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絕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沒那麼簡單

作者:非正常曆史研究室

貞觀十七年(643年),時任大唐太子的李承乾決定逼父退位。

李承乾已經是太子了,天下遲早是他的,為何還急切切地想要謀反呢?原因就在于唐太宗偏愛魏王李泰,對他的待遇和賞賜已經和自己這位太子持平。

一邊父親疏遠自己,一邊李泰謀劃奪取太子之位,也讓李承乾自認為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一氣之下,萌發了篡位的心思。

絕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沒那麼簡單

馬躍老師的唐太宗,個人比較喜歡的影視形象之一

這個想法和被不斷打壓的侯君集不謀而合,雙方不斷謀劃,等時機成熟後,逼唐太宗退位。

但還沒等他行動,齊王李佑卻率先謀反,經過審理,居然牽扯到了李承乾的侍衛纥幹承基。

纥幹承基為了自保,又供出李承乾謀反之事,徹底震驚了朝野。

曆史上謀反失敗的皇子,下場隻有身首異處這一種結局。

但李承乾是唐太宗苦心培養這麼多年的愛子,如何處置他,成為唐太宗日思夜想的問題。

根據史書記載,通事舍人來濟站了出來:“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

随後唐太宗将李承乾廢為庶人,流放于黔州。

這麼一看,唐太宗愛子心切,即便李承乾謀反,還是保住了他的性命。

絕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沒那麼簡單

李承乾

而後根據《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記載,李承乾于貞觀十九年(645年)病逝于黔州,唐太宗還很傷心的廢朝一日,以國公之禮下葬李承乾。

這麼一看,唐太宗對于兒子算是仁至義盡了,盡顯愛子情深,但真的如此嗎?

《舊唐書.太宗本紀》:(十八年)十二月辛醜(初一),庶人承乾死。

《新唐書.太宗本紀》:(十八年)十二月壬寅(初二),庶人承乾卒。戊午,李思摩部落叛。

兩個《太宗本紀》記載,李承乾死亡時間前後相差一天,基本可以視為同一個時間,但在舊唐書裡卻含糊地說了一句死于十九年。

雖然相差一年,但卻關系到唐太宗對李承乾的态度以及李承乾是否正常死亡。

當然具體哪天去世,先放一邊,我後面會說具體的時間,再來看看李承乾的埋葬地點。

一開始李承乾是下葬在流放之地黔州的,換句話說,唐太宗并沒有讓李承乾陪葬自己的昭陵,什麼時候遷葬的呢?是唐玄宗時期。

絕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沒那麼簡單

李承乾墓地

開元二十七年(739年),時任幽州大都督府長史的李承乾孫子李适之上書唐玄宗,請求将祖父李承乾與父親李象歸葬于昭陵,得到了唐玄宗的認可。

同年,唐玄宗追贈李承乾為恒山愍王,遷葬太宗昭陵,注意,李承乾死後身份是庶人。

史書記載,這次遷葬的葬禮非常隆重,但從事後來看,異常的寒酸,畢竟唐太宗和唐玄宗沒想到,千百年後,居然有人挖了李承乾的墓。

因為昭陵多次被破壞盜掘,1965年開始,國家就開始對陵陵園的曆史遺存進行調查,最終在1972年出土了李承乾的墓志銘。

絕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沒那麼簡單

出土的墓志拓片

作為前太子,李承乾的墓志銘隻有一百三十字,寥寥數語,簡單記錄了李承乾的一生,當然還有李承乾具體的去世時間:貞觀十七年(643年)十月一日。

絕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沒那麼簡單

墓志銘原文

這個記載還比兩個《太宗本紀》提前了兩個月。

墓志銘是李承乾孫子負責的,寫錯的機率非常小,畢竟是自己祖父去世時間,自己可能沒見過,但父母總會記得和提起,而且古代都會在親人逝日祭奠,斷不能弄錯,是以李承乾死亡之日,基本确定就是這個時間。

然後以這個時間推斷,那麼就會得出一個非常意外的結論,即李承乾可能被唐太宗下令處死。

李承乾是貞觀十七年(643年)九月初七動身的,十月一日就卒了,前後一共二十三天,撇開路上可能發生的意外,李承乾還未到黔州就如此快速的死去,可能得原因大概如下:

一、李承乾有糖尿病足,路上颠簸加重去世;

二、被關押在長安幾個月染病了,途中去世;

三、路上被唐太宗秘密處死;

但是不管哪一種,李承乾死的實在是太突然了,甚至不能排除是唐太宗預設的,而且因為死在半路上,可能距離長安還不是很遠,但如果唐太宗真的愛子心切,為何不安排回來安葬呢?

絕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沒那麼簡單

曆來皇家無親情

就算不能陪葬昭陵,也能在長安找個好地方安葬啊。

然而這些都沒有,相反史書反複強調,李承乾葬在黔州,如果是這樣,那麼墓志和史書記載并不沖突,畢竟史書記載的事件,可能就是李承乾在黔州安葬完畢消息傳到長安的時間點。

退一步講,就算史書記載的三個月内去世,但唐朝長安距離黔州數千裡,需越秦嶺、翻巴山、涉蜀水,這可是李白都稱之為難于上青天的蜀道啊。

墓志銘和史書互相印證下,李承乾必然死于路上。

除此之前,李承乾遷葬後的墓葬規模也相當寒酸,墓道最寬的地方隻有一米多,封土僅高2.5米。

陪葬品規格低下,既無鎮墓獸也無唐三彩,遠遠沒有達到唐時國公墓的水,基本和昭陵内不封不樹的宮人墓葬差不多,跟沒法和陪葬的其他文臣武将相比較。

是以史書記載的“葬禮甚盛”,基本是子虛烏有。

絕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沒那麼簡單

昭陵

既然遷葬規模都這麼寒酸了,那麼葬在黔州的目的怕不是拿個棺材就地掩埋了。

另外可以參考李承乾的同謀漢王李元昌,從被揭發到賜死家中,前後不過六天,李承乾的下場自然好不到哪裡。

因而史書記載唐太宗念及舐犢之情,太子謀反不殺隻貶為庶人,甚至得知李承乾病逝後還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大機率就是史官虛構的,隻是為了掩飾唐太宗殺子之惡罷了。

曆史上囚父的不少,争奪皇位屠戮兄弟的也不少,殺掉兒子的也不少,但都幹的可不多,果然無情是帝王家,強如唐太宗也并不能幸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