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FTA創始合夥人施道紅:城市更新将工作轉變為生活方式

作者:澎湃新聞

城市發展正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優化。在此背景下,如何轉變傳統商辦的開發定位和設計思路?如何通過産業空間的更新疊代為城市帶來活力?德國FTA建築設計創始合夥人、執行董事施道紅,既是一名建築師,也是産業地産行業的觀察者,曾主持了1000多個産業園區的設計,他認為,傳統的高層商務辦公空置率在不斷升高,而“科創型辦公空間”則越來越受歡迎。要從注重開發走向注重營運,從重規模增長走向精細化經營,以終為始,減少不必要的空置,并通過城市更新盤活存量資産。

FTA創始合夥人施道紅:城市更新将工作轉變為生活方式

德國FTA建築設計創始合夥人、執行董事施道紅

科創型辦公破局存量時代

戴德梁行的資料顯示,2023年上海甲級寫字樓全年淨吸納量為39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8%,低于過去十年市場的年均72萬平方米的淨吸納量水準。不少企業正離開市中心商務樓,到園區尋求租金更低的辦公場所。

除了租金的原因,傳統商辦空間也漸漸難以适應未來辦公需求。在施道紅看來,這個變化主要就是産業的變化,他指出,金融和地産等傳統行業在縮水,而科技、媒體和資訊等新興産業在強勢崛起,導緻辦公空間需求的巨大轉移。從産品角度來看,傳統商辦的平面布局往往更強調效率和功能性,傾向于滿足基本的商務需求,整體上更有利于企業内部的溝通而不是外向性聯系。是以,以網際網路企業為代表的新興力量都選擇自建總部,不再依賴傳統商辦空間。而對于生物醫藥這類“含博率”極高的行業來說,對辦公場景的特殊需求更是與傳統商辦空間格格不入。

對此,從2003年開始,FTA專注研究設計城市創新園區,迄今已成為中國産業園區領域,設計實踐數量最多的設計機構之一,并成立了TOP創新區研究院,有着充足的城市更新、片區改造項目操作經驗。FTA的設計師通過對創新型企業、高知識型人群工作方式的了解,提供适應其創新發展的産業生态、靈活的産品及豐富生動的使用場景,為園區建築注入活力和情感。

他表示,當下,科創已成為全球主流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2015年,上海提出建設“科創中心”,多年來湧現了大批高新技術企業。“科創企業科創辦公突破了‘上班’的行為界限,将目光從标準化移開,不僅着眼于白領,還有科學家,養小白鼠的實驗員,軟體工程師,設計師,遊戲從業者......我們就是要為一個個鮮活個體提供他們需要的空間。”

老建築空間資源再利用

除了設計研究城市創新園區,如何進行老建築改造,盤活存量資産,也是施道紅和FTA關注的命題。

以FTA設計的上海靜安國際科創社群為例,項目的前身是創立于上世紀50年代的彭浦機器廠,被打造為一個新舊交融、活力多元的混合社群,并無限接近7×24小時全開放的理想空間。場地内現存的四座工業老廠房,是上海近代工業的縮影。FTA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在開發高密度創新社群項目的同時,妥善留存工業遺址。

FTA創始合夥人施道紅:城市更新将工作轉變為生活方式

上海靜安國際科創社群

在設計中,四棟老建築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建築特色組建和建材,在恢複原有紅磚立面的同時,局部立面将采用玻璃幕牆等現代展示手法,并嘗試利用部分老廠房結構為基底,與建立築進行結合複建,老廠房被賦予了不同的未來使命——智造博物館、會展中心、社群服務中心、工業咖啡館,采用不同的更新政策,重塑新的城市空間。

“在辦公空間的設計中,我們打造可以激發企業活力的‘垂直社群’,通過可拆卸樓闆、多層中庭,突破垂直交通模式的限制,使上下層之間的聯系更為便捷、多樣。多元化的産品類型适合企業的研發特性,如雙層挑空的共享空間,屋頂花園,每層設定IT機房,提供豐富的展陳空間;結合屋頂景觀庭院在頂部營造了‘CEO-BOX’,使建築的頂層成為城市裡的亮眼空間和交往場所。”

