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吳寶明有什麼故事?

作者:鐵面人解讀曆史人物

吳寶明先生,上黨梆子作曲家,上黨梆子有名音樂專家、理論家,上黨梆子音樂唱腔基礎理論學科研究的開創人。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别是近50年來,上黨梆子的聲腔改革走在了山西“四大梆子”的前列,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今天我們将要走近的這位上黨梆子作曲家吳寶明。

自己從小其實很調皮,愛好很多,比如上中學的時候,自己是校籃球隊長、軍樂隊長、舞蹈隊長,有這麼多學校的兼職,過去年輕時候在學校讀詩書、最願意讀的是李白的東西、喜歡浪漫,世界美好、那種美,對寫實了、自己反而差點,特别喜歡浪漫,這些造就了搞音樂的這個東西,那個時候在學校、自己指揮過《黃河大合唱》、校代表隊的演出。當年到街上演活報劇、有個叫《三醜會》,第一次作曲,就把這幾個人物的唱都寫了,然後考大學的時候、那時候一九六幾年、1962年以後那個考得比較難了、錄取比例少,一年全國錄取20萬左右大學生,後來說、這個老師們演話劇不是都要參加了,你得報報音樂,于是乎就叫自己去長治考音樂,自己就把《三醜會》這首作品就遞上去了,沒想着要考上,就是想見識見識東西,誰知道人家就錄了自己,我們那個時候是平均分數,自己不知道是72.3分、是73.2分,記不清楚,這腦子壞了、記不清了,超出那分數看到了、平均分,當年清華的錄取線是多少、是72分,誰知道人家優先錄取就把自己錄走了,自己當時高中畢業的成績是第三名,八十九點幾,我們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差0.1分,第四名就是85分了,理科成績很好的,于是這樣走上了作曲的道路。

是以這個作曲,當時在大學裡面寫了不少,我們跟着老師們下鄉實踐,當時給我們上了幾堂戲曲欣賞課,上戲曲欣賞課的時候、請的是太原市的著名演員花豔君老師,花豔君老師給我們上的課,唱的是什麼了,晉劇的《紅嫂》,唱《紅嫂》的時候、她有幾個事情、讓自己感觸很深,她曾經走在自己的背後,唱的時候用手拍着自己的肩膀,那叫闆和眼,拍着唱,就說那個時候對戲曲的了解,民族的音樂、那麼再加上後來歌劇,比如說《江姐》、《紅珊瑚》,特别是《洪湖赤衛隊》,對人的印象深、很多是從戲曲中間來的,對戲曲的認識、加深了不少。但那個時候,太原的觀衆、包括我們系裡的老師和同學們都給上黨梆子冠了個不雅的名字,叫“圪吵吵戲”,就是聲嘶力竭地喊唱,因為它大闆的腔調、音調都很高,然後、再加上這個很強烈的鑼鼓經,是以給人這個劇場效果就差了些,那個時候、覺得大家說我們家鄉這戲不好,心頭覺得沉甸甸的,自己有一個想法當時,随着老師的那句話以後參加上黨梆子、那個時候就有了一個想法、或者叫“野心”,得有“野心”,人得有點志向、有個想法,就是說自己這一輩子能不能做些事情,讓上黨梆子更為健壯地發展一下,比如說、都說我“圪吵吵”,我們這個“圪吵吵”能不能變成最美、動聽的一種東西,我們的演員能不能在“四大梆子”裡面唱得最漂亮,在快畢業的時候、自己的導師張懷綿老師就跟自己說、回去以後,有機會的時候,接觸接觸上黨梆子的音樂、做點事。

