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作者:耕齋藝站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題孟詩詠:

早在在西漢時期就有了對孟母的贊頌。這些贊頌,名日贊頌孟母,實由孟子而引發,在贊頌孟母中,也蘊含了對孟子的贊許。宋代建廟以來,曆經千年,依然古木蒼翠森郁,廟貌巍峨。北宋題詠孟子的詩歌,也并非存于孟廟,而是存于尊崇孟子的部分學者、政治家的詩詞文集之中。曆代封建帝王、朝内權臣、地方官吏、文人墨客、聖賢後裔紛紛前來孟廟拜谒、瞻仰孟子,留下了衆多贊頌孟子功績的詩詞碑賦。多人同詠一題者比比皆是,一人題詠多題者屢見不鮮。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孟母頌

漢•劉向

孟子之母,教化别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注:本贊出自光緒本《重纂三遷志》卷九。第二句“别”字或作“列”字。贊後注:“廣均原纂,載劉向《列女傳·頌》,或以為劉歆作,或以為曹大家作,未詳孰是。”

孟母贊

西晉•左芬

鄒母善導,三徙成教。鄰止庠序,俎豆是效。斷織激子,廣以墳奧。聰達知禮,敷述聖道。

注:本贊出自光緒本《重纂三遷志》卷九。左芬 西晉女文學家,臨淄(今屬山東淄博市)人。字蘭芝。被晉武帝納為貴嫔,又稱“左貴嫔”

原道選段

唐•韓愈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注:韓愈 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提出,儒家有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到孔子、孟子的“道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轲。但是自孟子以後,“道統”就失傳了,即便有荀子、揚雄等人的傳承,但是卻“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道統”不為世人了解,便不為統治者所用。《三遷志》史鳄 序“昔韓子原道統之傳”這裡的“韓子”指的韓愈,在韓愈之前,人們常稱韓非為“韓子”,自韓愈以後,“韓子”就成了世人對韓愈的尊稱,這也是對他為複興儒學、弘揚儒道所做貢獻的肯定嘉獎。韓愈所作之文效法《孟子》, 文以載道、氣勢磅礴。

孟子贊

韓琦

昔周公之衰,仲尼已矣。戰果相圖,惟利是喜。諸子紛紛,乘弊而起。聖道之塞,實生荊枳。其誰辟之,獨我孟氏。堯舜吾吭,仁義吾齒。芟楊翦墨,路平如砥。驅彼後覺,一趨聖軌。惟先文公,盛道其美。醇而醇者,孟氏而止。欲觀聖人,必自孟始。較其大功,蓋禹之比。嗚呼!孰道可拟?孔之以後,一人而已。

注:本贊出自《重纂三遷志》卷九。與範仲淹齊名的韓琦作《孟子贊》,進一步肯定了唐代韓愈對孟子的贊譽:“醇而醇者,孟氏而止。”“較其大功,蓋禹之比。”“孔子之後,一人而已。”

孟子

宋•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标。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注:本詩選自雍正本《三遷志》卷十一。

孟子贊

宋•趙㫬 宋理宗

道術分裂,諸子為書。既極而合,笃生真儒。诋诃楊墨,皇極是扶。較功論德,三聖之徒。

注:本贊出自光緒本《重纂三遷志》卷九,另見雍正本《三遷志》卷十一。

谒先師鄒國公祠

金•趙鼎

老誕佛夷惑後來,諸方宏構切雲開。先師立教尊姬孔,其土一祠猶草萊。

注:本詩選自孟廟刻石,原石現存于緻敬門内院甬道東側磚壁。作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作者适任通判。本詩另見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北宋始建孟廟,未等人們詩興作起,女真人便趕走了徽、欽二帝,鄒縣也就成了金朝的領地。因無人間津,孟廟荒蕪了。“先師立教尊姬孔,其土一祠猶草萊。”這是通判趙鼎谒廟後留下的哀歎。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首谒亞聖公題

