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漆木案、龍鳳圖、平紋經錦 武王墩墓考古又有新發現

作者:臨朐縣融媒體中心

4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安徽淮南釋出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武王墩墓考古新發現。相關負責人表示,武王墩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複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初步推斷主墓(一号墓)可能為戰國晚期楚國遷都壽春城之後的楚國王級墓葬。

出土紡織品殘片

為楚國典型式樣

在這次的武王墩墓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了兩塊紡織品殘片。這些樣品被陸續送往紡織品文物保護的重點科研基地(中國絲綢博物館)檢測。目前檢測結果已經出爐,武王墩椁室内發現的紡織品都屬于什麼類型?有什麼新發現?

在中國絲綢博物館,記者看到了浸泡在小小試管中的兩件武王墩出土的紡織品樣品。這兩批樣品都是從武王墩墓的椁室内提取的,研究人員通過三維視訊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和紅外光譜等一系列實驗室分析檢測裝置,對這批樣品進行了形貌、結構和成分的分析。

漆木案、龍鳳圖、平紋經錦 武王墩墓考古又有新發現

中國絲綢博物館副館長 周旸:比如說第一批樣品,我們知道它是當時絲綢裡面比較進階的品種,叫做平紋經錦。上面有小小的幾何紋樣,就是菱形紋。同時我們還在一個樣品上面發現有縫線的痕迹,據我們推測,它應該來自一個服飾的殘片。第二批樣品它是漆紗,漆紗就是在絲綢上面髹大漆,形成一種比較硬挺的紡織品,我們推測它應該是屬于一種冠帽的殘片。這兩個樣品雖然小,但是都很能反映當時楚國的比較典型的一個絲綢品種。

漆木案、龍鳳圖、平紋經錦 武王墩墓考古又有新發現

這批紡織品在墓葬中已經被液體浸泡了兩千多年,為了能夠長期儲存,從業人員已經在實驗室中對紡織品進行了清潔處理并飽水儲存。

專家介紹,楚國紡織技術無論在技術水準還是藝術造詣上都達到了當時的高峰。這次發掘出的兩件紡織品殘片雖然屬于高檔絲綢品種,但在當時也并非珍稀物品,除了王級人物,普通貴族也可以使用。

專家期待,随着武王墩考古發掘的深入,有更多的紡織品被發現,這一個個碎片将逐漸拼湊起楚國絲綢文化的完整圖景。

武王墩墓提取

漆木案上繪有龍鳳圖

武王墩大墓基本呈正南正北走向,考古隊員将最外圍的側邊椁室,分别編号為東Ⅰ、西Ⅰ、南Ⅰ、北Ⅰ。4月初,将積水慢慢抽掉後,椁室内的大批文物逐漸顯露出來。日前,考古隊員從編号為東Ⅰ的椁室内,提取出土一件漆木幾案,桌面用暗紅色的漆彩,繪制出一幅精美飄逸的龍鳳圖。

由于武王墩大墓基本呈正南正北走向,考古隊員通常将最外圍的側邊椁室,分别編号為東Ⅰ、西Ⅰ、南Ⅰ、北Ⅰ,将緊鄰主椁室的分别編号為東Ⅱ、西Ⅱ、南Ⅱ、北Ⅱ。這漆木幾案,就是在最東側的椁室提取出土的。從文物初步登記資訊看,考古隊員目前把它叫做“漆木案”。

漆木案、龍鳳圖、平紋經錦 武王墩墓考古又有新發現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文物保護負責人 張治國:因為它是幾案,它的正面是沒有沿的,另外三面是有沿的,然後它在每個角都有包金屬。

最令考古專家眼前一亮的是這件幾案桌面的漆繪技藝:以黑底紅漆作為色調标配,然而不同于漆木耳杯的鮮亮紅彩,它的紅漆色調偏棕偏暗。正因如此,漆繪的龍鳳圖紋需要仔細觀察,才能領略其精美程度。

