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際科創中心十年|成果轉化,高校力量如何最大化

作者:快消八談

“北工大先進半導體光電技術研究所從2000年就開始進行高功率半導體雷射技術的研究,相繼突破了高亮度半導體雷射晶片外延與制備、器件封裝等全産業鍊關鍵技術,實作了雷射器的全國産化。”4月7日,對于團隊的“高功率半導體雷射技術”項目,北京工業大學實體與光電工程學院研究員、北京工大亞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秦文斌如此介紹道。

據悉,該項目是北京工業大學出台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後,首例采用“先賦權後轉化”方式落地的項目,工大亞芯也是北京首例采用專利賦權改革試點政策,通過專利作價入股方式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并落地北京的企業。

2024年是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十周年,高校作為創新第一動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結合點,在科學技術與現實生産力的轉變中承擔着特别的任務。而科技成果轉化制度的持續完善、産學研深度融合的不斷提速,或許就是高校力量最大化的“秘訣”。

國際科創中心十年|成果轉化,高校力量如何最大化

提高科研人員獎勵配置設定比例

高校是創新的搖籃,加強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對于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動新質生産力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高校體制機制等存在的相關問題,科技成果轉化仍存在諸多難點。

“改革之前,專利都是職務發明,專利證書上的所有權人是學校,而老師隻是發明人,并不是權益所有人。是以在專利轉化過程中,尤其是以作價入股的方式加入企業,中間就會因為所有權不對等而出現一些障礙,影響發明人收益”,秦文斌舉例稱。

但賦權改革之後,發明老師可以同學校一起成為專利所有權人,後期無論專利是一次性出售還是作價入股到企業,都會保證發明人的收益,進一步提高了科研創新的積極性。

秦文斌主導的“高功率半導體雷射技術”,采用的就是先賦權後轉化的方式。據悉,北工大是北京首批唯一的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高校,制定了“賦予權屬與激勵”的管理機制,強化了賦權改革的過程中各主體激勵機制。

此外,北工大還提高了科研人員的獎勵配置設定比例,許可、轉讓按梯度獎勵不小于80%,作價入股不低于75%。

“這種改革解決了老師收益後顧之憂的同時,也使專利作價入股的轉化方式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秦文斌補充稱。

目前,北工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五轉”模式,經過不斷實踐探索,又以先行先試等創新改革為契機,融合國家大學科技園的管理體系,對原有“五轉”模式不斷疊代更新,新增分級分類培育體系及“一院一園”服務體系。

2024中關村論壇将于4月25日舉辦。4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獲悉,“2024中關村論壇國際技術交易大會—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也将于4月27日—29日在北京工業大學舉辦。

北工大的賦權改革是一個縮影,背後是北京科技成果轉化的持續探索。十年來,北京積極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推進先行先試改革,不斷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政策體系建設,先後出台“京校十條”“京科九條”“科創30條”等突破性政策,率先實施科技成果處置、使用、收益“三權”改革。

例如出台《北京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在全國地方立法中率先明确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圍繞科研人員積極性調動為核心,以實作“有的轉”到“有權轉”到“願意轉”到“轉得順”為主線進行立法制度設計和突破。

同時出台《關于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若幹措施》,從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成果轉化堵點問題入手,以解決不敢轉、不會轉、轉什麼、誰來轉、轉到哪等問題為出發點,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實操性的舉措。

助力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高品質科技成果轉化,既是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科技支撐的關鍵,也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一道必答題。十年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北京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力量。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釋出的《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報告顯示,北京連續8年蟬聯全球榜首;科睿唯安釋出的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顯示,北京高被引科學家數量達411人次,在全球創新城市中位居第一。

從具體資料上看,十年來北京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增長4倍多,其中2023年全國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28.5件,北京是全國平均水準的9.2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2014年1.04萬家提高到2023年的2.83萬家;獨角獸企業數量114家,位居全國第一、全球第三……

圍繞着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任務,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則聚焦基礎研究前沿方向,為科技成果提供源頭活水。

據悉,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成立于1990年10月3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設立。經過33年的發展,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經費規模由1990年的150萬元提高到2023年的6.82億元,資助項目數量也由100項提高到了近1700項。

2021年,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試點項目經費使用“包幹制”,探索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經費使用與管理機制,為後期全面推行積累經驗。2023年12月底,《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管理辦法》釋出,标志着在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中全面推開項目經費使用“包幹制”管理。

盧劍是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泌尿外科教授、主任醫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前列腺癌的智能化精準診療技術。他也是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幹制”試點第一批“受益人”。盧劍表示,由于人體具有個體差異的特點,醫學基礎研究經常面臨巨大的困難與挑戰,需要不斷及時調整研究技術路線和方案,“包幹制”就充分給予了這種調整的靈活性和及時性。

“試點兩年以來,經費支出靈活性大大提升,材料費、測試加工費等科研業務費合并為一項,可以根據研究需要購買亟需的科研儀器裝置,縮短了采購周期。也不再區分直接和間接經費,充分調動了項目組的積極性。”盧劍說。

北京商報記者獲悉,下一步,北京還将從加快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開展高水準科技交流合作四個方面發力,打造大陸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努力開創首都高品質發展新局面。

北京商報記者 楊月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