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學住培合格後,直接拿醫學碩士學位!這個被“掩埋”了11年的政策終于讓大家看見了

作者:醫脈通風濕彙
大學住培合格後,直接拿醫學碩士學位!這個被“掩埋”了11年的政策終于讓大家看見了

導讀

11年的耕耘,為何還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來源:醫脈通作者:米子本文為醫脈通編輯撰寫,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大學住培合格後,直接拿醫學碩士學位!這個被“掩埋”了11年的政策終于讓大家看見了

今年,王辰院士在全國兩會上送出了“關于将畢業後醫學教育與醫學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培養并軌施行”的提案。

沒想到,這個提案很快就走進了現實。

2024年3月28日,海南省衛健委釋出了《海南省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管理辦法》的通知,其中第二十六條明确提到:

探索和實施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與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的有機銜接,逐漸統一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和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培養的内容和方式。

對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合格證書》并符合國家學位要求的臨床醫師,可授予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符合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管理要求,按照國家統一制定的《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内容與标準》進行教育訓練并考核合格的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可取得《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合格證書》。

大學住培合格後,直接拿醫學碩士學位!這個被“掩埋”了11年的政策終于讓大家看見了

圖源:官網截圖

醫學專業碩士畢業生實施“四證合一”模式,研究所學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同時進行,畢業後即可獲得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合格證,這早在十年前就開始已經實施,并非什麼新鮮事。

此次海南政策的最大亮點是:大學住培合格後,并符合國家學位要求的臨床醫師直接拿醫學碩士學位!

11年的耕耘,

為何還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也許大家都記得,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作為國家制度正式全面啟動是在2013年底,來源于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制度的指導意見》。

但大部分人可能都忘記了,甚至完全沒有注意到,在最初的這份指導意見中第十四條曾出現過幾乎同樣的内容:

大學住培合格後,直接拿醫學碩士學位!這個被“掩埋”了11年的政策終于讓大家看見了

圖源:官網截圖

有史以來,整個醫療行業對待醫生都是“重學曆、輕能力”,而住培制度的制定就是為了打破這種固有的傳統觀念,鼓勵臨床醫學專業大學畢業生參加住培,進而促進醫學教育真正回歸臨床。

截至目前,這本應該是一項已經被廣泛普及的制度條例,但為何經過11年的耕耘還能“一石激起千層浪”?

主要還是因為沒有得到全面落實,因為稀有,大家才覺得重磅。

大陸接受住培的學員身份主要包括三類:一是院校畢業後已經落實就業的“機關人”,二是畢業後尚未就業的“社會人”,三是按照政策接受住培的醫學專業碩士研究所學生。

在這其中,“機關人”有醫療機構為他保駕護航,研究所學生有住培制度為他遮風擋雨,隻有“社會人”成為了特殊的存在。

對于那些畢業後未就業、接受住培的“社會人”來說,教育訓練過程中的待遇問題,以及規培結束後的派遣、落戶等問題,是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最大的煩惱。

他們本應該是醫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院完成教育訓練任務的同時也承擔着相應的臨床診療工作,本應該與本機關住院醫師有着相同的待遇,獲得體面的收入,但大多數住培機關都将其定位為“學員”,主要任務是對其進行教育訓練,是以難以對他們實行與本機關住院醫師一緻的待遇條件。

除此之外,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難以在短時間内改變這種“以學曆而不是臨床能力為主”的用人導向,是以導緻醫學大學畢業生更熱衷于報考臨床專業碩士研究所學生,而不是參加住培。

或許正是因為在偏見與觀念上長期的“階層”固化,才出現了醫療機構在決定“同等條件、同等待遇”上的行為斷層。

兩個同等待遇,

到底能否打開大醫院的敲門磚?

雖然鮮有醫療機構實施“大學住培合格後,直接拿醫學碩士學位”這項政策,但自住培制度實施以來,也并不是毫無進展、一成不變,2020年國務院釋出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是住培制度建設上的重大突破,可謂是醫改路上的重要裡程碑。

在這份檔案裡提到了“兩個同等對待”:

第一個同等對待是,面向社會招收的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教育訓練對象教育訓練合格當年在醫療衛生機構就業的,在招聘、派遣、落戶等方面,按當年應屆畢業生同等對待。

這就意味着是在明确指出,面向社會招收的住院醫師在規培期間已經不是“學生”,而是“住院醫師”,屬于從業人員身份,同時這類人員教育訓練結業後能以應屆生的身份解決擇業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這是對他們價值的認可和肯定。

第二個同等對待是,對經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合格的大學學曆臨床醫師,在人員招聘、職稱晉升、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與臨床醫學、中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所學生同等對待。

也就是說,大學生隻要住培合格,就能與臨床醫學專碩同等對待。從培養目标來看,專碩研究所學生和住院醫師的培養目标是一緻的,都是為了培養能看病的優秀醫生;從培養過程和品質來看,兩者也是一緻的,都可以在多年之後得到帶教師資、教育訓練基地和用人機關等各方的認可。

