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WCN24 前沿速遞丨從實驗室到臨床,IgAN病理機制迎來突破

作者:醫脈通風濕彙
WCN24 前沿速遞丨從實驗室到臨床,IgAN病理機制迎來突破

免疫球蛋白A腎病(IgAN)是一種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雖然,現在接受度最高的病理機制猜想為多重打擊說或4重打擊說(4-Hit),但是卻有一些臨床現象不能解釋,比如補體的異常激活,可能合并的自身發炎性疾病,遺傳因素的影響等。此外,現在對因性治療IgAN的藥物較少,可能與我們未完全掌握IgAN發生發展的病理機制相關。

2024年4月13日~16日,2024年世界腎髒病大會(WCN)在離大陸最遠的國家——阿根廷開幕,在本次大會上,共計展出了1000多篇摘要,其中,有5篇摘要明确了IgAN發生發展病理機制的新進展。在這5篇摘要中,有4篇是臨床病例或臨床研究,1篇為動物/實驗室模型研究。他們揭示了一些生物标志物和腎活檢情況可能與IgAN的發生與發展相關,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治療靶點。

重點資訊

①病例報告提示IgAN、腎皮質壞死和系統性自身發炎性疾病(SAID)可能存在因果關系。

②IgAN患者是否存在足細胞病變/損傷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③中-重度腎動脈硬化和循環GDF-15水準可能影響IgAN患者的心腎預後。④JAK/STAT信号在IgAN患者中被激活,是IgAN潛在治療靶點。⑤T細胞浸潤可能是IgA沉積于腎髒的關鍵機制。

病例報告:巧合還是因果關系,IgAN與SAID1

病例背景:系統性自身發炎性疾病(SAID)是一種以全身多種疾病為特征的遺傳性疾病,但很少有腎髒受累的報道。

病例彙報:患者,男,38歲,每月發熱1次,持續3~7d,伴乏力、斑丘疹、阿弗他性潰瘍/口炎、頸部淋巴結腫大、脾大、發作性腹瀉、腹痛、關節痛。2011年因發熱期間出現肉眼血尿伴少量蛋白尿就診。在生化分析中,血清肌酐為0.6mg/dl,尿中有血紅蛋白++,尿蛋白/肌酐比值(UPCR)為0.5g/g。IgA水準為397 mg/dl(正常參考值<350)。腎活檢(RBx)提示IgAN,無發炎活動,無組織學慢性化,是以給予低鈉飲食和雷米普利治療。由于全身症狀持續存在,患者接受了潑尼松、硫唑嘌呤和托珠單抗治療。随訪期間,患者出現持續性血尿,3次RBx監測證明為IgAN,且慢性發炎水準顯著增加。期間給予甲潑尼龍(MP)、環磷酰胺、利妥昔單抗、黴酚酸鹽治療。2018年開始使用卡納單抗150 mg每月1次,全身症狀完全消失。

2022年,患者因椎旁肌膿腫入院。同時發生了需要短暫腎髒替代治療的急性腎損傷(AKI)III期,但無膿毒症或低血壓。免疫學、血清學和血栓前特征均正常。三期腹部CT顯示雙側彌漫性腎皮質灌注不足(圖1-A)。我們進行了第五次RBx,顯示梗死伴缺血性壞死和間質出血,IgA-GN伴纖維細胞新月體,伴纖維化和中度慢性間質發炎(圖1-B-F)。再次給予MP治療,患者腎功能開始恢複。

WCN24 前沿速遞丨從實驗室到臨床,IgAN病理機制迎來突破

圖1 影像學及腎活檢檢查結果

2023年,一項遺傳學研究發現了兩個與甲羟戊酸激酶缺乏症(MKD)相關的遺傳變異(p.Val377IIe和p.Pro11Leu)。由于全身症狀的再次出現,他重新開始使用卡納單抗,臨床反應良好。目前患者無症狀,肌酐為1.46 mg/dl,持續存在鏡下血尿和蛋白尿約1 g/d。

病例讨論與總結:在該患者中,兩種疾病彙聚在一起,即反複感染和發炎發作導緻IgA數量增加和品質缺陷(這可以解釋MDR和IgAN之間的緻病關系),以及組織學損傷明顯進展(對不同的免疫抑制方案無應答)。

另一方面,SAID患者易發生血栓性事件。Schwartzman現象可能在持續發炎和感染背景下的腎皮質壞死(RCN)發展中起作用。在MKD中,尚沒有卡納單抗治療的RCN合并腎小球受累的報道。所述的緻病機制使我們能夠假設MKD是腎髒表現發生發展的輔助病因。

