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思踐悟 | 自然資源領域如何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作者:i自然全媒體

編者按

“要牢牢把握高品質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作為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發展新質生産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今年經濟社會工作的重點任務之一。

從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提“新質生産力”,到同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發展新質生産力”;從2024年年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兩次集體學習,到全國兩會期間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什麼是新質生産力、為什麼要發展新質生産力、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自然資源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論述,要找準工作切入點,以實際行動支撐高品質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為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提供空間保障;優化自然資源要素供給,促進各類優質自然資源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産力順暢流動;積極推進生态産業化和産業生态化,努力打造自然資源領域新質生産力的增長點;深化自然資源領域改革創新,着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自然資源領域到底自身有哪些新質生産力?又該如何助力各行各業發展新質生産力?現已成為自然資源工作亟須深入思考和實踐解答的重大問題。鑒于此,《中國自然資源報》結合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的時代要求,特開設“新質生産力 · 學思踐悟”專欄,期待系統内外人士立足自然資源工作實際分享所學所思所悟、交流實踐探索創新,激發并釋放自然資源領域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内在動力。

自然資源領域如何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付英

自然資源領域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需要深刻領會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意義與基本内涵,全面認識和培育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新的生産要素,尤其是涉及自然資源領域的生産要素,積極探索建構适應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新的生産關系。

從第一生産力到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結晶。從第一生産力、先進生産力到新質生産力,是中國共産黨人汲取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滋養,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創造的新的成果。

如果說第一生産力、先進生産力是強調科學技術這一生産要素的極端重要性和優先序位置,那麼新質生産力則是對生産能力及其要素進行了新的抽象、分類、重構及定義,是馬克思主義生産力理論的又一次升華。

目前,學者們對新質生産力的概念有三種了解:一是字面解析。認為新質生産力的“新”,指的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态、新領域、新動能;新質生産力的“質”,指的是物質、品質、本質、品質;新質生産力的“生産力”,指的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最活躍的要素。同時指出,新質生産力特點在“新”,關鍵在“質”,落腳點在“生産力”。二是結果反推。認為新質生産力就是在當代科技進步條件下新興産業特别是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所産生的具有新的性質、新的屬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并指出新質生産力既有已經成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生長出的“新枝”,也有未來産業萌發的“新芽”,是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三是學科植入。認為新質生産力的“新質”引自生态學,并指出所謂“新質”意指多個組分結合形成整體的生态系統,出現了各組分單獨存在時所沒有的特點和性質。筆者比較傾向于第三種解釋,因為其映照了新質生産力理論的豐富内涵以及科學技術要素的成長性和複雜性。

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新的生産要素

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核心力量是科學技術,以及資料、生态等新的生産要素。從經濟學範疇看,生産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産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是維系國民經濟運作及經營主體生産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生産要素,包括土地、勞動、資本、技術、資料和生态6種。最初的生産要素僅包括土地、勞動和資本3種,随着科學技術發展和知識産權制度的建立,新增了技術和資料。在生态文明被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後,又增加了生态。是以,技術、資料和生态可以稱之為新的生産要素,其背後分别是智能社會、數字時代和生态文明。新的生産要素對于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具有關鍵的決定性作用。

生産要素的構成可分為實體性要素和非實體性要素。土地、勞動、資本可以稱之為實體性要素,而科學技術(含管理)、資料(含資訊)、生态(含空間)則稱之為非實體要素。在未來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過程中,實體性要素主要展現為提質增效和優質析出,非實體要素或者二者結合産生的新的複合要素将發揮主導作用。

生産要素的性質有哪些?一是具有成長性。新的生産要素是相對于舊的生産要素而言的,某種生産要素經過量的不斷積累和不同組分、結構的互相作用、演化與融合,達到一定階段或某一門檻值之後,便會産生一種新的生産要素。新舊生産要素雖然都具備成長性,但速率不同、快慢有别。新的生産要素通常以幾何級數增長,而傳統生産要素僅以算術級數增長。培育、挖掘及發現新的生産要素并使之支撐和服務于新質生産力,對于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二是具有并存性。新的生産要素與傳統生産要素并不是隔離絕緣、互相排斥的,強調培育、挖掘及發現新的生産要素也不是簡單地抛棄傳統生産要素,反而是新的生産要素的發現和發展需要依賴傳統生産要素作為基礎、提供支撐,彼此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關系。三是具有可分性。自然資源要素包括土地、礦産、能源、淡水、森林、草原、濕地、海洋等。勞動要素特指勞動者,但也在某種程度上包含了生産資料和勞動對象。資本要素除了資金、資産、有機構成,還有成本、利潤和時間等。技術要素包括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需要的先進适用技術。資料要素包括測繪資料、遙感資料、國情調查資料,以及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資訊模型等。生态要素包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栖息地及生态系統等。此外,根據不同界别,生産要素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最終成為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堅實基礎。

自然資源領域在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方面大有可為。比如,土地要素中的耕地也是新生産要素的載體,我們要加強耕地數量、品質和生态“三位一體”管護,正确處理耕地保護與大食物觀的關系。再如,礦産要素中的新能源礦産也是新生産要素的載體。要根據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覆寫的産業數量及其衍生出來的産業鍊長度、附加值情況,統籌規劃安排能源和重要礦産資源的增儲上産與供需平衡。又如,海洋要素中的海上牧場也是新生産要素的載體。要貫徹海洋強國戰略,不斷形成新的生産要素,發展海洋經濟。此外,能源領域中的聚變核能也是新生産要素的載體。如果繼續向下延展,那麼能源要素中的深部鑽探技術、油氣田超高壓導向技術等也是一種新生産要素。它們曾經、正在或者将要在未來新質生産力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探索建構适合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新的生産關系

解放和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積極探索建構适合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新的生産關系。其中,包括新的産權制度、配置設定制度和人們在生産、配置設定、交換和消費過程中的關系,核心是建立與完善新的經濟制度。加快形成新質生産力需要深化改革,從思想方法、政策制定、市場建設、制度設計等方面切實解決新征程中存在的阻礙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堵點、卡點問題。

對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一是開展基礎理論研究,包括新質生産力的理論淵源、科學内涵,新的生産要素的特征識别、實踐邏輯,新的生産關系的結構體系、運作規律,新質生産力與新的生産關系之間的作用機理、價值判斷等。二是開展實踐路徑研究,包括圍繞自然資源領域的新技術、新要素、新産業,以及新勞動者、新生産資料(含生産工具)、新勞動對象等。三是開展制度創新研究,建構适應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新的制度體系。如自然資源統一登記制度、國土空間分區管控與用途管制制度、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自然資源優化配置制度、自然資源安全評價制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制度、全域礦産綜合利用制度、自然資源資産價值核算制度、生态修複與生态産品價值提升制度、生态價值異地補償制度、低效用海退出制度等。四是編制出台複合政策。比如,對于滿足優勢地區、新興領域和帶有新質生産力性質的企業(項目)條件的,優化自然資源要素保障政策。

綜上,我們不僅要深刻認識新質生産力及其要素在中國式現代化程序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還要在此基礎上建立健全自然資源經濟制度,創新生産要素配置方式,建構綠色低碳發展高地,打造促進新質生産力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作者系自然資源智庫咨詢委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文字編輯:趙婧

新媒體編輯:劉川

學思踐悟 | 自然資源領域如何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學思踐悟 | 自然資源領域如何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學思踐悟 | 自然資源領域如何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i自然全媒體

轉載請在醒目位置标注來源:i自然全媒體

i自然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804761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