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绝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没那么简单

作者: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贞观十七年(643年),时任大唐太子的李承乾决定逼父退位。

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天下迟早是他的,为何还急切切地想要谋反呢?原因就在于唐太宗偏爱魏王李泰,对他的待遇和赏赐已经和自己这位太子持平。

一边父亲疏远自己,一边李泰谋划夺取太子之位,也让李承乾自认为自己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一气之下,萌发了篡位的心思。

绝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没那么简单

马跃老师的唐太宗,个人比较喜欢的影视形象之一

这个想法和被不断打压的侯君集不谋而合,双方不断谋划,等时机成熟后,逼唐太宗退位。

但还没等他行动,齐王李佑却率先谋反,经过审理,居然牵扯到了李承乾的侍卫纥干承基。

纥干承基为了自保,又供出李承乾谋反之事,彻底震惊了朝野。

历史上谋反失败的皇子,下场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

但李承乾是唐太宗苦心培养这么多年的爱子,如何处置他,成为唐太宗日思夜想的问题。

根据史书记载,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随后唐太宗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于黔州。

这么一看,唐太宗爱子心切,即便李承乾谋反,还是保住了他的性命。

绝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没那么简单

李承乾

而后根据《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记载,李承乾于贞观十九年(645年)病逝于黔州,唐太宗还很伤心的废朝一日,以国公之礼下葬李承乾。

这么一看,唐太宗对于儿子算是仁至义尽了,尽显爱子情深,但真的如此吗?

《旧唐书.太宗本纪》:(十八年)十二月辛丑(初一),庶人承乾死。

《新唐书.太宗本纪》:(十八年)十二月壬寅(初二),庶人承乾卒。戊午,李思摩部落叛。

两个《太宗本纪》记载,李承乾死亡时间前后相差一天,基本可以视为同一个时间,但在旧唐书里却含糊地说了一句死于十九年。

虽然相差一年,但却关系到唐太宗对李承乾的态度以及李承乾是否正常死亡。

当然具体哪天去世,先放一边,我后面会说具体的时间,再来看看李承乾的埋葬地点。

一开始李承乾是下葬在流放之地黔州的,换句话说,唐太宗并没有让李承乾陪葬自己的昭陵,什么时候迁葬的呢?是唐玄宗时期。

绝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没那么简单

李承乾墓地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时任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李承乾孙子李适之上书唐玄宗,请求将祖父李承乾与父亲李象归葬于昭陵,得到了唐玄宗的认可。

同年,唐玄宗追赠李承乾为恒山愍王,迁葬太宗昭陵,注意,李承乾死后身份是庶人。

史书记载,这次迁葬的葬礼非常隆重,但从事后来看,异常的寒酸,毕竟唐太宗和唐玄宗没想到,千百年后,居然有人挖了李承乾的墓。

因为昭陵多次被破坏盗掘,1965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对陵陵园的历史遗存进行调查,最终在1972年出土了李承乾的墓志铭。

绝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没那么简单

出土的墓志拓片

作为前太子,李承乾的墓志铭只有一百三十字,寥寥数语,简单记录了李承乾的一生,当然还有李承乾具体的去世时间:贞观十七年(643年)十月一日。

绝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没那么简单

墓志铭原文

这个记载还比两个《太宗本纪》提前了两个月。

墓志铭是李承乾孙子负责的,写错的概率非常小,毕竟是自己祖父去世时间,自己可能没见过,但父母总会记得和提起,而且古代都会在亲人逝日祭奠,断不能弄错,因此李承乾死亡之日,基本确定就是这个时间。

然后以这个时间推断,那么就会得出一个非常意外的结论,即李承乾可能被唐太宗下令处死。

李承乾是贞观十七年(643年)九月初七动身的,十月一日就卒了,前后一共二十三天,撇开路上可能发生的意外,李承乾还未到黔州就如此快速的死去,可能得原因大概如下:

一、李承乾有糖尿病足,路上颠簸加重去世;

二、被关押在长安几个月染病了,途中去世;

三、路上被唐太宗秘密处死;

但是不管哪一种,李承乾死的实在是太突然了,甚至不能排除是唐太宗预设的,而且因为死在半路上,可能距离长安还不是很远,但如果唐太宗真的爱子心切,为何不安排回来安葬呢?

绝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没那么简单

历来皇家无亲情

就算不能陪葬昭陵,也能在长安找个好地方安葬啊。

然而这些都没有,相反史书反复强调,李承乾葬在黔州,如果是这样,那么墓志和史书记载并不矛盾,毕竟史书记载的事件,可能就是李承乾在黔州安葬完毕消息传到长安的时间点。

退一步讲,就算史书记载的三个月内去世,但唐朝长安距离黔州数千里,需越秦岭、翻巴山、涉蜀水,这可是李白都称之为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啊。

墓志铭和史书相互印证下,李承乾必然死于路上。

除此之前,李承乾迁葬后的墓葬规模也相当寒酸,墓道最宽的地方只有一米多,封土仅高2.5米。

陪葬品规格低下,既无镇墓兽也无唐三彩,远远没有达到唐时国公墓的水,基本和昭陵内不封不树的宫人墓葬差不多,跟没法和陪葬的其他文臣武将相比较。

所以史书记载的“葬礼甚盛”,基本是子虚乌有。

绝情的唐太宗:1972年出土的一件文物,暗示李承乾的死没那么简单

昭陵

既然迁葬规模都这么寒酸了,那么葬在黔州的目的怕不是拿个棺材就地掩埋了。

另外可以参考李承乾的同谋汉王李元昌,从被揭发到赐死家中,前后不过六天,李承乾的下场自然好不到哪里。

因而史书记载唐太宗念及舐犊之情,太子谋反不杀只贬为庶人,甚至得知李承乾病逝后还为此罢朝,葬以国公礼,大概率就是史官虚构的,只是为了掩饰唐太宗杀子之恶罢了。

历史上囚父的不少,争夺皇位屠戮兄弟的也不少,杀掉儿子的也不少,但都干的可不多,果然无情是帝王家,强如唐太宗也并不能幸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