明•桂孟

七篇述作振儒宗,

紹聖恢宏蓋代雄。

楊墨已歸王道正,

齊梁未悟霸圖空。

書藏老屋蒼苔雨,

廟枕荒郊古木風。

藻存一杯澆斷礎,

拟将微力效前功。

注:本詩選自孟廟刻石。原石現存緻敬門内院東壁。作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六月,作者時任承事郎,濟甯府滕州鄒縣知縣。本詩另見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清雍正本《三遷志》,光緒本《重纂三遷志》。

祀孟子之歌

明•尤存

三聖不作,世遠官湮,衆洩洩兮。上距孔子,相去獲鱗,百餘歲兮。楊墨塞路,惑衆誣民,亂岡治兮。儀衍連合,邪說紛纭,人欲肆兮。馳佞騁僞,孰莸孰黛,國珍萃兮。有開必先,山川出雲,時之至兮。哲人挺生,獨任斯文,出其類兮。泰山岩岩,配禹超荀,功業熾兮。命世亞聖,醇乎其醇,崇仁義兮。紹堯繼舜,道傳其身,賴不墜兮。貴王賤伯,拔木塞源,拯極弊兮。性善微旨,養氣知言,理昭晰兮。萬世作則,淑我後昆,開盲聩兮。聖賢既沒,名教實存,宇宙利兮。凫繹奕奕,洙泗沄沄,秀所萃兮。墓木叢翳,千古夕曛,俨清悶兮。春秋蒇事,有孝諸孫,信不匮兮。牲拴即潔,或炙或燔,神冀嗜兮。清酤既載,笾豆孔陳,禮遒備兮。鐘罄琴瑟,無相奪倫,樂斯肄兮。於穆廟靈,來格明湮,保我嗣兮。

注:本歌專供主祀者祭孟時吟頌。本歌選自孟廟刻石,原石現存緻敬門内院西壁。作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者時任奉議大夫、佥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司事段明德書吏。本歌另見雍正本《三遷志》卷十一,光緒本《重纂三遷志》卷九。“亂岡治兮”中“岡”字,《三遷志》、《重纂三遷志》均作“罔”字。“千古夕曛”中“夕”字為原石殘缺字,據《三遷志》、《重纂三遷志》補。

孟子祠

明代·薛瑄

鄒國叢祠古道邊,

滿林松柏帶蒼煙。

遠同阙裡千年祀,

近接宣尼百世傳。

獨引唐虞談善性,

力排楊墨絕狂言。

功成不讓湮洪水,

萬古人思命世賢。

注:薛瑄 字德溫,号敬軒。河東河津人(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永樂進士,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學家、文學家,河東學派的創始人,世稱“薛河東”。

谒孟祠敬賦一詩

明•茅輔

鄹縣城東有舊祠,冕旒遺像俨容儀。母賢昔著三遷教,子聖今為百世師。古裡尚傳羞俎豆,新碑還刻斷機詩。焚香拜手登車去,千古無忘義利辭。

注:本詩選自孟廟刻石。原石現存緻敬門内院西壁。作于明建文二年歲次庚辰(公元1400年),作者時任嘉議大夫、副都禦史。本詩另見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清雍正本《三遷志》、光緒本《重纂三遷志》。茅輔,字大方,又字希董,江蘇泰興城人,明代學者,詩文家。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鄒縣谒孟廟寺在邑城北河上

明•于慎行

邾城舊裡記三遷,

廟貌弘開大道邊。

行地江河疏聖派,

談天奭衍閉言筌。

洙流近映金鋪日,

峄嶂高含畫棟煙。

北望孔門元咫尺,

千年海嶽想真傳。

注:于慎行 明代文學家、詩人。字可遠,又字無垢。東阿縣東阿鎮(今山東平陰縣東阿鎮)人,隆慶進士,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夏,于慎行遊完峄山,又懷着崇敬的心情到孟廟拜谒了孟子,留下了《谒孟廟》一首。

