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程實:民謠的底色是遺憾

程實系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本文為程實博士為《中國外彙》雜志撰寫的音樂與經濟随筆“樂由心生”系列文章

民謠聲聲慢,流水八年間。我從2016年1月開始在《中國外彙》雜志寫這個民謠與經濟的随筆文章,每兩個月一篇,轉眼已過八年。我寫這個系列文章的初衷,是想通過民謠這個敏感、善思、有趣的切入點,去感覺、思考和記錄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社會變遷和民心浮動。民謠是時代的一聲呢喃,時代潮流奔湧向前,中國民謠也從青澀走向成熟,從小衆轉而流行,從粗粝變得細膩。這八年裡,世界之變、曆史之變和時代之變都以意料之外的方式徐徐展開,我欣賞與品位中國民謠的粗淺體會也在不斷沉澱和進化。

八年間,聽了很多民謠,寫了很多民謠,我越來越覺得,每一種音樂流派都是有底色的,這可能也是它們被互相差別而成為流派的原因。如果說搖滾的底色是叛逆,流行的底色是青春,古典的底色是莊重,藍調的底色是憂郁,電子的底色是科幻,那麼,民謠的底色就是遺憾。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是《安河橋》,這也是聽和寫中國民謠繞不過去的代表作,就像提到美國民謠繞不過《like a rolling stone》一樣。

《安河橋》絕對是好聽、耐聽的一首歌,特别是抓人的馬頭琴和鼓,撥人心弦,餘音繞梁。而關于這首民謠最著名的一句點評就是:“《安河橋》前奏一響起,路邊的狗都會有遺憾。”這種感覺很精準,無論是歌詞、旋律和曲意,都将所有的一言難盡、欲說還休凝結成了一聲歎息,讓人忍不住回想起那些無法挽留的曾經、湮沒無形的情感和失之交臂的機遇,時而黯然神傷,時而悠然神往。

聽過的民謠越來越多,就越來越能體會到遺憾的底色。聽《安河橋》,感受到的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聽《南方姑娘》,感受到的是“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的遺憾;聽《理想三旬》,感受到的是”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的遺憾;聽《草木一生》,感受到的是“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顔辭鏡花辭樹”的遺憾;聽《給郁結的詩》,感受到的是“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的遺憾。

那麼,為何民謠的底色是遺憾?我想,還是要從民謠崛起和時代轉型如影随形的關系裡尋找答案。

民謠的底色是遺憾,是因為轉型時代易于得到、易于失去,得而複失總是讓人心懷感傷。人生的際遇、個人的命運,既是自己努力的結果,又不完全由個人努力決定結果,在結構性變化層出不窮的轉型時代,趨勢變遷會随時放大或縮小同等禀賦、同等努力、同等機運下的個體成敗。我們往往沒有足夠的眼光、勇氣和能力去适時改變自己,是以在時代變臉的時候,我們更多地是在挫折和失去的過程中慢慢學會識别新變化、順應新趨勢。在個體與時代持續磨合的過程中,過去的輕而易舉變成了今天的勉為其難,難免常有“當時隻道是尋常”的遺憾。

民謠的底色是遺憾,是因為轉型時代充滿欲望、遍布理想,思而不得自然讓人難以釋懷。轉型時代是複雜的、糾結的、沖突的。一方面,宏觀經濟的新世界裡,機會加速湧現,成功對年輕人青睐有加,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不斷成就激動人心的财富神話;另一方面,社會沉澱的舊結構中,階級固化和利益藩籬不斷自我強化,通過知識和努力改變命運,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理所應當。轉型時代的這種二進制沖突,既刺激了欲望的産生,又抑制了欲望的滿足,既激發了理想的蝶變,又削弱了理想的實作,為遺憾的滋生培育了社會土壤。

民謠的底色是遺憾,是因為轉型時代風雲詭蟄、世事無常,物是人非不免讓人怅然若失。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注腳是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無論大環境,還是小環境,無時無刻都在發生着劇烈變化。“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起伏不定的宏觀周期必然伴随着波動劇烈的個體際遇,激生了陰晴不定的微觀情感。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看不清大趨勢,參不透大格局,難免會執着于小沖突,迷失于小糾結,時而感到遺憾也是自然而然。

民謠的底色是遺憾,歸根結底,是因為轉型時代變化太多、變化太快,我們很難真正每一步都跟上時代曲折式發展、波浪式前進的步伐。那麼,又該如何自洽?我想,我們改變不了時代,唯有時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着我們。是以,身處轉型時代,我們首先可以努力做到:留有遺憾,心無不甘。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如果事事圓滿,反而缺少真實感和厚重感。遺憾是失之交臂的結果,并不是執着強求的原因,很多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拿起和放下,都需要智慧和勇氣。

然後我們可以試着:接受遺憾,銘記過往。遺憾,是一種沉默、淡然的情感,可能随着時間發酵,也可能伴着時光遺忘,無論變厚還是變薄,最終都會融入人生,變成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接受遺憾,其實也是我們慢慢長大,與時代、與自己和解的一個過程。接受遺憾,意味着真正消化了那些或是成功、或是失敗的人生經驗,真正懂得在轉型時代,哪些可以有所為,哪些必須有所不為,把盡可能多的遺憾,塵封在過往。

最後我們還是要:超越遺憾,眼光向前看。遺憾是人生的必然,更是轉型時代的情感特産,隻有超越了遺憾帶來的個人束縛,才能在加速轉變的宏觀世界更好的順勢而為、創新發展。當然,這需要廣博的眼界、堅定的内心、積極的心态和樂觀的精神。而這,恰是我們讀書、跑步、看世界、聽民謠的初衷,也是我在這個随筆系列試圖和讀者們一同去學習、提高的方向。因為很難真正做到超然于時代,是以,這也是種遺憾吧,但正因為和大家一起在努力,是以也并不那麼遺憾。

最後,把《安河橋》最後一句歌詞送給今天已經45歲的我自己:“我知道,這個世界每天都有太多遺憾,是以你好,再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