“兩個同等對待”政策在2021年進一步細化,國家明确指出:對大學學曆住培結業生提供與碩士研究所學生平等就業機會;在職稱申報與評審條件設定、崗位條件設定和薪酬待遇設定等環節,把大學學曆住培結業生與碩士研究所學生同等對待。

另外特意指出,将本項工作納入公立醫院高品質發展等相關考核,并列入住培基地評估的核心名額,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将加大通報力度,并按照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盡管如此,但政策的真正落地,與其制定的初衷往往是相差甚遠的。

據來自某三甲醫院的張醫生稱,“不可否認,該項政策釋出後肯定會有很多醫院去按規定履行,但是我個人認為想要完全同等對待在實際操作中很難,畢竟醫院對這兩條要求有着很自主的解釋權,是以我們看到現在多數大醫院對醫生的招聘條件仍是碩士起步,大學生還是打不開醫院的招聘敲門磚。兩個同等對待,就相當于從尾巴根上糾正問題,而不是從頭上糾正問題,高學曆醫學生的各項待遇肯定會優于其他梯隊。”

學曆與能力,

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平衡?

海南的此項政策,又回歸到國家制定住培制度的最初版,也相當于将“兩個同等對待”再次更新。但與此同時大家産生了新的疑問:如果醫學生都不考研了怎麼辦?

當我把這個問題發給張醫生時,他沒有直面回答,而是反過來問了我兩個問題:

一、你覺得為什麼醫院都愛招應屆畢業生?

在張醫生眼中,應屆畢業生有幾個優勢:精力好、學習能力強、可塑性強、比較透明。他們沒有在其他醫院工作過,更容易培養成适應本醫院的基本勞動力單元,因為他們是一張張白紙。

但是社招生就不一樣了,他可能大學畢業後在其他醫院工作過兩年,然後才來這家醫院規培,他對人事、财務、行政等潛規則裡的明暗關系或多或少熟悉一些,屬于不安分因素,萬一醫院下大成本培養了他,他最後又離開了怎麼辦?這是醫院在招聘過程中肯定會考慮到的。

社招生雖然比應屆生多幾年工作經曆,但他所能帶來的實際技能提升和對工作的改善,遠遠小于醫院管理這個人員的成本。是以在現實中,非應屆生不好就業,很大一部分就因為這個原因。

二、你覺得醫院到底想招聘什麼樣的醫生?

張醫生舉了一個例子:

假如A醫院嚴格實行該項制度,大學規培合格生與專碩研究所學生均實行平等對待;而B醫院沒有嚴格實行,在各項待遇方面都傾向于研究所學生。那麼我們來思考,如果100個大學規培合格生去應聘,最後去A醫院幾個,去B醫院幾個?如果100個專碩研究所學生去應聘,最後又去A醫院幾個,去B醫院幾個?從醫院角度分析,這200個人,誰更符合醫院的未來發展和培養需求呢?

答案其實很明顯。醫院也很難,在自負盈虧的情況下不得不内卷,既要科研,又要臨床,如果沒有過硬的人才儲備,醫院将面臨的風險也會很大。

張醫生認為碩士研究所學生除了學曆之外,還有科研能力、臨床工作能力、學曆能力、溝通能力和醫學知識深度思考等多方面的進步。

總體而言,社招生終歸是社招生,大學生終歸是大學生,除了自身的屬性以外,醫院在招聘時還會考慮對方的很多其他特質,并不是像網友說的“想走科研路線的就考研,不想走科研路線的就規培”那麼簡單。

“大陸醫改制度現在進步已經很大了,制定者也都是好的初衷,但奈何我們人口衆多、體系龐大,我個人認為這項制度很難走下去。雖然好的政策擺在了面前,但是仍有很多現實因素也不能逃避,我想大多數醫學生不會輕易拿自己以身試法,畢竟這是關乎到個人一輩子的大事。”

如何更好地兼顧好臨床與科研、學曆與能力,是一個需要時間不斷去打磨的曆史難題。

想要100%完美很難,但我們正在向正确的方向努力和靠近,不是嗎?

最後再讓我們看一組中國醫師協會曾經就住培實施情況開展的調查資料:

80%的指導醫師和96%的管理人員認為教育訓練後住院醫師的綜合能力有顯著提高或較大幅度提高;

80%的指導醫師和92%的管理人員認為住院醫師經過教育訓練後具備了獨立行醫能力;

參與調查的所有住院醫師自我評價認為接受教育訓練後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77%的指導醫師認為通過帶教促使自身的醫療水準得到顯著或較大提高;

93%的管理人員認為開展住培對醫院整體醫療水準和教學水準提高很大或較大。

責編|米子 阿泰

封面圖來源|視覺中國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台,“感覺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台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産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