讀這些作品背後的創作理念與特色,洞悉地圖發展軌迹,見證中國地圖事業的成長,領略地圖文化的融合與創新,聽地圖講中國故事。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1期

特别策劃

生态讀本:長三角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堅持生态保護優先,把保護和修複生态環境擺在重要位置,加強生态空間共保,推動環境協同治理,夯實綠色發展生态本底,努力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長江三角洲地區涵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千米。在這片土地上,河湖相通,山水相連,自然圖卷錯落鋪展。本期雜志将重點解讀長三角生态,探索長三角生态綠色一體化發展路徑。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2期

特别策劃

自然之旅:深入栖息地

2020年3月3日,是第7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全球的主題是“維護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中國的主題是“維護全球生命共同體”。2020年也被稱為“生物多樣性超級年”。這一主題促使人們更加關注野生動植物,關愛地球。本期我們将跟随生态攝影師,深入三種不同的生态環境:巴西潘塔納爾沼澤地、印度國家公園和俄羅斯堪察加半島,用鏡頭記錄當地代表性野生動物的生存狀況,以及使它們得以長期繁衍的栖息地。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3期

特别策劃

守護地圖上的藍

這是一段有關海洋生态文明的裡程,這塊藍色的底圖上書寫着生生不息的海洋故事。廣西北部灣、山東長島、浙江樂清西門島,是故事裡的幾個縮影。它們分别記錄了海岸線的變遷、海上物種“博物館”的蓬勃生機和紅樹林的“向北”之路。在大陸1.8萬多千米的大陸海岸線上,為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維持海洋生态系統而設立的海洋保護區,與沿海防護林體系構成藍色屏障,一起守衛着海洋命運共同體。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4期

特别策劃

黃河:文明的符号

作為象征中華文明的代表符号,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尚書·禹貢》留下了曆史上關于黃河源頭的早期記載 ;衆多以黃河為主題的輿圖,記錄了大陸曆代對黃河的認識、對河患的治理;而黃河所經之地,也留下了一個個攜帶着“黃河身份”的曆史地名;黃土高原“人進沙退”的奇迹則見證了黃河流域生态保護的成果。這條曆盡滄桑的長河,是自然的黃河,也是文化的黃河。黃河故事,也是水與中國的故事。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5期

特别策劃

山東:大運河700年

在1797千米的京杭大運河航道上,占1/3的山東運河是通航條件最困難,維修保護工程技術最複雜、最巧妙的河段,也是文化遺産價值較為突出的一段。本期我們将展讀一幅幅河道畫卷,在古代運河圖中解讀山東運河治理的重點,在水系地圖上尋找其與泉林相依、與黃河博弈的身影,到“運河之心”戴村壩觀看“戴壩虎嘯”的水利奇觀,聽陣陣橹聲響過700年,感受大運河如何改變了山東。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6期

特别策劃

綠水青山變遷圖卷

從“一村一幅畫”的安吉到重新恢複“呼吸”的賀蘭山,再到魚翔淺底、白鹭翩翩的北海……綠水青山的新畫卷正在中國的版圖上徐徐展開。它們是大陸生态環境保護不斷推進的縮影,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時代見證。從一座山、一個公園、一個鄉村開始,一步步修複,一步步回歸自然本底,一步步描繪出美麗中國的樣子。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1期

特别策劃

2018·年度地圖大事記

本期特寫以“2018·年度地圖大事記”為主題,在世界版圖和中國版圖上對一些國際盛會、重大工程、自然印迹等進行诠釋,同時選取“一帶一路”、港珠澳大橋、海南自由貿易港等進行重點解析。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2期

特别策劃

東北:底圖與藍圖

這裡,曾發出新中國喜悅的呐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工業奇迹;這裡,曾見證廣大荒蕪之地變為千裡沃野;這裡,在振興戰略中尋找新的發展路徑。今天,我們展開東北地圖,記錄了萌芽與輝煌、奮鬥與開拓、困境與衰落,也展現了資源活力與機遇……新時代新征程,這片黑土地的山與水、林與田、冰雪與城市、腹地與沿海,正在繪就新的藍圖。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3期

特别策劃

科考探索:極限之旅

科學考察和探索關系着全球變化和人類的未來,也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水準的展現。大陸科考事業在較短的時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立足于認識資源、保護資源和利用資源,在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引領下,大陸科考事業必将取得新的進展和成就,同時為人類和平利用極地、海洋、深地等領域的資源作出貢獻。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4期

特别策劃

中圖故事

中國地圖出版社的曆程,是中國近現代地圖發展史的縮影。細數65載,每一幅地圖都是一個故事,訴說中圖人的傳承與創新;每一幅地圖都是一位證人,見證中國地圖事業的成長與前行;每一幅地圖都是一次記錄,記錄生态文明與社會文化的累累碩果。地圖有界,文化無疆,中國地圖出版社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再繪宏圖。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5期

特别策劃

北京、上海:70年蝶變

70年,北京、上海,與新中國同行,創造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奇迹,譜寫了光彩奪目的輝煌篇章。追溯舊日時光,感受滄桑巨變,北京、上海,以濃墨重彩之筆在城市版圖上描繪壯麗的畫卷,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品讀一張張城市版圖,重溫北京、上海70年的蝶變曆程,描摹規劃藍圖,展望城市愈加燦爛的明天。

再獲殊榮!《地圖》雜志作品入選第二屆“期刊科普原創好作品”名單

第6期

特别策劃

走近中國國家公園

本期雜志通過解讀中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展現大陸自然生态系統中最重要、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産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部分,記錄新時代大陸生态文明建設的裡程碑。

初審:張 琳複審:宋啟凡

終審:金 君

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