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上,吴宝明有什么故事?

作者:铁面人解读历史人物

吴宝明先生,上党梆子作曲家,上党梆子有名音乐专家、理论家,上党梆子音乐唱腔基础理论学科研究的开创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50年来,上党梆子的声腔改革走在了山西“四大梆子”的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今天我们将要走近的这位上党梆子作曲家吴宝明。

自己从小其实很调皮,爱好很多,比如上中学的时候,自己是校篮球队长、军乐队长、舞蹈队长,有这么多学校的兼职,过去年轻时候在学校读诗书、最愿意读的是李白的东西、喜欢浪漫,世界美好、那种美,对写实了、自己反而差点,特别喜欢浪漫,这些造就了搞音乐的这个东西,那个时候在学校、自己指挥过《黄河大合唱》、校代表队的演出。当年到街上演活报剧、有个叫《三丑会》,第一次作曲,就把这几个人物的唱都写了,然后考大学的时候、那时候一九六几年、1962年以后那个考得比较难了、录取比例少,一年全国录取20万左右大学生,后来说、这个老师们演话剧不是都要参加了,你得报报音乐,于是乎就叫自己去长治考音乐,自己就把《三丑会》这首作品就递上去了,没想着要考上,就是想见识见识东西,谁知道人家就录了自己,我们那个时候是平均分数,自己不知道是72.3分、是73.2分,记不清楚,这脑子坏了、记不清了,超出那分数看到了、平均分,当年清华的录取线是多少、是72分,谁知道人家优先录取就把自己录走了,自己当时高中毕业的成绩是第三名,八十九点几,我们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差0.1分,第四名就是85分了,理科成绩很好的,于是这样走上了作曲的道路。

所以这个作曲,当时在大学里面写了不少,我们跟着老师们下乡实践,当时给我们上了几堂戏曲欣赏课,上戏曲欣赏课的时候、请的是太原市的著名演员花艳君老师,花艳君老师给我们上的课,唱的是什么了,晋剧的《红嫂》,唱《红嫂》的时候、她有几个事情、让自己感触很深,她曾经走在自己的背后,唱的时候用手拍着自己的肩膀,那叫板和眼,拍着唱,就说那个时候对戏曲的理解,民族的音乐、那么再加上后来歌剧,比如说《江姐》、《红珊瑚》,特别是《洪湖赤卫队》,对人的印象深、很多是从戏曲中间来的,对戏曲的认识、加深了不少。但那个时候,太原的观众、包括我们系里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上党梆子冠了个不雅的名字,叫“圪吵吵戏”,就是声嘶力竭地喊唱,因为它大板的腔调、音调都很高,然后、再加上这个很强烈的锣鼓经,所以给人这个剧场效果就差了些,那个时候、觉得大家说我们家乡这戏不好,心头觉得沉甸甸的,自己有一个想法当时,随着老师的那句话以后参加上党梆子、那个时候就有了一个想法、或者叫“野心”,得有“野心”,人得有点志向、有个想法,就是说自己这一辈子能不能做些事情,让上党梆子更为健壮地发展一下,比如说、都说我“圪吵吵”,我们这个“圪吵吵”能不能变成最美、动听的一种东西,我们的演员能不能在“四大梆子”里面唱得最漂亮,在快毕业的时候、自己的导师张怀绵老师就跟自己说、回去以后,有机会的时候,接触接触上党梆子的音乐、做点事。

1964年,吴宝明怀揣着音乐梦想、考入了山西大学音乐系,因音乐系的老师和同学们戏称上党梆子为“圪吵吵戏”,吴宝明立志投身于上党梆子音乐实践,转眼已近五十年。

要说起自己和上党梆子,这个缘分早就有了,这一有不要紧、就有了一辈子,那个时候刚到了以后、两眼一抹黑、什么都不懂,对戏曲的认识很模糊,但当时地方上的领导、像文化局、宣传部非常重视,到团半年以后、就任命自己是这个音乐创作组的组长,那十几年真累、累到什么程度,所有的音乐是我的、所有的配器是我的,所有的指挥是我的,你看这多累。这个剧目完了,这个剧目下、那个剧目上线了,又是如此反复,那就是累啊,那个时候特别愿意跟着剧团下乡,因为下乡自己能休息,上午能登登山、看看寺庙、看看河流,下午能打打球、晚上演出,这就是一天的工作、指挥,就完了、休息了。当这个演出季节过去了、人们放假了,自己的“苦难”就来了,包括过年,自己家那时候老母亲下放了,在端氏缫丝厂、沁水的,离高平一百一十里地,到大年三十推上自行车、一块钱去长治车站取了票,一块钱给人买票,两块钱坐到高平、提出车子来,没有公共汽车了,大年三十骑上这车,不管风天雪地,到了那里,如果下了雪了、滑怎么办,拿块木板下面钉上钉子 、爬到上面,就跟咱们赛跑那个钉鞋一样,那样才能一步一步从山上下去,才能上得去呀那冰,大年初三、又是骑上车子,当时自己就想起来我们的当时有一任书记叫郭金盾、很能体谅我们,有一天他们上着班,累得不行了,瞌睡得不行了,扒拉个球来、操场上打开篮球了,有人就提意见了,我们上班他在那打篮球,人家说了、你们几点睡,他是两三点才睡,七八点起床,中午睡一个小时又开始了,他要能早一天完成、我们能早一天排练、就能早一天下乡,那就是钱,他哪怕出来、他去上街看电影了、都不用管他,就这样,你想起来那个时候很温暖,领导很温暖。