谒孟廟

明•徐渭

西域流沙墨翟徒,

東周虛器寄蘧廬。

齊梁本不求王佐,

鄒魯聊歸辟野狐。

百楚榱題驚鳥革,

累朝霜露老龜趺。

景春自是真兒女,

錯認人間大丈夫。

注:徐渭,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初字文清,後改字文長,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天池生、天池山人、天池漁隐、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鹇山人、鵝鼻山侬、田丹水、田水月(一作水田月)。

亞聖名祠

明•劉浚

功高神禹淑人心,

天下相傳自古今。

廟食不慚千年祀,

孟林深處柏陰陰。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亞聖名祠

明•廖海

岩岩亞聖挺天生,

齊宋梁滕道化行。

處士楊朱皆入苙,

夷之墨者賴陶成。

前朝曆曆曾褒贈,

當代煌煌複寵榮。

功業不歸神禹下,

萬年廟食表尊名。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亞聖名祠

明•胡選

鄒城南去有名祠,

滿地豐碑滿壁詩。

為辟異端扶正道,

至今千載仰為師。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亞聖名祠

明•葉聰

鄒孟高風不可扳,

閑來古廟挹遺顔。

中流砥柱今何處?

千古令人仰泰山。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亞聖名祠

明•廖森

天生亞聖為斯文,

驅逐邪诐入化鈞。

萬世文章歸道統,

七篇仁義在彜倫。

巍巍宮宇鄉關舊,

濟濟冠裳寵命頻。

仰止千年如一日,

岩岩氣象凜如新。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題曝書台

明•劉浚

沂國書台何處尋?

鄒城南面對寒林。

千年道在人應遠,

一代碑流迹已沉。

世換任從蝌蚪廢,

功成不計蠹魚锓。

可憐索隐終何用,

誰識中庸萬古心。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孟母斷機堂詩

明•劉浚

鄒人道學重千年,

應賴當年母氏賢。

試問朅來機不斷,

孔門遺緒竟誰傳?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三遷教子

明•顧俊

命世天生豈偶然,

慈親蒙養教為先。

三遷學舍依歸重,

獨斷機絲戒喻拳。

論議七篇推至理,

尊崇亞聖冠群賢。

義方懿行昭青史,

往古今來百代傳。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三遷教子

明•葉聰

城南舊宅古台濱,

孟母當年蔔此鄰。

一醮由來思教子,

三遷應為欲歸仁。

荒窀曆曆嫌山僻,

浮利喧喧厭世塵。

不向宮牆定居止,

孔門傳道已無人。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三遷教子

明•廖森

今古誰知孟母賢,

殷勤教子地三遷。

養蒙肯使聞屠販,

學禮甯教戲豆笾。

一旦功夫私有淑,

萬年道統果能傳。

看來作聖皆由此,

盡說天生未必然。

注:本詩選自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

谒孟子廟

明•徐文溥

冠佩岩岩聳太行,

百年廟祀峄山陽。

論功不在玄圭下,

談性應為阙裡光。

雲護宮庭春杳杳,

露涵松桧曉蒼蒼。

于今戰國風仍在,

感慨祠前一瓣香。

注:徐文溥,初名鳳,更名溥,字可大,自号嶽峯,又号夢漁。數歲善草書,正德六年進士。本詩選自孟廟刻石。原石現存緻敬門内院西壁。本詩另見清雍正本《三遷志》卷十一、光緒本《重纂三遷志》卷九。

祗谒孟廟敬志一首

明•毛伯溫

入鄒祗谒孟夫子,

浩氣堂堂俨若生。

堯舜以來惟此道,

孔顔之後獨高名。

峄山秀色淩層漢,

泗水清流繞故城。

仰止高風慚後學,

雲松煙柏不勝情。

注:毛伯溫,字汝厲,号東塘,江西吉水(吉水縣八都鎮圳上毛家村人)人,本詩選自孟廟刻石。原石現存緻敬門内院西壁。本詩另見明萬曆本《鄒志》、清雍正本《三遷志》、光緒本《重纂三遷志》。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谒孟廟