1964年,吳寶明懷揣着音樂夢想、考入了山西大學音樂系,因音樂系的老師和同學們戲稱上黨梆子為“圪吵吵戲”,吳寶明立志投身于上黨梆子音樂實踐,轉眼已近五十年。

要說起自己和上黨梆子,這個緣分早就有了,這一有不要緊、就有了一輩子,那個時候剛到了以後、兩眼一抹黑、什麼都不懂,對戲曲的認識很模糊,但當時地方上的上司、像文化局、宣傳部非常重視,到團半年以後、就任命自己是這個音樂創作組的組長,那十幾年真累、累到什麼程度,所有的音樂是我的、所有的配器是我的,所有的指揮是我的,你看這多累。這個劇目完了,這個劇目下、那個劇目上線了,又是如此反複,那就是累啊,那個時候特别願意跟着劇團下鄉,因為下鄉自己能休息,上午能登登山、看看寺廟、看看河流,下午能打打球、晚上演出,這就是一天的工作、指揮,就完了、休息了。當這個演出季節過去了、人們放假了,自己的“苦難”就來了,包括過年,自己家那時候老母親下放了,在端氏缫絲廠、沁水的,離高平一百一十裡地,到大年三十推上自行車、一塊錢去長治車站取了票,一塊錢給人買票,兩塊錢坐到高平、提出車子來,沒有公共汽車了,大年三十騎上這車,不管風天雪地,到了那裡,如果下了雪了、滑怎麼辦,拿塊木闆下面釘上釘子 、爬到上面,就跟咱們賽跑那個釘鞋一樣,那樣才能一步一步從山上下去,才能上得去呀那冰,大年初三、又是騎上車子,當時自己就想起來我們的當時有一任書記叫郭金盾、很能體諒我們,有一天他們上着班,累得不行了,瞌睡得不行了,扒拉個球來、操場上打開籃球了,有人就提意見了,我們上班他在那打籃球,人家說了、你們幾點睡,他是兩三點才睡,七八點起床,中午睡一個小時又開始了,他要能早一天完成、我們能早一天排練、就能早一天下鄉,那就是錢,他哪怕出來、他去上街看電影了、都不用管他,就這樣,你想起來那個時候很溫暖,上司很溫暖。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上黨梆子由于地處太行山深處,受其他三大梆子的影響較小、而形成了較為獨立而完整的體系,上黨梆子的音樂和聲腔、最早可能要追溯到諸宮調的首創者、北宋時期的澤州藝人孔三傳,孔三傳将唐宋以來的大曲、詞調、繞令以及當時北方民間流行的樂曲和上黨曲調搜集整理,并按其音律高低歸納成不同的宮調,這對元代雜劇的興起和曲藝戲劇的繁榮有着不可磨滅的曆史功績,上黨梆子的形成、受到了諸宮調的深刻影響,直到1934年上黨梆子來太原演出時、上黨梆子依然被人們稱為“上黨宮調”,可見它曆史之久遠、文化之厚重。

上黨梆子的闆式非常多,自己到劇團的時候、很多老藝人說、我們上黨梆子有多少個闆式都說不清楚,不像蒲劇、我們成熟的所有的全國的梆子劇種,那人家都是什麼,基本上是七個闆腔,七個闆腔、這個就數一個十、二十個還數不完,那麼研究的過程就明确了,它原來有四種腔調,說平劇的闆腔為什麼那麼多、它腔調多,西皮腔七個、二黃腔七個,然後又是四平調等,那麼上黨梆子它也是這種,四六一個腔調、大闆一個腔調、花腔一個腔調,非常明媚、非常舒展漂亮,一個曲牌體非常靈活輕巧,這四個腔調組成的二十多個闆式,那麼它的音樂部分也是這樣的、非常浩瀚,它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就是我們研究的過程才知道、過去的戲曲,上黨梆子打起來起闆以後,它到了一個會戲的時候、它要“打吵台”,它這個“打吵台”是什麼,就“大十番”、“小十番”、“十樣錦”,後來流傳到八音會中間去,這個是音樂表演,每當這個音樂表演的時候、其他的人、演員,都要湊個數上去,那過去的班社很小,三五十個人、三四十個人就多了,幾乎二三十個人都要上去演奏,有的時候兩面鼓四面鑼、幾個镲,非常活潑的一些東西,就這個在全國來說非常少見的個東西。

是以它音樂的部分、除了它上黨梆子自己的唱腔以外,其它的伴奏,音樂的笛子過門、曲牌,唢呐過門,它還有音樂的表演道具,是以說這個很豐富。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間、研究過程中間,就逐漸地發現、我們的傳統非常深厚、非常廣博,但是同時、随着解放以後,像郭漢城先生說的,說中國的戲曲、它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這五十年到上世紀做了些什麼,就是向現代化的華麗轉身,那麼在這個過程中間、就發現我們雖然有“家當大”、但是随着“三并舉”的這些新的東西越來越多、随着時代進步,我們的不足也明明顯顯暴露出來了,一個是演唱方面的東西、怪不得人家叫我們“圪吵吵戲”,它需要改進;再一個,在闆式方面,需要重新充實,這樣的情況出現了以後、使我們認識到戲曲音樂的進一步改革,對上黨梆子作用非常大、非常需要。那麼上黨梆子這百年來、音樂走過的路子是怎麼走的,實際上我們總結了一下、從解放以後它走了三步,三大步、邁出了三大步,第一從流派上講、有長治那塊的、叫“府八縣”;晉城這塊的五個縣、叫“州底派”,這兩個派别裡面、有很多不同的東西,有很多先進的東西,有很多彼此不同的藝術風格的唱戲(法),那麼第一步、解放以後,把上面的長治勝利劇團、一九三幾年抗戰時期成立起來的,和1945年以後、在高平這個地方出現的朝陽劇團,兩個劇團合并為地區的一團,這樣就實作了兩派的合流,這個合流對上黨梆子這五十年來的是第一大變化,高腔低腔、各種發音的這種糅合。第二步是什麼,是《三關排宴》,《三關排宴》是作為這個戲曲進步的、我們聲腔改造進步的第二大步。第三步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中慢闆體式的創立,因為它更有深度去表現一種東西,那麼這三步都解決一些什麼問題,第一步合流引起了很大的創作,那個時候的代表是什麼、《秦香蓮》、《兩狼山》、《皮秀英打虎》等一批作品,這批作品在聲腔上進行了很多的改造和進步,那個時候我們的藝人、那個時候還是藝人階段,新音樂工作者不多,他們都在逐漸變化的,比如說現在的《秦香蓮》本,它當時更多地采納了評劇的《秦香蓮》本的合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