他強調,當城市更新上升為國家戰略,在此背景下,工業遺存作為見證工業曆史、傳遞工業文化、記錄城市印記、展現産業變遷、再利用價值可觀的特色城市空間資源,是城市更新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社群改變工作方式

事實上,如今的辦公空間,已經從過去關注面積延伸到現在關注空間。施道紅提出,在關注空間的同時,未來工作環境還會更關注社群、關注情緒價值,這是城市更新的另一層含義。他說:“科創園區的社群營造,一方面是優秀人才和企業的聚集,另一方面是産業的聚集。”

麻省理工一項研究表明,“全球80%的建設性創新來自于非正式的交流”,網絡上的交流無法完全取代面對面的帶有社群情感的交流,這也是創新的基礎。可見,未來随着工作方式逐漸靈活多元,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居家辦公和在第三空間辦公,但社群交流的空間仍然非常重要。

施道紅強調,他們提出在科創園區内營造“社群”正是基于這一趨勢,希望通過工作環境的營造來倡導企業内部的不同部門、不同圈層間的融合。他們看重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配接,一個互聯的城市才是有溫度的城市,才是一個真正健康的城市,它不僅是美好生活的保證,更是産業永續發展的前提。

“城市更新的空間改造,不僅是硬體或形态上的煥新,更要根植于城市的文化與價值觀,營造活力與多元的氛圍,将傳統的工作方式轉變為一種生活方式,讓工作者更有創造的可能性。”他表示。

Q&A

澎湃新聞:城市更新時代,您認為産業的辦公建築設計的出發點應該是什麼?

施道紅:從宏觀層面來說,在存量時代,城市需要找到自身發展活力,産業仍是影響城市經濟的關鍵部分。傳統商辦模式下的“地段、地段、還是地段”理念也将不再成為主宰産業辦公領域的價值觀。設計不僅僅着眼于塑造一處激動人心的新地标,更重要的是解決城市發展的活力。

從微觀層面來說,中國的産業園區中,大約1/4到1/3的面積已經過剩。是以我們需要的不是面積,而是如何通過空間上的更新改造,創造能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的場景和氛圍。

辦公建築應該以人為本,除了采用綠色技術保證員工的舒适與健康,辦公建築内部的空間需要靈活性和可變性。靈活的空間,就像一塊具有自然調節能力的“海綿體”。可以适應不同團隊和工作流程的變化。可變性的設計可以幫助辦公環境更好地适應未來的需求。

澎湃新聞:城市更新離不開大量空間改造,什麼樣的空間設計比較有利于孕育創新?

施道紅:很多科技公司是從“車庫”起家的。車庫意味着靈活、自由、多元。為創業者、研究人員和使用者們創造一個持續交流和啟發的平台,讓他們的創造力在這裡得以充分迸發,為科創社群注入持久的活力才是優秀的空間。

一個優秀的辦公空間不應當僅僅作為“工作”去考慮。有利于孕育創新的空間通常具備以下特征,即高密度的混合、高頻度的交流、高感性的場景、高層級的業态和高靈活的體驗五項原則。

澎湃新聞:未來辦公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施道紅:首先,随着技術的發展,人與工作的關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再也不是一個“人=機器”的時代。而是一個“人=創造者”的智本時代。工作成了一種活法,一種生活方式,是人們創造力表達的方式,是人們成長的工具,是人們感受意義、創造價值的途徑。 為了激發人們在智本時代發揮“人=創造者”的一面,需要用相應的實體空間去比對。而産業社群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激發創新與合作,正符合了這一需求。

其次,城市進入存量時代,要從以往的建設思維轉型到精細化的産業營運思維,面臨設計市場的戰略轉型,我們思考的不僅僅是建築設計,更是項目全生命周期的營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