絕學承先聖遺言啟後生,

橫文元異道鄒魯卻齊名。

萬世開新廟群巒壯古城,

岩岩瞻氣象敬仰有餘情。

注:本詩選自孟廟石刻,嘉靖十七年春孟六日稽山毛一言次韻縣丞楊琇立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亞聖贊

崇祯五年春

發祥于峄克生于鄒,

氣象岩岩砥世波流。

慈訓教豫私淑學優,

詞辟楊墨說藐王侯。

絕麟而後亞聖其尤,

功高萬古惟禹可侔。

注:本詩選自孟廟石刻

谒孟廟二首

明•謝汝儀

(一)時衰诐行梗長途,大廈全憑一木扶。吾道七篇高日月,異端曲徑自榛蕪。千年教淑應無盡,三聖功同信不迂。莊誦七篇徒鬥仰,舊聞今始快瞻趨。

(二)木铎聲空正學孤,獨噓餘燼煊寒爐。道尊堯舜開群惑,功鄙桓文窒畏途。養氣知言由自得,井田設學見宏圖。齊亮豈足興王業,徒使觀風式楷模。

注:本詩選自孟廟刻石。原石現存緻嚴堂院東西壁。作于明嘉靖壬午歲(公元1522年)。作者時任監察禦史。本詩另見明嘉靖本《鄒縣地理志》。颔聯對句第五字為原石缺字,據《鄒縣地理志》補之(古字為方框内一個“窒”字)。

明代是谒孟詩作的鼎盛時代,不僅内容豐富,形式多樣,而且留存數量最多,約有260餘篇,占曆代總留存數的三分之二以上。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谒孟廟清•楊為柱

洙泗響渺遞戰國,

微言如線人心惑。

天下洶洶無邊從,

朝歸楊朱夕入墨。

從橫捭阖耕戰興,

百家充溢仁義塞。

見常聞知香無人,

誰為先覺覺斯民。

夫子皇皇逐放豚,

萬古方知吾道尊。

千載禋祀隆報享,

于今猶見廟貌存。

年深廊庑苦欲頹,

吾祖修葺複崔嵬。

屈指已逾四十秋,

祖去孫來官舊遊。

瞻日趨跄階墀下,

快聽鐘镛樂态悠。

注:本詩選自孟廟石刻,楊為柱康熙癸卯年到任鄒縣,捧閱邑乘内載,柱 祖諱敏蘭,丙戊科進士,康熙十年提學出左閣省紳士然呈重修孟廟 ,柱 祖 置薄費募通省六府紳衿捐資修葺以複舊觀柱佐理茲土恭谒。

注:楊為柱到任鄒縣縣令看到自己祖父楊敏蘭康熙十年重修孟廟題碑,已經過去四十二年有感而發“屈指已逾四十秋,祖去孫來官舊遊”。

孟子祠廟賦

清•德保

楊墨紛纭戰國間,

挺生夫子辟賢關。

傳心大聖真堪繼,

論性群言盡可删。

當日功名輕管晏,

至今俎豆并曾顔。

祠堂瞻望留鄒峄,

道貌岩岩接泰山。

注:本詩選自孟廟石刻,乾隆已酉秋日典試江西道經鄒縣敬谒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題天震井

清•葛臨緒

古井瀾翻近廟堂,

天驚石破水泉香。

汲來修绠原無底,

洙泗淵源一脈長。

谒孟祠

清•李锴

橫流不可遏,夫子樹其防。

遺廟垂今日,令人增遠望。

詩書資羽翼,雷電避光芒。

萬古尼山色,青青接峄陽。

注:李锴 字鐵君,号眉生,又号豸青山人、幽求子、焦明子。

因孟廟鄰近古道,鄒縣境内又設邾城、界河兩處驿站,途經的朝廷要員絡繹不絕地到孟廟拜谒,他們用最美妙的詩句,盡情地頌揚孟子,本文選載部分。

儒家文化——曆代題孟詩詠

轉載于沛縣孟母孟子文化研究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