漆木案、龍鳳圖、平紋經錦 武王墩墓考古又有新發現

武王墩考古發掘項目文物保護負責人 張治國:它的構圖還比較複雜,但是也非常精美。它上面有龍和鳳,目前至少看見有兩條龍,一條龍是在它的左半邊,另外一條龍在它的右半邊,但那兩條龍是對角線對稱分布,相當于從幾案的正面看,左邊這條龍是正立的,右邊那條龍就是反着的,你得從對面然後才能看見它。

專家介紹,考古隊4月初将積水慢慢抽掉後,椁室内的大批文物逐漸顯露出來,這件漆木案就是東Ⅰ椁室最先暴露出來文物之一。

東Ⅰ椁室現在已出現青銅鼎等食器,以及梅核、栗子、甜瓜籽等為代表的果品遺存。考古專家初步推測,漆木案上可能會放置一些容器,容器内再盛裝相關物品,其具體用途究竟是什麼,還需後續清理進一步研究後确定。

探訪楚國“武器庫”:

青銅兵器種類多殺傷力大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争不斷,國家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軍事實力的強弱。楚人素來崇武開疆、衛疆,在經曆多次戰争後,其兵器鑄造迅猛發展。極盛時,楚國已“帶甲百萬”,足見其武器庫的強大。楚國兵器有哪些特點?

楚國的兵器在中國兵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種類多,殺傷力大,尤其在青銅兵器方面,楚人在吸收吳越鑄造技術的基礎上,勇于創新,鑄造了許多實用且精美的武器。按功能分,有戈、矛、戟、劍、镞等進攻性武器和甲、盾等防禦性武器,其中,青銅劍是楚國兵器中最耀眼的一類。

漆木案、龍鳳圖、平紋經錦 武王墩墓考古又有新發現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原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許建強:楚國兵器的發展吸取了或者傳承了吳越兵器的一些先進的鑄造技術,基本上跟吳越兵器形制都差不多,比如裡邊有一些劍格是寬格的,還有窄格的,還有劍柄上面帶兩道裝飾箍,還有圓柱狀的劍首、劍柄,因為國與國之間打仗也好,和好也好,文化在兵器上面都互相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由于戰争需要,促使青銅兵器鑄造得到長足發展。在吳越地區湧現了像歐冶子、幹将、镆铘等鑄劍高手,使吳、越成為“寶劍之鄉”。在越滅吳、楚滅越之後,楚人将楚地技藝與吳越鑄劍技藝融合,推陳出新,将青銅劍的鑄造技術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創制了“複合劍”。

漆木案、龍鳳圖、平紋經錦 武王墩墓考古又有新發現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原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許建強:複合劍就是劍身中間的部分和兩側的劍刃,它是分開鍛造的,就根據它的部位、使用的功能不同來采取不同樣的合金技術分次鑄造,這在當時來講也是一種先進技術。

複合劍可看作楚劍的巅峰之作,這種劍對硬度和韌性均有要求,制作工藝要求高,需要分别澆鑄劍脊和劍刃。澆鑄劍脊的金屬液含錫量小,因而堅韌,不易折斷;澆鑄劍刃的金屬液含錫量大,因而鋒利,殺傷力強。

漆木案、龍鳳圖、平紋經錦 武王墩墓考古又有新發現

安徽楚文化博物館原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許建強:下面第二把劍,劍脊的左右有些毛面,中間跟很光潤的刃部不一樣,這就是分次鑄造的複合劍組合體,帶有楚國特色。這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交流,最後形成了楚文化,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相信未來武王墩随着發掘進度的推進,肯定出土兵器也離不開戈、矛、劍、戟,或者上面有些銘文,工藝上增加了珍貴度,但是形制、特征都是大同小異的,它不會有多大的變化,因為時代特征在這。

(總台記者 王晨 濮佳怡)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

繼續閱讀