足細胞病變與疾病嚴重程度相關2

研究背景:自2017年以來,人們開始研究IgAN中足細胞損傷的臨床價值,足細胞肥大和尖端病變的出現是足細胞損傷的标志。據觀察,這些組織學表現傾向于采用免疫抑制治療,是以其腎髒預後較好,但未接受免疫抑制的患者預後較差。在拉丁美洲,沒有評估這些病變臨床病程的隊列。

研究方法:病例和對照研究

研究結果:共納入37例IgAN患者,平均随訪(41±32)個月,其中27%表現為足細胞病變(IgAN-p),72.9%表現為IgAN無足細胞病變組織學表現(IgAN-np)。臨床上,IgAN-P患者的蛋白尿高于IgAN-np組,具體而言為3.9±3.0g/g vs 1.6±1.5g/g,無統計學意義(p=0.54)。IgAN-p組的腎功能略低,平均eGFR為65.9±45ml/min/1.73㎡ vs 80.2±36.4 ml/min/1.73㎡(p=0.23),IgAN-p組存在較多的顆粒型管型腎病(92% vs 80% p=0.02),說明可能伴有急性腎小管損傷。組織學上,IgAN-p患者中有80%表現為足細胞肥大,2%表現為尖端型局竈性節段性腎小球硬化(FSGS)。MST-C評分的結果在兩組之間沒有差異,除了系膜增生在足細胞病變患者中的發生率為96.3%,而在無足細胞病變的患者中為70%,(p=0.02)。基于國際SCORE評分的預後在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0.59)。有足細胞病的患者傾向于在活檢前接受免疫抑制治療(50% vs 37%, p=0.01),且一旦獲得組織學診斷,有足細胞病的患者中更常見的是決定繼續使用免疫抑制劑(90% vs 63%, p=0.11)。最後,長期結果表明,對腎髒替代治療的需求無差異。在ESKD, eGFR下降40%,需要腎髒替代治療方面,兩組無差異。

研究結論:在既往報道中,16%的IgAN患者有足細胞肥大和尖端病變。在本研究中,這一現象更常見(27%)。與IgAN-np患者相比,我們觀察到IgAN-p患者的蛋白尿較多,腎功能較差,是以需要較高的免疫抑制治療頻率,但其影響的腎髒結局與未患足細胞病的患者相同。與之前隊列中觀察到的結果相似。

中-重度腎動脈硬化和循環GDF-15水準可能影響IgAN患者的心腎預後3

研究背景:IgAN患者的心血管風險逐漸受到關注。KDIGO指南明确強調了在IgAN患者的管理中評估心血管風險并在必要時實施适當幹預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影響IgAN患者心腎預後的危險因素。

研究設計: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選取在北京安貞醫院規律随訪至少1年的IgAN患者353例。根據是否發生心腎複合終點事件分為A組(n=85,有)和B組(n=268,無)。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Cox模型分析影響IgAN患者心髒和腎髒預後的危險因素。同時檢測IgAN患者血清GDF-15水準。

研究結果:14.7%(52/353)的IgAN患者在腎活檢時已合并心血管疾病。55.8%(197/353)的患者有高血壓。預後分析顯示,高血壓(HR = 1.810;95% CI,1.073 ~ 3.053;P=0.026)、24h尿蛋白定量(24hUTP) (HR = 1.081;95% CI,1.006 ~ 1.162;P=0.033)、eGFR (HR=0.980;95% CI,0.973 ~ 0.987;P<0.001)、存在毛細血管内增殖(E1) (HR=1.697;95% CI,1.079~2.669;P=0.022)、腎小管萎縮/間質纖維化(T2) (HR=3.757;95% CI,1.959~7.203;P<0.001)和中重度腎内動脈硬化(HR=3.320;95% CI,1.289~8.548;P=0.013)是影響IgAN心腎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在伴中重度腎内動脈硬化的IgAN患者中,24h尿蛋白定量(24hUTP) (HR=1.131;95% CI,1.014 ~ 1.261;P=0.028)、eGFR (HR=0.982;95% CI,0.971 ~ 0.993;P=0.001)和E1 (HR=2.583;95% CI,1.379 ~ 4.841;P=0.003)是影響IgAN患者心腎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血清GDF-15水準與24hUTP呈正相關(r=0.405, P<0.001),與eGFR呈負相關(r= -0.606, P<0.001)。心腎複合結局不良組血清GDF-15水準顯著高于心腎複合結局良性組[1591.69 (1001.65~2546.36)pg/ml vs 775.85 (546.82~1310.29)pg/ml, P<0.001]。