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上党梆子由于地处太行山深处,受其他三大梆子的影响较小、而形成了较为独立而完整的体系,上党梆子的音乐和声腔、最早可能要追溯到诸宫调的首创者、北宋时期的泽州艺人孔三传,孔三传将唐宋以来的大曲、词调、绕令以及当时北方民间流行的乐曲和上党曲调搜集整理,并按其音律高低归纳成不同的宫调,这对元代杂剧的兴起和曲艺戏剧的繁荣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上党梆子的形成、受到了诸宫调的深刻影响,直到1934年上党梆子来太原演出时、上党梆子依然被人们称为“上党宫调”,可见它历史之久远、文化之厚重。

上党梆子的板式非常多,自己到剧团的时候、很多老艺人说、我们上党梆子有多少个板式都说不清楚,不像蒲剧、我们成熟的所有的全国的梆子剧种,那人家都是什么,基本上是七个板腔,七个板腔、这个就数一个十、二十个还数不完,那么研究的过程就明确了,它原来有四种腔调,说京剧的板腔为什么那么多、它腔调多,西皮腔七个、二黄腔七个,然后又是四平调等,那么上党梆子它也是这种,四六一个腔调、大板一个腔调、花腔一个腔调,非常明媚、非常舒展漂亮,一个曲牌体非常灵活轻巧,这四个腔调组成的二十多个板式,那么它的音乐部分也是这样的、非常浩瀚,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是我们研究的过程才知道、过去的戏曲,上党梆子打起来起板以后,它到了一个会戏的时候、它要“打吵台”,它这个“打吵台”是什么,就“大十番”、“小十番”、“十样锦”,后来流传到八音会中间去,这个是音乐表演,每当这个音乐表演的时候、其他的人、演员,都要凑个数上去,那过去的班社很小,三五十个人、三四十个人就多了,几乎二三十个人都要上去演奏,有的时候两面鼓四面锣、几个镲,非常活泼的一些东西,就这个在全国来说非常少见的个东西。

所以它音乐的部分、除了它上党梆子自己的唱腔以外,其它的伴奏,音乐的笛子过门、曲牌,唢呐过门,它还有音乐的表演道具,所以说这个很丰富。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研究过程中间,就逐渐地发现、我们的传统非常深厚、非常广博,但是同时、随着解放以后,像郭汉城先生说的,说中国的戏曲、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五十年到上世纪做了些什么,就是向现代化的华丽转身,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就发现我们虽然有“家当大”、但是随着“三并举”的这些新的东西越来越多、随着时代进步,我们的不足也明明显显暴露出来了,一个是演唱方面的东西、怪不得人家叫我们“圪吵吵戏”,它需要改进;再一个,在板式方面,需要重新充实,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以后、使我们认识到戏曲音乐的进一步改革,对上党梆子作用非常大、非常需要。那么上党梆子这百年来、音乐走过的路子是怎么走的,实际上我们总结了一下、从解放以后它走了三步,三大步、迈出了三大步,第一从流派上讲、有长治那块的、叫“府八县”;晋城这块的五个县、叫“州底派”,这两个派别里面、有很多不同的东西,有很多先进的东西,有很多彼此不同的艺术风格的唱戏(法),那么第一步、解放以后,把上面的长治胜利剧团、一九三几年抗战时期成立起来的,和1945年以后、在高平这个地方出现的朝阳剧团,两个剧团合并为地区的一团,这样就实现了两派的合流,这个合流对上党梆子这五十年来的是第一大变化,高腔低腔、各种发音的这种糅合。第二步是什么,是《三关排宴》,《三关排宴》是作为这个戏曲进步的、我们声腔改造进步的第二大步。第三步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慢板体式的创立,因为它更有深度去表现一种东西,那么这三步都解决一些什么问题,第一步合流引起了很大的创作,那个时候的代表是什么、《秦香莲》、《两狼山》、《皮秀英打虎》等一批作品,这批作品在声腔上进行了很多的改造和进步,那个时候我们的艺人、那个时候还是艺人阶段,新音乐工作者不多,他们都在逐渐变化的,比如说现在的《秦香莲》本,它当时更多地采纳了评剧的《秦香莲》本的合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