研究結論:IgAN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較高。除高血壓、初始蛋白尿、eGFR、E1和T2病變等與IgAN相關的傳統危險因素外,中重度腎内動脈硬化也影響IgAN患者的心腎預後。在伴中重度腎内動脈硬化的IgAN患者中,牛津-E病變是影響IgAN患者心腎預後的獨立危險因素。這項研究表明,内皮細胞的損傷可能是心髒和腎髒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系。循環GDF-15水準可能與IgAN的心腎預後有關。

JAK/STAT信号通路,IgAN的潛在治療靶點4

研究背景:Janus 激酶(JAK)-信号轉導和轉錄激活因子 (STAT) 通路是一種細胞内信号轉導通路,廣泛表達并參與多種生物學過程,包括細胞增殖、分化、凋亡和免疫系統的調節。近年來的研究探索了受體酪氨酸激酶異常活化在IgAN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研究設計:這是一項回顧性分析,納入了2002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診的63例IgAN患者的臨床資料。在基線和随訪結束時收集臨床和實驗室資料。腎組織切片用JAK-STAT通路組分特異性抗體染色。另取6例腎惡性良性腫瘤邊緣組織作為對照。

研究結果:研究人群的平均随訪時間為102個月。超過一半的患者達到緩解,31.1%的患者達到主要結局主要結局定義為終末期腎病(ESRD)或基線肌酐加倍。JAK3主要表達于腎小管和腎小球。與對照組相比,IgAN患者的JAK3染色增強(圖2)。

WCN24 前沿速遞丨從實驗室到臨床,IgAN病理機制迎來突破

圖2 JAK3染色結果

研究總結:JAK/STAT信号通路在IgAN患者中被激活,可能是IgAN的治療靶點。

IgAN小鼠的腎髒中存在大量的CD4+ T細胞浸潤5

研究背景:目前的病理模型并未完全闡明為什麼IgA抗體(Abs)會選擇性沉積于腎小球系膜區。近期,一項動物模型發現,抗系膜抗原βIIspectrin的IgA型自身抗體可能與上述機制相關。我們還發現大量的IgA+漿母細胞(PBs)聚集在自發性IgAN模型小鼠(gddY)小鼠的腎髒中,這些PBs産生的IgA自身抗體與β ii -膜收縮蛋白和系膜細胞表面結合。對從gddY小鼠腎髒分離的IgA+ PB的IgA重鍊和輕鍊的可變區進行了測序,發現其中大多數包含大量的體細胞突變,表明它們是通過生發中心以t細胞依賴的方式産生的。然而,IgA自身抗體産生的詳細機制,例如哪些類型的T細胞負責誘導自身抗體,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們分析了gddY小鼠腎髒中浸潤的CD4+ T細胞。

研究設計:本研究以自發性IgAN模型小鼠為研究對象。gddY小鼠在8周齡時均表現為蛋白尿和腎小球IgA沉積,随後出現明顯的腎衰竭,病理類似人類IgAN。從8周齡gddY或BALB/c小鼠的腎髒中分離出白細胞,用莫能菌素、離子溶素和佛波酯(PMA)刺激,表面染色CD4,胞内染色IFN-γ、IL-17或FoxP3。流式細胞術分析。使用FACS Canto II (BD Biosciences)分析樣本。

研究結果:我們發現,與BALB/c小鼠相比,gddY小鼠腎髒中有大量的CD4+ T細胞聚集。與BALB/c相比,gddY小鼠腎髒中Th1 (CD4+ IFN-γ+)、Th17 (CD4+ IL-17+)、調節性T (Treg, CD4+ Foxp3+)和濾泡輔助性T (Tfh, CD4+ CXCR5+ PD-1+)細胞顯著增多。另一方面,gddY和BALB/c小鼠腎髒中Th2 (CD4+ IL-4+)細胞的數量沒有顯著差異。

研究結論:我們發現gddY小鼠腎髒中有大量的CD4+ T細胞,包括Th1, Th17, Treg和Tfh,而Th2細胞沒有聚集。目前,這些浸潤的CD4+ T細胞與IgA型自身抗體産生的直接聯系尚不清楚。我們将繼續闡明這些細胞在IgAN中誘導IgA自身抗體的作用。明确作用後,可能是IgAN的潛在治療靶點之一。

參考文獻:

1. Pehuén Fernández,et al. WCN24-788. WCN24 abstracts.

2. BELENGALLEGOS VAZQUEZ,et al. WCN24-2478. WCN24 abstracts.

3. Hong Cheng, et al. WCN24-2269. WCN24 abstracts.

4. Mateus Luvizotto, et al. WCN24-186. WCN24 abstracts.

5. Hiroyuki Iwasaki, et al. WCN24-1104. WCN24 abstracts.

醫脈通是專業的線上醫生平台,“感覺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台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産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